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燕,王富蘭,羅月英,王 麗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慶 400016
“十三五”護理事業發展規劃明確指出,要加強護理人員培訓,逐步建立健全專科護士管理制度,不斷提高專科護理水平[1]。目前,糖尿病、老年護理、安寧療護等方向專科護士發展較成熟[2-4],婦科專科護士培養相關報道較少。婦科疾病具有高發病率、高就診率、高住院率和高死亡率的流行病學特點以及反復發作、復雜多變、疑難危重和并發癥多的臨床特點[5]。基于醫療專科化和精細化發展趨勢,為提高婦科護理質量,加強婦科護理人員培養,發展婦科專科護士成為婦科護理發展的當務之急[6]。本研究擬構建線上線下結合型婦科專科護士培養方案,以期為我國婦科專科護士的培養提供參考。
1.1 成立課題研究小組 研究小組由6 人組成,主要從事婦科護理及護理教育領域工作,包括1 名主任護師、1 名副主任護師、2 名主管護師和2 名護師。其中,主任護師和副主任護師主要進行研究指導和函詢專家的遴選,另外4 名小組成員主要負責文獻檢索、整理與分析,編制與發放專家函詢問卷,進行資料的整理與統計分析。
1.2 擬定婦科專科護士培養方案初稿 本研究以崗位勝任力(指在某特定組織中,促使員工能夠勝任本崗位工作,并且在該崗位上產生優秀工作績效的知識、技能、能力、特質的總和[7])模型為理論基礎,結合婦科臨床護理實際情況,采用文獻查閱和專家論證會議的方法,初步擬定婦科專科護士培養方案。
1.2.1 文獻檢索 課題研究組全面檢索PubMed、JBI循證衛生保健中心、Springer Linker、維普、中國知網、萬方等數據庫,中文檢索詞為婦科、婦科疾病、專科護士、專業護士、培養,英文檢索詞為gynecology/gynecological diseases/specialized nurses/professional nurse/training。歸納整理文獻中的培養內容、課時數、培養方法以及考核要求等方面內容。
1.2.2 專家會議 選取6 名婦科護理專家和2 名護理教師召開專家會議,婦科護理專家均為副高級及以上職稱,從事婦科護理工作15 年以上;護理教師為護理學專業,從事護理教育工作10 年以上。專家會議由課題研究小組中婦科護理經驗豐富的主任護師主持,采用個人發言與集體討論的方式進行,根據文獻查閱總結的信息,結合我國臨床實際特點,經過反復討論,確定婦科專科護士培養方式、具體內容以及考核方式。課題研究小組在已經確定的培訓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將文獻中的培養內容及課時數分別歸類于每個培養目標中,對各條目進行修改、合并、精簡,針對用詞描述的規范性、準確性、數據表達、表格設計是否符合要求進行反復論證,最終形成婦科專科護士培養方案初稿。
1.3 編制專家函詢問卷 專家函詢問卷包括4 部分:①致謝及指導語;②專家一般資料調查表;③婦科專科護士培養體系函詢表,包括培養內容及課時數兩部分,采用Likert 5 級評分法,5 分為很重要,4 分為比較重要,3 分為一般重要,2 分為不太重要,1 分為不重要,針對各級指標的重要程度、指標設置及學時安排是否合理征求專家的意見和建議;④專家對該領域的熟悉程度及判斷依據。
1.4 選擇函詢專家 函詢專家納入標準:①具有10 年及以上三級甲等醫院婦科臨床護理工作經驗或高校婦產科教學工作經驗;②本科及以上學歷,中級及以上職稱;③對研究內容足夠了解;④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最終選取19 名專家進行兩輪專家函詢。
1.5 實施專家函詢 采用電子郵件和現場發放紙質問卷兩種方式進行專家函詢。第1 輪專家函詢問卷回收后,研究者遵循指標篩選原則(重要性均分≥4 分,變異系數≤0.25),對專家函詢結果進行整理分析,根據專家的修改意見和建議,結合研究小組的討論意見,對相應指標進行修訂,形成第2 輪專家函詢問卷,同時附第1 輪專家意見匯總、各指標的重要性均分等,請專家參考,再次做出判斷和論證。第2 輪專家函詢問卷全部回收后,研究小組再次對函詢結果進行數據整理和統計分析。