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濟深
4月22日,繼3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將40余家中國企業列入“預摘牌清單”后,華爾街也加入到了對中國企業的“圍剿”中,4名美股投資人突然升級對阿里巴巴的訴訟,并將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列為新的起訴對象,而起訴理由則是——阿里股價暴跌,導致投資利益受損。
據悉,這4人去年就已向美國聯邦地區法院發起了針對阿里巴巴的集體訴訟,但是并未引發廣泛關注,彼時阿里雖然出現股價下跌,但幅度并不大,在利好政策帶動下,還出現過幾次反彈。
此番修改起訴狀,指控內容沒有明顯變化,但卻處在中國科技公司股價持續下跌的特殊時期,將馬云增列為起訴對象,更是首次將矛頭指向企業家個人。
除了發起訴訟的4名投資人,其代理律師正召集所有2020年6月至12月購買阿里股票的投資人,共同發起集體訴訟,要求阿里巴巴和馬云賠償損失。根據最新市值計算,阿里巴巴的股價距離2020年12月已經下跌超70%,市值蒸發6200億美元,其間累計成交額則超萬億美元,如果勝訴,涉及的賠償金額達創紀錄的數千億元。
鑒于中美制度差異,投資者對上市公司集體訴訟無論從性質還是方式上均有不同。
中國集體訴訟一般有行政處罰作為依據,集體訴訟的核心目的是保護投資者合法利益。
美國允許集體訴訟律師通過風險代理的方式收取費用,而證券集體訴訟中,由于涉案金額巨大,往往能為律師帶來巨大的收益,因此律師尋找各種機會提起大規模的訴訟以獲取高額律師費,造成濫訴現象。
這不僅傷害了具有正當訴求的集體訴訟成員,同時高昂的訴訟成本加重了被訴企業的經營負擔,阻礙了企業尤其是高科技和成長類公司的發展,對市場的整體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以阿里巴巴為例,2015年1月,就有美國投資人以“未起到披露義務,作出誤導性陳述”為由分別在紐約南區聯邦地方法院和加利福尼亞州法院對阿里巴巴發起集體訴訟,并將馬云、蔡崇信等時任高管追加為被告。
美國當地法院駁回了原告起訴,認定阿里的信息披露“準確而充分坦誠”、沒有發現阿里巴巴存在任何違法或不當行為。

3年前,中國頂尖科技公司的市值曾與美國分庭抗禮,今天只有騰訊和阿里的市值處于頭部,且早已掉出市值前十
馬云已經在2020年徹底卸任阿里職務,本次美國投資人依然將其列為被告,除了律所在財務上的算計,更是用金融武器打擊中國科技公司的一個新節點。過去兩年,美方玩弄各種伎倆,對在美上市的中國科技公司發動金融戰,已經使后者蒙受了巨額損失。
2020年末,美國參議院通過所謂《外國公司問責法》,提出如果外國公司連續三年未能通過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的審計,將被禁止在美國任何交易所上市;上市公司需披露自己與其他國家政府的關系。
盡管該法案適用于所有外國公司,但主要是針對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特別是中國科技公司。
對此,2020年12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曾明確回應,美方做法是對中國企業政治打壓的又一個具體行動,是美方打壓遏制中國發展的又一個具體表現。
也正是2020年后,中概股開始了長達兩年的下跌周期。特別是今年3月,根據《外國公司問責法》,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先后將40余家中概股企業列入所謂“預摘牌清單”,引發市場恐慌。
緊隨其后,3月15日美國最大的金融企業摩根大通也突然出手,史無前例地一夜之間下調28只中概股的評級,涉及中國整個互聯網板塊,其中阿里巴巴的目標價被從180美元下調至65美元,騰訊從570港元下調到265港元,百度從245美元下調至90美元,其他中國企業也未能幸免。
有分析指出,由于目前所有中概股都無法滿足法案的規定,因此所有在美上市中國企業都可能將被列入“摘牌名單”,摩根大通的行為實質上已給所有中概股下了判決書。
統計顯示,過去一年多時間里,包括港股在內的280多只中概股股價跌幅超過90%的企業多達39家,總市值蒸發20萬億美元。
2020年以來,面對疫情的沖擊,中國經濟率先走出陰霾,成為全球經濟復蘇的發動機,海外上市的科技公司作為中國經濟最活躍的部分,本應成為全球股市最活躍的板塊。但是在美國一系列政策打壓下,中國公司卻成為全球投資者避之不及的“瘟神”。
