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照達

社會上總有一些人,面對白發老人為上老年大學不惜半夜起床冒寒排隊報名;而上了老年大學的,總是“賴”著不想畢業離校的現象感到不解,認為:都這把年紀了,還上什么學、有用嗎?筆者在此想奉送給這些“納悶”人一句老話:“人若有恒,萬事皆能。”
2019年,古迪納夫等三位科學家因在鋰電池領域作出突出貢獻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值得注意的是,被譽為“鋰電池之父”的古迪納夫當時已97歲高齡,是諾貝爾獎歷史上最年長的獲獎者。他年過半百才開始研究電池材料,并且還患有閱讀障礙癥。熟悉他的同行評價他:“不管做什么,他總是在開始時不被人看好,卻能笑到最后。”古迪納夫的人生經歷值得我們深思。
恒心是成事的重要基礎。古往今來無數事實證明,有恒則事成。數學家陳景潤用來演算數學題的草稿紙累積下來能裝幾個麻袋,靠恒心毅力最終登上了“哥德巴赫猜想”高峰;屠呦呦經歷過190次實驗失敗,直到第191次實驗,終于發現了抗瘧效果100%的青蒿提取物。縱觀他們成功的背后,無不是堅定執著、持之以恒的努力。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恒心”二字知易行難,力重千鈞。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路途雖遠,行則將至。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古希臘哲學家比阿斯有句名言:“要從容地著手去做一件事,但一旦開始,就要堅持到底。”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一個人未必具有出眾的天賦,但如果擁有異于常人的執著,“千磨萬擊還堅勁”“咬定青山不放松”,就能守得云開見月明。人生如同一場馬拉松,要想避免中途出局,必須擁有持久的耐心和堅韌的毅力,奮斗不止,成就非凡。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一旦有了愚公志,移山填海便可成。
幸福需要不斷奮斗,實現夢想需要持續拼搏。面對前進道路上的“婁山關”和“臘子口”,只要我們以堅如磐石的信心、只爭朝夕的勁頭、愈挫愈奮的毅力,乘勢而上、砥礪前行,就能越過溝坎,闖過險灘,感受到別人難以感受的喜悅,看到別人難以看到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