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 趙維佳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公布第七屆青年人才托舉工程人選名單。由于在目標檢測跟蹤領域作出了突出貢獻,國防科技大學電子科學學院自動目標識別(ATR)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李冬冬成功入選。
“這些年,我做的就是給武器配上一雙‘銳眼,讓它們能將跟蹤目標‘看得清清楚楚。”李冬冬說。
2012年,李冬冬以優異成績從武漢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專業被保送到國防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專業攻讀碩士研究生。由于成績優異,李冬冬畢業后留校任教。軍隊院校是部隊戰斗力的重要支撐,要想服務好一線部隊,不能“關起門”來搞學術。可剛剛參加工作時,李冬冬只擅長寫論文。
“不了解部隊和裝備,怎能成為合格的國防科技工作者?”這讓李冬冬犯了難。
一次,李冬冬和所在團隊的老師赴某部隊開展項目調研。該部隊領導婉轉地說:“這些‘遙遠的科研成果,解不了部隊的‘近渴。當下有一個難題,你們若能解決就是幫大忙了。”
部隊領導說的難題,是某武器目標定位精度不高的問題。
回到實驗室,李冬冬和團隊老師立刻展開研究,僅用10天時間就找到了解決難題的技術方法。
問題不算難,但要滿足嚴苛的戰場環境并不容易。該解決方案應用之后,部隊反饋很有效,但戰場適用性卻有待提高。
為進一步提升適用性,李冬冬多次到荒無人煙的戈壁灘和海島等地開展試驗,獲取第一手數據。練兵場上,免不了風餐露宿。李冬冬累了就睡在車上,餓了就吃幾口干糧,幾天下來人又黑又瘦。但在他看來這都不算什么,“只要成果能真正滿足部隊所需,一切都是值得的”。
經過近兩個月的刻苦攻關,李冬冬和團隊成員成功解決了某武器目標定位精度難題,并提高了該技術的戰場適用性。
讀博時,為滿足部隊裝備研發需求,上級要求李冬冬開展智能視頻目標跟蹤技術的研究。這是他從未涉足過的領域,但他義無反顧。
當時,從事該方向研究的博士生整個團隊就他一個,因為能查閱的資料有限,李冬冬在學術研究上走了不少彎路。但他篤信,“唯有咬定青山不放松,敢走前人沒走過的路,才能實現真正的突破”。
最終,李冬冬的研究成果成功應用于部隊裝備研發一線,還在畢業前以第一作者發表了十余篇高水平論文。
近年來,李冬冬圍繞研究課題,提出了視覺目標檢測跟蹤系列算法,并將其應用在多個國家級科研課題研究中。他也先后入選湖南省科技創新人才計劃優秀博士后創新人才項目,擔任中國航空學會信息融合分會和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模式識別專委會青年委員,并主持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國防基礎科研計劃項目在內的多個科研項目。
“部隊的需求,就是我開展科研攻關的方向。”李冬冬說,“只要能為增強部隊戰斗力作出貢獻、只要能滿足官兵打仗所需,再硬的‘骨頭,我也要‘啃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