曾經,全球市值前二十名的互聯網公司中美各占一半,今天市值最高的阿里巴巴早已經被擠出美股前十名,所有在美上市的中國科技公司,市值加起來不如一個蘋果公司。
有分析認為,阿里和馬云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科技企業和企業家之一,將其告上法庭,會顯著影響中國科技公司投資者的信心。而且,一旦對其訴訟形成判例,全美投資人可能都會據此起訴暴跌中的中國科技公司,這將讓其本已嚴重縮水的市值再受重創。
金融戰只是手段之一,縱觀過去數年美方的一系列舉動,其對中國科技公司的打壓呈現出貿易、科技、金融多種手段并行交織的特點。
貿易戰的主要手段是將大量中國企業納入所謂“實體清單”,從而切斷中國科技企業的供應鏈。
“實體清單”1997年推出,前期主要針對的是俄羅斯和中東企業,伴隨中國企業技術實力的不斷提升,被納入“實體清單”的中國企業數量急劇增加。
統計顯示,2018年至今,共有超過400家被納入制裁范圍,平均每年超百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華為。被納入“實體清單”后,全球多家芯片企業都開始對華為禁運,致使華為在手機和通信領域的業務受到巨大沖擊。
科技戰的主要手段,是對中國重要科技企業高管的重點圍剿,干擾企業正常運營。2018年末,加拿大警方應美國政府要求強行羈押孟晚舟達數年之久,顯示美國為了打擊中國領先企業已不惜編織罪名,直接對企業核心管理層個人發起攻擊。
作為在美國上市的市值最高的中國科技公司,阿里巴巴不僅是中國互聯網公司,同時也是中國自主研發參與國際競爭的代表,因此成為美國新一輪打壓的首要目標。
數據顯示,阿里在技術和研發上的投入每年都超過人民幣1000億元,在云計算、芯片技術、AI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領域居于國際領先地位。
特別是2009年阿里巴巴發起的“去IOE”運動,打破了美國IBM、Oracle和EMC三家公司的IT基礎架構領域的壟斷,阿里也成為全球首個擁有獨立云計算系統的非美國公司。不久前,美國對于俄羅斯展開科技封鎖,IBM、Oracle正是首批表態對俄羅斯禁運的美國公司。

美國之所以對打壓中國科技企業樂此不疲,手段層出不窮,究其原因,在于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統一市場。中國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可以形成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強大吸引力,繼而轉化為強大的科技優勢,這是美國所不具備的。
可以預見的是,假以時日,中國科技實力遲早會追上和超過美國,所以美方必須在中國科技企業尚處于追趕階段時,想方設法將其及時扼殺。
對此,中國科技企業一定不能心存僥幸,要認識到美方的打壓是一個系統性、長期性的過程,不要指望他們會自覺收手。要積極配合國家監管,認識到監管是為了讓企業做好主業、深耕技術,是企業科技創新的重要助推力量;要集中資源、抓緊時間開展技術攻堅,爭取盡快在關鍵領域實現重大技術突破。
同時,企業也不能盲目悲觀,要認識到國際博弈的復雜性和策略性。響應國家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的戰略,在現有條件下繼續利用好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美國一部分人的目的就是將中國企業趕出美國資本市場,我們絕不能上他們的當。
事實上,對于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等問題,國家監管機構早已開始積極應對。3月中旬,國家有關部門召開會議,專門研究了相關問題,并對中國互聯網企業表示了公開支持。中國科技企業要有充足的信心,國家永遠是最強大的后盾。
對于有代表性的中國科技企業和企業家,中國人民也應該給予更大的理解和支持。一個健康的輿論環境,對于企業集中精力應對外部挑戰非常重要。中國科技企業正處于追趕和超越美國的重要歷史時期。此時此刻,我們更應該戮力同心、團結一致,讓中國科技企業心無旁騖地深耕關鍵技術,盡快突破美國的科技封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