◎陳雪 馮珺
晴朗的周末,幾個好朋友帶著小孩一起來到郊外的樹林里游玩。不一會兒,在溪水旁游玩的小朋友身上都被蚊子叮出了包,忍不住要去撓,媽媽們趕緊給他們涂止癢露、風油精等。
胖胖媽媽邊涂邊生氣地說:“這野外的蚊子就是毒,叮了胖胖好多次,瞧,他腿上、手上有很多包。”
“是啊,這包又大又紅,給俊俊擦了幾次止癢露都沒止住癢。”俊俊媽媽說完,又制止了俊俊去撓癢。
春春媽媽疑惑地問:“在家里被蚊子叮一下不是很癢,包也小,怎么一到樹林里,被蚊子叮的包都這么大,難道是這兒的蚊子‘欺生’?”
你認為,蚊子“欺生”嗎?

真相:
其實這些包未必都是被蚊子叮出來的,很多節肢動物如白蛉、蠓等也會通過刺吸血液的方式讓我們的皮膚出現類似的癥狀。
這并非是動物“欺生”。由于長期生活在當地的居民們早就被這些節肢動物反復叮咬過了,體內已經產生了免疫力,所以他們被叮咬后不再出現任何癥狀。而第一次進入這些區域的人并沒有對這些昆蟲形成免疫,在被叮咬后,身上的包比以往的更大、更癢,持續的時間更長。
辟謠專家:陳雪,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主治醫師
復核專家:馮珺,大同煤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
出品方:科學辟謠平臺(微信公眾號:Science_F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