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平 沈艷 孫亞敬
近年來,浙江省海寧市通過出臺政策、搭建平臺、營造氛圍等多種途徑,培育了一大批農村人才,推動了農業生產高質量發展。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村人才培養工作面臨著新挑戰和新問題,因此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聚焦新形勢新任務,奮進新征程,為海寧鄉村全面振興的圖景貢獻三農力量。
一、農村人才培育的做法
(一)實施“海寧農培”精品培訓品牌戰略,專注農民技能提升。加強農村實用人才培訓,不斷完善“1+N+X”農村實用人才培訓體系,根據海寧市農業產業特點,突出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能工巧匠型人才培養。近年來,全市圍繞“鄉村旅游”“世界花園大會”等重點工作設立民宿管理、花卉園藝、皮貼畫、農產品直播銷售技巧等131個農村實用人才培訓項目,培訓“技能型”農村實用人才7421人。特別是農產品直播銷售技巧的培訓,讓學員們實現了從培訓到創收過程。2021年海寧市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到20.2億。學員們在創收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他們帶頭創業、帶民致富的示范帶動作用,為海寧市鄉村振興示范地打造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二)成立現代農業產教融合聯盟,專注合作引智育才。成立海寧市現代農業產教融合聯盟,出臺《海寧市推進現代農業產教融合聯盟培育行動方案》,搭建產學研平臺,深化與浙江省農科院農業科技合作,打造院市合作2.0版本,共同開展農業人才交流與培訓,實施農業人才“青藍計劃”。院市合作共建浙江省農業科創園海寧園區,計劃總投資1.269億元,科創園將規劃出200畝土地作為青年農創客區塊,用于青年農創人才和團隊的孵化培育。完成第十一批海寧市科技特派員選拔工作,實施院市合作專家團隊項目6項。近兩年合作開辦高素質農民培訓300余人,實現農業專家與農村人才的無縫對接。
(三)創新打造“云上助農”直播平臺,突破農民教育培訓瓶頸。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4月全省率先創辦了“云上助農”直播間,把數字經濟與傳統農業產業發展融合起來,以互聯網直播的形式,對全市的農業生產進行技術指導,對農民進行培訓,以應對和解決疫情期間農技推廣和農民現場培訓停滯不前的問題,成效顯著。2021年優化直播內容,創新打造“省級專家FTF”(省級專家面對面)專欄,攜手產業基地開展云上農技直播培訓,農戶可以在直播間實時咨詢相關農技知識,相關產業的生產主體也可以和直播間取得聯系,實現農戶與省級專家“面對面”無障礙溝通交流。
(四)聚焦農民培訓基地建設,實現家門口高層次人才培養。創建省級農民田間學校5家,省級農民教育培訓實訓基地2家,省級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基地18個,為農民教育培訓提供實訓場所。
(五)加強專技人員的發展提升,優化農業專業技術人才隊伍。五年來,共組織全市基層農技人員750人次赴省內外各農業院校進行農業技術培訓。優化人才隊伍結構,加強青年人才干部選拔培養。出臺《海寧市農業農村局年輕干部培養選拔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同時農業農村局內部建立群團之家,為青年農技人才提供學習、工作交流平臺。
(六)強化引才留才,出臺鄉村振興人才扶持政策。2016年出臺了《關于推進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培育工作的意見》,明確了農村實用人才培育的方向。2019年出臺《關于支持鄉村人才振興的實施意見》,通過政策扶持,進一步鼓勵中高級農業專業技術人才扎根鄉村,鼓勵大學生進行農業創業,支持農業科技人才和農技推廣人才離崗到市內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從事科技服務或創業,對農業技術人才、農村實用人才、高素質農民、農創客培養和創業、大學生農業創業等都給予明確的補助,力爭在人才的引進、培育上有所突破。
二、農村人才引育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人才引進難、留住更難。由于農村條件相對落后,農業農村工作十分辛苦,同時又受工資待遇等問題影響,農業創業人才招引競爭力明顯不足;人才流失現象十分嚴重。如不少大學生村官以“村官”身份作為跳板,人員頻繁變動,導致農村管理服務類人才流失,人才培育具有不可持續性。
(二)農村人才老齡化嚴重、專業技術人員青黃不接。海寧市農業從業人員只占農業人口的7%,35周歲以下的農村實用人才占實用人才總數的2.4%。全市農業從業人員老齡化嚴重,農業青年創業人才匱乏。同時,由于青年農技人員占比小,很多鄉鎮農業專業技術人員處于青黃不接時期,農業專業技術的鉆研指導缺乏生力軍。
(三)崗位設置局限,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匱乏。鄉鎮基層事業單位因編制較少,基本都不設正高崗位,高層次技術人才較匱乏,形成了人才晉升的“天花板”,限制了專業技術人才的成長。
三、加快推進農村人才引育的建議
(一)持續改善和優化鄉村人才的發展環境,吸引和留住更多人才。繼續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大力發展綠色生態鄉村旅游,打造一批田園觀光類、民俗風情類、農業體驗類、民宿度假類等特色鮮明的旅游名村和主題園區,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農村環境,吸引人才從城市向農村轉移。加大農村人才關懷力度。加快落實農村人才落戶、社保、醫療、子女入學等基本生活所需政策,積極搭建農村人才選拔培養平臺、交友聯誼平臺,給予農村創業人才政策傾斜和生活關懷。
(二)“內培外引”催生高素質農民持續涌現。一是內生主導。注重對現有農業從業者的培育,包括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業企業經營管理者等農村能人,通過創業培育支持、助農資金幫扶等措施,促使其向高素質農民轉化,形成示范帶動效應。二是外引推動。加強政策扶持力度,推動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營造適宜的培育環境,向高校要人才,吸引、鼓勵農科類大學生、青年農民返鄉創業。創新培育方式,通過與農業院校、涉農企業合作,采用青年農場主培育模式、創新創業推動型培育模式等,提高各類返鄉創業人員的經營管理能力、適度規模經營能力、電子商務營銷能力,培育更多生產經營型高素質農民。
(三)創新機制培育新時代“三農”工作干部隊伍。加強村干部隊伍建設,一方面,選派大量知識管理型干部充實到農村基層,選派優秀大學生到農村擔任第一書記,加強村級黨組織主要負責人的培養和選拔;另一方面,加強對駐村干部、大學生村官、鄉村技術員等人員的培養和管理,提升其扎根農村發展農村的意識,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和特長。繼續開展農村新青年的培養計劃,通過政策機制創新,定向培養一支本地生源優先、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穩定牌”村干部后備隊伍,探索出一條能扎根農村的人才培育新路徑。
(四)著眼地方產業加強農村實用人才培訓。一是整合培訓資源提高培訓效率。整合多部門涉農培訓項目,按照計劃統一制定、項目統一實施、資金捆綁使用的模式,開展相關涉農培訓。舉辦實操型現場講學,從過去重理論授課輕實踐轉向重田間地頭授課,大力普及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理念,努力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對有知識、有技術的中青年農業經營主體,注重現代化農業發展理念培訓,重點開展現代前沿科技技術與農業融合等方面的培訓,如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在農業生產經營中的運用,更多地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二是圍繞本地特色農業產業,積極尋找農村有特色手藝、專門技術的各類能人,創新扶持政策,幫扶其開展商業運作、拓寬營銷路徑、提升產品知名度,鼓勵和培育一批農村能人和“土專家”。
(作者單位:1.浙江省農廣校海寧分校2.浙江省農廣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