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Excel 和SPSS 25.0 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專家一般資料用頻數、均數±標準差(±s)、構成比(%)進行描述;Cs 表示專家的熟悉程度系數,Ca 表示專家的判斷系數,計算專家的權威系數(Cr)=(Cs+Ca)/2,權威系數值越大,表明專家對函詢內容的權威程度越高;各條目的變異系數表示專家對該函詢條目判斷的一致性,變異系數越小,表示專家對某一條目判斷的一致性越好;肯德爾協調系數表示函詢專家對所有條目意見的整體協調程度,肯德爾協調系數越大,說明專家的協調程度越高,并進行顯著性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函詢專家基本信息 共函詢19 名專家,其中男3人,女16 人;年齡34~56(42.06±7.28)歲;本科8 人,碩士8 人,博士3 人;高級職稱5 人,副高級職稱7 人,中級職稱7 人;相關領域工作年限12~36(21.22±7.99)年。
2.2 專家積極性 本研究共進行了兩輪專家函詢,第1 輪專家函詢共發放問卷19 份,回收有效問卷18 份,有效回收率為94.74%,有6 名(33.33%)專家提出了25 條修改建議;第2 輪專家函詢共發放問卷18 份,回收有效問卷18 份,有效回收率為100.00%,專家沒有提出修改建議。
2.3 專家權威程度 第1 輪函詢的Cs 為0.939,Ca 為0.936,Cr 為0.938;第2 輪函詢的Cs 為0.955,Ca 為0.958,Cr 為0.957,函詢專家的權威程度高。
2.4 專家意見一致性 第1 輪專家函詢,專家對60 項培養課程、4 項培養形式和4 項考核方式條目的重要性評分均分為3.78~5.00 分,標準差為0.00~0.58 分,變異系數為0.00~0.21,滿分率為46.67%~100.00%;第2 輪專家函詢,專家對64 項培養課程、5 項培養形式和6 項考核方式的重要性評分均分為4.50~5.00 分,標準差為0.00~0.50 分,變異系數為0.00~0.11,滿分率為50.00%~100.00%。
2.5 專家意見協調性 第1 輪專家函詢,肯德爾協調系數為0.199;第2 輪專家函詢,肯德爾協調系數為0.226,經χ2檢驗,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
2.6 條目的主要修改內容 ①課程內容部分,專家提出在“專業知識”方面增加“醫院感染防控知識”,共4 課時;“拓展知識”模塊中增加“護士禮儀知識;規范護士職業禮儀”,共2 課時;“管理能力”模塊增加“品管圈(QCC)、甘特圖及PDCA 等管理工具的應用”。②培養方法部分,專家建議增加“建立婦科線上微信交流群”,以促進學員對時間的有效利用。③培養課時部分,共4 條調整意見,“婦科常見疾病的相關知識”由18 課時調整為14 課時;“急救能力”相關知識由6 課時調整為8 課時;“觀察評估能力”相關知識由1 課時調整為2課時;“婦科常見診療技術及配合”相關知識由3課時調整為5 課時。④考核方式部分,增加“管理查房考核”及“開題報告”考核。
2.7 基于崗位勝任力的婦科專科護士培養方案
2.7.1 課程內容及課時安排 結合專家會議及德爾菲函詢結果,確定婦科專科護士培養采用理論和臨床實踐技能相結合的培養模式。其中,理論培訓時間為1 個月,內容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能力以及職業特質4 個方面,分為集中授課(107 課時)、操作練習(20 課時),見表1。

表1 婦科專科護士培養課程內容及課時

(續表)
2.7.2 培養方式 大部分專科護士培養為3 個月左右的集中理論與實踐培訓,考慮到學員本身工作、家庭及社會因素,學員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培訓形式,集中理論授課時可選擇線下或觀看教學視頻,并建立線上學習微信交流群,由專人負責了解學員的學習情況,臨床實踐需線下完成,見表2。

表2 婦科專科護士培養方式
2.7.3 考核方式 經專家會議及專家函詢確定婦科專科護士培養考核方式包括6個部分,總分100分,80分為合格,不合格者需進行補考,補考不合格者需重新報名參加培訓,見表3。專科培訓結束后,建立專科學員聯系冊,每年追蹤、反饋學員的工作、學習和成果產出情況,給予持續的指導和幫助,并收集學員對專科護士培養的意見、建議。

表3 婦科專科護士考核方式
