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樹的果實
有個問題相信困擾大家很久了:平時樹上掉下來類似楊梅的紅果果,砸在車頂上,很難清理。這種紅果子神似楊梅,但又不那么可愛,它可以吃嗎?其實長這種常見紅果子的樹木叫做構樹(Broussonetia papyrifera)。構樹是??频闹参?,楊梅(Myrica rubra)則是楊梅科的植物,它倆不是近親。不過它倆也有共同點,那就是都原產自我國。
構樹的適應性超強,因此常常被用來當城市綠化樹,這就是為什么在我國的大江南北都可以見到它的果實。構樹一般在4~5月份開花,6~7月份就結果了。容易過敏的朋友很難不知道構樹的存在,因為構樹雄樹的花粉量實在驚人,遠程都能遭到構樹的“傷害”。
由于適應性強,而且雄樹不需要雌樹就可以靠克隆自己實現擴散,構樹已經從亞洲入侵了許多國家,尤其是巴基斯坦、烏干達、加納、阿根廷、美國。美國的佛羅里達州、佐治亞州、馬里蘭州、北卡羅來納州等州已將構樹列為入侵物種。巴基斯坦更是把構樹列為最糟糕的六大入侵植物之一。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就是構樹花粉的重災區,每年春夏之交都有不少人因為構樹花粉過敏而躺進太平間。

構樹的雄花是萬惡之源

用構樹皮制作紙張

夏威夷的特色毯子Kapa就是用構樹纖維制作的
但是在老家,構樹卻有很高的地位,因為我國古代造紙業靠的就是構樹,它的樹皮纖維可以用來制造紙張。宣紙,也就是畫仙紙用的就是構樹。從我國向南太平洋輻射的廣大地區也很喜愛構樹,因為構樹的纖維還可以用來制作許多生活用品,比如毯子。實際上,研究者們發現構樹是史前時代分布最廣的纖維作物,整個南島(南太平洋群島,包括中國海南、印尼)都被它占領了。

草莓樹的花和果實
好吃的果子的長相都是相似的。和楊梅一樣,構樹果不僅能吃,還很好吃。但好吃的果子的命運也是相似的,構樹果也容易爛,因此很難買到新鮮的。不過,構樹果的干品能入藥,叫做楮實子。
不僅構樹果能吃,它毛茸茸的葉子也能吃。構樹葉子蛋白質含量可達21%,是很好的飼料。但是采摘的時候要當心,構樹受傷時會冒白漿,這種濃漿黏性很大,衣服沾上了可能就廢了。如果你在上海松江的辰山植物園玩耍,可能會發現另外一種和楊梅更像的果子。這是草莓樹的果實,并不是楊梅。
這種果子,其實是草莓樹(Arbutus unedo)的果子,它們也是可以吃的。雖然名字里有“草莓”兩個字,但是草莓樹和草莓、楊梅的關系都不大,它是杜鵑花科荔莓屬的植物,和藍莓及蔓越莓樹是近親。
草莓樹是一種很古老的常綠灌木,在上新世(530萬~260萬年前)之前就出現了,老家在地中海。草莓樹很抗旱,對土壤也不挑。而又因為樣貌好看,草莓樹被當成綠化植物栽種到了夏天炎熱而冬天多雨的地區,上海松江辰山植物園里就有。
草莓樹是一種火屬性的植物:發生山火后,它們很容易復原。因此在希臘、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容易發生森林火災的國家,草莓樹被當成了重要的森林重建先鋒。地中海國家尤其鐘愛草莓樹。意大利的國樹就是草莓樹,因為它的綠葉、白花及紅果和意大利的國旗正好一一對應。西班牙馬德里市中心著名的熊和草莓樹雕像(El Oso y el Madro? o)里的 Madro? o 就是草莓樹。
草莓樹的果子是碳水炸彈,成熟后含糖量高達42%~52%,比荔枝(17%)都要高,而且這些糖主要是果糖和葡萄糖,理論上是很甜的。不過親口嘗過的人可能并不會馬上愛上它的味道,因為草莓樹果子含有單寧等苦味分子,吃起來有點苦澀,口感可能有點像沒有放奶的果味黑茶。這種苦味在它的花朵里也有,所以草莓樹的蜂蜜也有一些苦味。
可能就是因為這種莫名的苦味,草莓樹被取了勸退的名字:它的學名里的“unedo”是“只來一個”的意思。話說回來,真正品嘗過草莓樹果實的人并不多,因為草莓樹的果子要在樹上“掛機”一整年才會成熟。
草莓樹是秋天開花秋天結果,也就是說,草莓樹果子成熟時恰逢來年下一屆花開。一旦成熟,果子就會掉在地上。因為含糖量高,草莓樹果很快就會腐爛,因此就像楊梅一樣,沒有辦法運到很遠的地方去。
了解草莓樹美味的人主要是地中海地區的居民。地中海國家在古希臘時代就有食用草莓樹果實的傳統,草莓樹果子也是地中海菜譜的一部分。如果草莓樹果實真的很難吃,也就不會被地中海這個美食聚集地收編了吧。
在這些地方,草莓樹的果子會被制作成果醬或拿來釀酒。葡萄牙人會把草莓果做成一種叫作 aguardente de medronhos 的果味白蘭地。另外一種葡萄牙蜂蜜酒 Dom Cristina 也是用草莓果做的。意大利的撒丁島還產一種苦味蜂蜜miele di corbezzolo,這種蜂蜜就來自草莓樹。
如果你也想嘗試草莓樹的果子,可以種植一個叫作精靈王(Elfin King)的草莓樹品種,它可以拿來當盆栽,據說結出的果子還挺好吃的。近年來,草莓樹開始受到研究者們的注意,因為它含有許多抗菌和抗氧化成分,也有研究發現,草莓樹含有的己酸能讓其他植物產生抗病力。

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街道上灑滿了草莓樹的果子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把科學帶回家”公眾號,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