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發病原因。妊娠期尤其是干奶期,日糧營養不均衡,礦物質元素、維生素含量少,鈣、磷比例不合理;長期拴系飼養,運動量小,光照不足,過肥或過瘦,生產年齡過大,體質差,子宮收縮力不足;產房周圍環境嘈雜,或產程中突然受到驚嚇;雙胞胎,胎兒過大,胎水過多。妊娠期感染某些傳染病,如布魯氏菌病、結核病等,也會出現胎兒胎盤與母體子宮粘連,臨產時子宮收縮無力。
(2)臨床癥狀。奶牛產犢后,超過12小時,未見胎衣排出或僅見胎衣部分排出。全部胎衣不下時,陰門外無異物;部分胎衣不下時,見部分胎衣垂掛在陰門外,起初呈鮮紅色或土紅色,隨著時間延長,排出的胎衣逐漸腐敗變質,變成灰白色。從陰門流出惡臭的褐色臟水,并帶有部分壞死的組織碎片或胎衣,當母牛臥下或按摩其子宮時,流出液更多;母牛起臥不安,回頭顧腹,弓背,不斷努責。
(1)促進子宮收縮。奶牛產后8~12小時仍胎衣不下時,肌內注射垂體后葉素50~100國際單位,2小時后重復注射1次;或皮下、肌內注射縮宮素注射液30~100國際單位。必要時,可使用抗生素防止繼發感染。

(2)手術剝離。藥物治療后,如果奶牛產后2天仍有部分胎衣滯留,則應采用胎衣剝離術取出胎衣。術者應剪好指甲、消毒手臂、涂抹石蠟油。洗凈奶牛外陰及周圍,先向子宮內注入溫熱的10%食鹽水2000毫升。術者左手拉住露在體外的胎衣,右手手指伸入胎膜和子宮壁之間,由子宮體向子宮角頂端,用拇指肚和食指捏住胎膜的邊緣,輕輕地從母體胎盤上鈍性剝離胎衣與子宮阜的聯系,然后順茬輕拉捻轉,如此逐個剝離,直至胎衣被完全剝離取出,再用溫熱的0.1%高錳酸鉀溶液或2%~3%的明礬水2000毫升沖洗子宮,最后灌入抗生素。
(1)做好產前、產后護理。干奶期奶牛必須適當運動、增加光照,日糧配方應該重視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供給。奶牛產后,可飲用溫熱的益母草紅糖水。即用益母草干品750克、紅糖400克,用砂鍋熬開20分鐘后放溫灌服,每天服2次。
(2)補糖、補鈣。對于高產、生產年齡大的奶牛,產犢前3~5天靜脈注射5%氯化鈣注射液200~300毫升,或20%葡萄糖酸鈣注射液500毫升,同時靜脈注射25%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產后2天重復注射1次。
(3)增強子宮收縮力。對有既往病史的奶牛,產后24小時內肌內注射垂體后葉素100國際單位,可增強子宮收縮力,促使胎衣脫落。

(1)發病原因。奶牛產后常因體質虛弱、飼養管理失宜,致使奶牛子宮韌帶松弛,胞宮失去懸吊與支持作用而翻轉脫出;長期缺乏運動,肌肉松弛,便秘難下,努責過度;胎兒過大,胎水過多,子宮過度伸展進而松弛;或因其他原因導致腹壓突增。以上情況均可造成子宮脫垂。
(2)臨床癥狀。奶牛產后見陰門外掛一橢圓形袋狀肉團,仔細辨認,大多為子宮,有時也附有未脫離的胎衣。如果脫出物兩角處向內凹陷,有許多暗紅色的子葉,則是母體胎盤。如果脫出時間長,脫出物就會逐漸瘀血、水腫,變成黑褐色肉凍樣物。如脫出子宮發生在寒冷的冬季,子宮還會因凍傷而壞死。
(1)手術整復。子宮全脫時,用0.1%高錳酸鉀或新潔爾滅溶液沖洗脫出的子宮及陰門部。有胎衣附著時,先剝離胎衣,如剝離困難且易引起母體組織損傷時,可不剝離,整復后按胎衣不下處理。若子宮黏膜受損,可涂以抗菌防腐藥;若子宮黏膜腫脹,可先用3%~5%明礬液清洗或直接撒布明礬粉,以減輕腫脹,便于整復。用無菌繃帶將脫出的子宮自下而上纏繞起來,由助手托起。在奶牛不努責時,邊推入脫出的子宮,邊松解纏繞的繃帶。
(2)術后修復。整復后,皮下或肌內注射催產素50~100國際單位;肌內注射頭孢噻呋鈉4克、雙黃連注射液80毫升。每天注射2次,連用3天。母牛能站立時,讓其適當運動。