3.1 構建線上線下結合型婦科專科護士培養方案的必要性 隨著國家推進專科護士建設,專科護士培養在全國各省市陸續開展,多通過基地培訓班的形式進行。目前,婦科專科護士培養已落后于急診、靜脈治療、血液凈化、糖尿病、老年病[8-12]等專科。截至2020 年,全國范圍內僅有兩所醫院(重慶、浙江)開展基地形式的婦科專科護士培養,且均從2018 年開始。婦科疾病種類繁多,涉及良惡性腫瘤、生殖系統炎癥、不孕不育等,每年婦科病人的就診量大、住院人數多、病情復雜,對于婦科護士的臨床、教學、科研以及綜合素質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較高。為期3 個月全脫產培訓,對于護士自身以及原單位的人力資源均有一定的影響,為了提升婦科護理質量、讓更多的婦科護士能夠參加專科護士培訓,學員可以靈活選擇培訓形式,即在不影響原有工作、生活的同時,能夠接受專科護士培訓,提升臨床、科研、教學及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更好地為婦科病人服務。因此,構建線上線下結合型婦科專科護士培養方案十分有必要。
3.2 線上線下結合型婦科專科護士培養方案的科學性 本研究通過文獻研究及專家會議確定婦科專科護士培養方案初稿,然后進行了兩輪專家函詢,參與函詢的專家來自婦科醫療、護理以及護理教育等專業領域,具有較好的代表性和權威性。本研究中,第1 輪問卷的有效回收率為94.74%,提出建議的專家占33.33%;第2 輪問卷的有效回收率為100.00%,說明函詢專家參與本研究的積極程度較高。專家權威程度用于判斷研究結果的可靠性,本研究中的兩輪專家函詢的權威系數分別為0.938 和0.957(>0.8),表明專家的權威程度較高。專家對各培養課程條目重要性評分的均分、標準差和滿分率表示專家意見的集中程度,標準差越小,均分和滿分率越大,說明該指標越重要,專家意見集中程度越高。本研究第1 輪專家函詢,專家對各培養課程條目的重要性評分均分為3.78~5.00 分,標準差為0.00~0.58,滿分率為46.67%~100.00%;第2 輪專家函詢,各條目重要性評分的均分為4.50~5.00 分,標準差為0.00~0.50,滿分率為50.00%~100.00%,表明專家的意見集中程度較高。專家意見協調程度用肯德爾協調系數和變異系數表示,肯德爾協調系數越大,變異系數越小,表明專家意見越趨向一致,協調程度越好,兩輪專家函詢肯德爾協調系數經χ2檢驗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第2 輪專家函詢各條目的變異系數為0.00~0.11,表明專家意見的協調程度較好。因此,線上線下結合型婦科專科護士培養方案具有較好的科學性。
3.3 線上線下結合型婦科專科護士培養方案的內容分析 本研究以崗位勝任力為理論基礎,考慮臨床護士工作的特殊性,構建具有我國特色的婦科專科護士培養方案,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能力以及職業特質4 個方面的核心課程,涉及婦科護理相關的臨床、科研、教學、管理以及綜合素質等方面能力的培養,并明確了具體的培養形式、培養內容、課時安排以及考核方式的分配比例。其中,婦科危急重癥相關知識、婦科圍術期病人的護理、婦科常見診療技術及配合、醫院感染防控知識、婦科護理新進展、教學能力、科研能力、管理工具的應用、核心制度的落實等條目的重要性評分均為滿分,表明婦科專科護士需要在具備一定基礎護理和婦科專科護理知識、技能的前提下再接受進一步的培養,培養重點是婦科急危重癥病人的護理與搶救、教學、管理以及科研能力等方面的能力。針對不同的課程,選擇靈活多樣的學習、教學和考核形式。建立專科學員聯系群,培訓結束后,每年跟蹤落實專科學員返院后的臨床、教學、科研以及管理能力的提升情況,給予持續的指導和督促,并收集學員對專科護士培養的意見、建議,不斷完善婦科專科護士的培養方案。
本研究構建的線上線下結合型婦科專科護士培養方案是以崗位勝任力為理論基礎,運用文獻分析法、專家會議法和專家函詢法確立培養方案的具體內容、課時安排、培養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研究方法比較科學。函詢專家的積極性和權威性高,對各級條目的意見趨于一致,可為我國婦科專科護士的培養提供參考和借鑒。在后續研究中,擬將本研究所構建的培養方案應用于婦科專科護士培養中,以驗證其培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