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預測,2022年,中國將新發癌癥約482萬例,321萬人因癌癥死亡。目前,肺癌仍是最常見的新發癌癥,也是導致死亡的最主要癌癥。
癌癥發病率、死亡率趨勢和影響因素 自2000年以來,中國癌癥新發和死亡人數逐漸增加。從整體上來看,中國癌譜(生有惡性腫瘤的病)正處于從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過渡的階段,其特點是肺癌、結直腸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有著較高的發病率。研究人員認為,發病和死亡人數增加與生活方式的變化、成年人數量增加和人口老齡化等因素有著很大關聯。
近年來,胃癌、肝癌、食管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逐漸下降。不過,在男性中,結直腸癌和前列腺癌的發病率顯著增加;在女性中,自2000 年以來,乳腺癌、肺癌、結直腸癌、甲狀腺癌、宮頸癌、胰腺癌和卵巢癌等7種常見癌癥的發病率均有所上升。需要注意的是,自2000年以來,中國甲狀腺癌的死亡率仍保持穩定,但發病率卻急劇上升。研究人員認為,這與人們健康意識增加、進行頸部超聲等檢查的人增多以及檢查儀器更加精密等因素有關。與此同時,癌癥患者的5年相對生存率一直在增加。
所有人都要堅持的癌癥一級預防措施 在中國,在20歲及以上的成年人中,大約 45.2%的癌癥死亡可歸因于5大類共23種可改變的風險因素,包括:4種行為因素,即吸煙、二手煙、飲酒和缺乏身體活動;7種飲食因素,即水果食用量低、蔬菜食用量低、膳食纖維攝入量低、紅肉食用量高、膳食鈣攝入不足、加工肉類食用量高和腌制蔬菜食用量高;2種代謝因素,即超重、糖尿病;2種環境因素,即紫外線照射和PM2.5空氣污染;8種傳染因素,即幽門螺桿菌、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人乳頭瘤病毒(HPV)、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BV)、華支睪吸蟲和人皰疹病毒8(HHV-8)。
針對這23種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堅持癌癥一級預防措施,以控制行為、飲食、代謝和環境因素來預防感染,將在降低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方面發揮巨大作用。? (澎湃新聞網)90F6AA26-219C-4467-A8F8-715C6B3DFC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