(3)其他。無法整復的子宮脫出,可實施剖腹術,進行腹腔整復。如果子宮脫出時間過長,已發生壞死無法送回,或者子宮有嚴重創傷,整復后可能會引起母牛全身感染,則可直接切除脫出的子宮。
妊娠期奶牛要加強飼養管理,確保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物質的均衡供應;及時防治瘤胃臌脹等能夠導致腹壓增高的疾病。對產前體弱的奶牛,可靜脈注射25%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和10%葡萄糖酸鈣注射液500毫升,每天注射1次,連用2~3天,并安排專人看護;對產后體弱或有子宮脫垂病史的奶牛,也要及時補糖、補鈣,以緩解其分娩疲勞,防止子宮脫垂。
(1)發病原因。奶牛干奶期飼養管理不當,分娩后大量的鈣、磷從初乳中排出,導致血鈣濃度迅速降低,是誘發本病的直接原因。初乳中含有比常乳更多的鈣和磷。因初乳不能混入商品乳中,只能用于喂養犢牛,產后奶牛如果擠出的初乳量大,又不能及時從消化道進行補充或及時動用骨骼中的鈣,就很容易使奶牛的血鈣濃度快速下降,引發產后癱瘓。常見的原因有:干奶期過長,飼料品種單一,粗飼料品質差;產前飼喂高鈣日糧,使鈣、磷比例不當,影響鈣的吸收和骨鈣的動用能力;運動不足;奶牛生產年齡偏大等。此外,奶牛分娩、接產過程中消毒不嚴,助產、人工剝離胎衣時損傷子宮內膜、陰道,也會導致全身感染進而誘發癱瘓。
(2)臨床癥狀。典型的奶牛產后癱瘓多發生于產后12~72小時。往往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就突然發生癱瘓。病初母牛多表現不安,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空嚼磨牙;體溫稍低,瘤胃蠕動音低;反射減弱或消失,舌頭伸出口外不能自行縮回,運動失調,四肢屈曲于胸腹之下,直至臥地不起。非典型奶牛產后癱瘓多發生于分娩后數日或數周,常伏臥不起,強迫站立時行走困難,后軀搖擺。
(1)大劑量補鈣。可使用25%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20%安鈉咖注射液20毫升;10%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維生素B1注射液30毫升;10%葡萄糖酸鈣注射液1500毫升。將上述藥液依次緩慢靜脈滴注。每天注射1次,連用3~5天。輸液時,牛出現不安等異常反應時應停止補鈣。
(2)乳房送風。使病牛呈側臥位,洗凈乳房,用酒精消毒,擠凈乳汁。將乳導管消毒后,緩慢插入乳頭直至乳房內,先通過乳導管緩慢注入5萬~10萬國際單位的青霉素,稍等片刻,接上乳房送風器,分別向4個乳區送風。待乳區皮膚看起來脹滿,輕輕敲打呈鼓音時,停止送風,緩慢取出乳導管,用紗布條將乳頭扎住。30分鐘后解除紗布條,輕柔按摩乳房放出空氣。
該病治療越早越好。應加強病牛護理,冬春季節注意保溫,多鋪墊草,勤翻身。
(1)調整日糧結構。干奶期,給予奶牛低鈣高磷日糧,鈣、磷比例由 2∶1調整為1.5∶1.0。
(2)加強干奶期運動。讓母牛加強戶外運動,延長日照時間,每天運動應不少于2小時。
(3)正確擠初乳。產后4天內初乳不可擠得太干凈。產后30~60分鐘可擠初乳。第一天,每次只擠出2公斤左右初乳,夠喂犢牛即可;第二天,大約擠日產奶量的1/3;第三天擠1/2;第四天擠3/4;第五天才可將乳房中的乳汁全部擠凈。
(4)注意衛生。進入產房前刷拭牛體;保持產房內清潔、衛生,產房門前設消毒池,產房內鋪上柔軟墊草,并經常更換并嚴格消毒。助產過程中要小心用力,防止子宮內膜或陰道損傷,減少被細菌感染的機會。
(5)藥物預防。對有既往病史的奶牛,產前5天,可肌內注射維生素D3注射液1000萬國際單位/頭,以降低發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