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娟銘,蘭 艷,王學永,周盛嫻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廣西 530021
后顱窩腫瘤生長于位置最深且空間最小的顱腔內,屬于高風險手術類型[1]。手術切除時容易損傷或牽拉后組顱神經,病人易因飲水嗆咳、吞咽困難及咳嗽反射減弱等致異物進入呼吸道發生誤吸[2-3]。誤吸是指進食或非進食時,有數量不等的液體或固體,包括分泌物或血液等進入到聲門以下。少量誤吸可引起吸入性肺炎,大量胃內容物誤吸可導致窒息,甚至死亡。病人發生誤吸時,肺受到直接損害導致缺氧,缺氧又可加重腦水腫和腦損害,形成惡性循環,是病人發生嚴重肺部并發癥與早期死亡率升高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總結臨床工作經驗,對后顱窩腫瘤術后病人進行誤吸風險管理,有效降低了肺部感染并發癥的發生,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 年6 月—2021 年5 月在我科行后顱窩腫瘤切除術的病人198 例。納入標準:術前未出現吞咽障礙;術中經口留置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機械通氣者;術后24 h 內拔除氣管插管;意識清楚;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嚴重內分泌、代謝疾病或心、肝、腎功能損害者;因病情需要,再次留置氣管插管、氣管切開病人。按照病人住院時間分組,將2019 年6 月—2020 年5 月入院的病人98 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51 例,女47 例;年齡21~65(38.5±1.5)歲。將2020 年6 月—2021 年5 月入院的100 例病人作為觀察組,其中男58 例,女42 例;年齡19~66(39.7±5.2)歲。兩組病人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保持呼吸道通暢,做好專科護理、基礎護理和健康教育。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誤吸風險管理,具體如下。
1.2.1.1 誤吸風險質控管理 ①由神經外科醫生、康復治療師、呼吸治療師,神經外科專科護士組成誤吸風險管理質控小組,查閱文獻資料,整合相關的指南、證據總結和專家共識,根據后顱窩腫瘤術后肺炎發生的危險因素,制定后顱窩腫瘤術后風險管理流程,列出清單,包括具體護理項目和執行時間。②護士按照清單時間及內容,進行風險評估和術后早期吞咽功能康復鍛煉;按照制定的標準操作流程進行預見性風險防范護理。③定期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吞咽障礙評估、吞咽訓練相關知識、干預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及解決方法。保證人人掌握評估方法和操作流程,增強風險防范能力。④落實細節管理,將誤吸風險管理清單懸掛于病人床頭,責任護士按照標準規范執行并簽名,責任組長每日檢查,護士長每周抽查,保障誤吸風險管理干預措施落實到位。
1.2.1.2 誤吸風險管理評估 進食前,采用標準吞咽功能評價量表(SSA)進行吞咽功能評估:①病人意識是否清楚,對言語刺激是否有反應;②是否有呼吸困難;③是否流涎;④是否能自主咳嗽;⑤是否有聲音嘶啞;⑥病人能否保持坐位,頭部平衡;⑦舌頭的活動范圍。出現1 項異常,即表示SSA 未通過。如7 項均無異常,即采用洼田飲水試驗進行吞咽障礙篩查及評級:①為保證后顱窩腫瘤術后病人安全,首先進行5 mL 水吞咽試驗:病人取半坐位,飲下5 mL 溫水,觀察飲水過程。若有嗆咳,即停止檢查,認為病人存在吞咽障礙,評級為Ⅴ級;②30 mL 水吞咽試驗,病人取半坐位,飲下30 mL 溫水,觀察其飲水過程。Ⅰ級:1 次喝完,無嗆咳;Ⅱ級:分2 次以上喝完,無嗆咳;Ⅲ級:能1 次喝完,但有嗆咳;Ⅳ級:分2 次以上喝完且有嗆咳;Ⅴ級:常常嗆咳,難以喝完。其中Ⅰ級為完全正常。Ⅱ級為可疑異常,Ⅲ~Ⅴ級為異常,有吞咽障礙,級別越高,表示吞咽障礙程度越重。Ⅲ級及以上病人留置胃管,鼻飼飲食,避免嗆咳引起誤吸[4]。
1.2.1.3 進食管理 進食環境盡量保持安靜,病人進餐時集中注意力。床頭抬高30°~40°,如病情允許取半臥位。頭部前屈,偏癱側肩部用軟枕墊起。如面神經受損病人,輔助病人取健側臥位,從健側咽部將食物送入。進食后維持半臥位30~60 min,防止食物反流引起病人嗆咳導致誤吸。食物選擇,評估可以經口進食者,食物選擇密度均勻、有適當黏性且不易松散、不易在黏膜上殘留、易變形的食物;初期進食糊狀食物,如米糊、蛋羹等,不宜飲水或流質,以免嗆咳[5]。進食采取糊狀→流質→半流質→固體軟食→固體硬食的遞進原則。進食方式選擇:病人吞咽障礙≥3 級,首選鼻胃管喂養。胃管置入長度比常規長5~10 cm,盡可能選擇管徑細、材質軟的胃管,減少對病人鼻咽部的刺激,降低其反流誤吸率。人工喂灌器喂食注意速度,以15~30 min 喂完為宜,溫度控制在40 ℃左右,1 次鼻飼量不超過200 mL。鼻飼病人進食前,每隔4~6 h 抽吸并估計胃內殘余量,如胃殘留量≤200 mL,可按流程喂養。如胃殘留量>200 mL,報告醫生,重新評估胃腸功能,進行相應處理,如增加胃腸動力藥、降低營養泵泵速后,再行喂養,以免因胃潴留引起嘔吐、誤吸。高胃殘留量及高誤吸風險病人,留置幽門后鼻腸管(十二指腸管)喂養。遵醫囑使用營養泵泵注營養液,初始速度20~40 mL/h,病人無嘔吐、腹瀉且消化吸收功能正常時,可逐漸加量至60~100 mL/h。
