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其印
張紫晨先生(1929—1992)是資深民間文藝學家、民俗學家,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民俗學之父”鐘敬文先生的高足。他把短短的一生,全部奉獻給了民間文學、民俗學事業(yè)。
張紫晨,原名張紫臣,筆名林一白,吉林長春人,畢業(yè)于東北師范大學中文系、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研究生班。歷任中國民研會秘書,原北京對外貿易學院講師、副教授,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民間文學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民研會北京分會主席,北京市文聯(lián)主席團委員。1955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著有專著《民間文學基本知識》《魯迅詩解》《歌謠小史》《中國古代傳說》《中國民間小戲》《中國巫術》《民間文藝學原理》《民俗調查與研究》,譯著《北京地名志》等。專著《中國民俗與民俗學》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
我能夠認識張先生,這要感謝民俗學。
我從小受民間文學的哺育。中國共產黨使我家翻了身,使我取得了中等師范學歷,20世紀50年代參加工作后,就成了張先生的“粉絲”,經常刊載張先生大作的報刊如《民間文藝集刊》《民間文學》等,每見之必一讀為快。后來與民間文學有緣,不斷參與民間文學的搜集整理活動。
1983年,我在石家莊地區(qū)文聯(lián)工作,有幸被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推薦,參加了“全國民俗學講習班”和“全國民間文學講習班”。講習班地點設在北京師范大學。鐘敬文先生、張紫晨先生主持,并駐班與學員同吃、同住。我有幸當面聆聽了諸位民俗學先生如鐘敬文、費孝通、容肇祖、楊堃、常任俠和張紫晨先生的傳道、教誨,決定了我的人生方向:獻身民俗學。
1994年,我奉調到河北省文聯(lián),在旭宇領導下,創(chuàng)辦《民間故事選刊》,被任命為編輯室主任,從此我就再也沒有離開民俗學和民間文藝學,日夜為實現(xiàn)鐘先生“獻身民俗學”的囑咐而奮斗。
時任河北省民協(xié)主席旭宇先生委托我與曹廣智等共同倡導、創(chuàng)建了“河北民俗學會”,我被選為副會長兼秘書長。我在創(chuàng)辦會刊《風俗通》時,請鐘先生題寫了刊名,并請張紫晨先生題了詞。張先生寫道:“探討和發(fā)揚祖國民俗文化,可見出民族之根基,尋出中國之特色,有助于精神文明之建設。”先是刊登在《風俗通》試刊封二,《風俗通》創(chuàng)刊號再次在封二刊出。張先生的題詞一直在像旗幟一樣指導著我的辦刊方向。
1991年10月,河北省民協(xié)與河北民俗學會聯(lián)合舉辦河北民族民間文化研討會,對張紫晨先生發(fā)出邀請,張先生不辭百忙,前來指導。在會上作了學術報告,大大提高了研討會的品位。
河北人民出版社社長、總編輯婁熙元,在擔任河北省民俗學會第一副會長后,參加了中國民俗學會第二屆代表大會,其間,婁熙元約我一同登門拜訪了張紫晨先生,在張府,我親自為張先生拍照,再次聆聽了張先生的親切教導,并共進午餐。我感到無比光榮。
張紫晨先生雖只大我五歲,因其知識遠播,成就非凡,一直被我尊為業(yè)師、恩師。張先生1992年3月5日逝世,享年僅63歲,可謂英年早逝,我是十分悲哀的!如果他像鐘老先生那樣,享壽百歲,一定會接好“民俗學之父”鐘敬文的班,創(chuàng)出驚世奇跡的。為了悼念張紫晨先生的仙逝,《風俗通》1992年第一期封二,專門編發(fā)了張先生在封龍山的照片和簡短悼詞。
至今,30年過去了,中國百業(yè)俱興,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新征程上需要民俗學,更需要張先生式的學術人才!我愚魯,不堪擔當完成先生遺業(yè)的重任,但我可以發(fā)誓:絕不放棄民俗學事業(yè),只要能竭盡全力,微有所獲,就可以慰恩師在天之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