1.2.1.4 早期康復鍛煉 吞咽功能評估異常的病人,由康復治療師與責任護士聯合對病人實施早期康復鍛煉指導,包括吞咽障礙基礎康復鍛煉和口腔器官運動訓練,通過加強唇、舌、下頜及聲帶閉合運動控制,增強肌群力量和協調性。方法:①咽部冷刺激與空吞咽:用冰凍的棉棒蘸少許水,輕輕刺激軟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囑病人做空吞咽動作[5];②下頜、面部、腮部訓練:張口運動維持5 s、下頜向左右兩側移動、緊閉口唇鼓腮等;③舌訓練:讓舌頭盡量外伸維持5 s,然后縮回、放松;④唇部運動訓練:抿嘴,說“en”,維持5 s;籠嘴,說“u”,維持5 s;雙唇含著壓舌板,用力緊閉及拉出壓舌板,做抗阻訓練[6];⑤練習腹式呼吸,進行咳嗽訓練;⑥每日3 次,每次30 min。同時指導病人進行早期床上腿部鍛煉,如使用床上腳踏車,借助床旁座椅下床活動。早期康復鍛煉可降低病人獲得性衰弱的發生,有利于病人盡快康復。
1.2.2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①比較兩組留置胃管病人胃管拔除情況、吞咽功能改善效果。拔除胃管率,胃管拔除是吞咽功能恢復或基本恢復的一個重要標志[5]。拔管標準:吞咽障礙評級達到Ⅱ級及以上的病人。吞咽功能改善效果:術后第14 天與術后第1 天比較,吞咽障礙分級提高2 級或以上為顯效,提高1 級為有效,未提高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肺部感染情況。肺部感染診斷標準以《醫院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為依據,胸部X 線片顯示陽性指征,肺部可聞及濕啰音,并具有下列條件之一者即可確診:發熱;白細胞數增高;膿性支氣管分泌物;肺部啰音;痰液培養連續2 次分離到相同病原體[7]。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定性資料以例數、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留置胃管病人拔除胃管及吞咽功能改善情況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留置胃管病人拔除胃管及吞咽功能改善情況比較單位:例(%)
2.2 兩組病人肺部感染發生情況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肺部感染發生情況比較單位:例(%)
3.1 誤吸風險管理可有效預防并發癥 據報道,誤吸在吞咽障礙病人中發生率為51%~73%[8],不僅會導致窒息,嚴重者可直接致病人死亡[9]。后顱窩腫瘤手術切除時易損傷或牽拉后組顱神經,導致吞咽障礙。本組病人術后每天進行吞咽障礙評級,發現5 例病人術后2~3 d 出現吞咽障礙評級下降情況,考慮可能與術后腦水腫導致神經功能障礙加重有關。通過預見性識別有高危誤吸風險病人,給予個性化安全、有效喂養措施,有效預防肺部感染并發癥的發生。經過藥物干預、早期康復鍛煉,1 周左右病人逐漸好轉。術后病人誤吸風險隨著反應性腦水腫的變化動態改變,需要護士每天進行評估。吞咽功能評估過程中,發現觀察組6 例病人流延多,根據病人情況采取個性化護理措施,應用紗布條和PE 手套自制口腔分泌物引流裝置,將病人口腔分泌物及時引出,避免因吞咽障礙導致的微誤吸發生。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病人肺部感染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2 誤吸風險管理可促進病人吞咽功能康復 現代康復醫學認為,中樞神經在合適的條件下,只要神經元未完全受損,就具有再生、重建的能力。據報道,通過有效干預,病人吞咽功能改善總有效率為82.4%[5]。神經外科護理工作繁忙,護士沒有時間協助病人康復鍛煉;各層級護士康復知識認知水平參差不齊。觀察組首先對護士進行規范化吞咽康復知識培訓;通過質控監督護士康復護理措施落實情況;鼓勵家屬參與病人吞咽康復鍛煉。家屬的參與增強了病人康復的動力與信心,減輕了護理工作量。通過有效訓練,病人的吞咽功能得到明顯改善,兩組病人吞咽功能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病人吞咽功能的改善和腦水腫高峰期消退,在降低了鼻胃管留置率[6],提高吞咽功能的同時可有效降低吸入性肺炎、誤吸等并發癥發生率,降低嗆咳風險[10]。
3.3 誤吸風險管理可規范專科護理工作 后顱窩腫瘤術后病人病情危重,神經反射遲鈍或消失,是誤吸高發人群,加強誤吸風險篩查與防范是專科護理工作的重點內容。臨床護士對誤吸的認識水平不同,特別是對無癥狀性微誤吸關注程度不夠,誤吸防范知識、技能匱乏,存在護理非同質化等問題,增加了病人發生誤吸的風險。護理人員應根據誤吸風險管理內容對病人進行全面、系統評估,采取針對性預防措施進行護理干預,護理操作中有據可循,提高了工作積極性。目前,誤吸風險管理已成為后顱窩腫瘤術后護理常規的補充內容,真正為后顱窩腫瘤手術病人提供全面有序、專業規范、優質、同質的誤吸防范護理管理。
本研究基于多學科協作,對手術引起后組顱神經損傷和可疑損傷后的病人,進行誤吸風險評估及康復管理,能夠有效改善病人吞咽功能,預防肺部感染并發癥的發生,改善病人的吞咽功能。但本研究由于條件限制,樣本量較少,下一步可開展大樣本臨床實踐,積累臨床證據和經驗,應用循證護理理念,為臨床遇到的問題提供新的、有效的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