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鴻鈞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科普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提升公民的科學素質。2021年6月3日,國務院印發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中指出:“科學素質是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是指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科學思想,掌握基本科學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識,并具有應用其分析判斷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近年來,我國科普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同時,一些社會群體的科學知識儲備較少,科學思維不完善,且科學方法運用能力不足,在面對新事物時,缺乏分辨信息、獨立思考和理性判斷的能力。
為此,我建議將大科普戰略確立為國家戰略,明確其在國家戰略體系中的定位,加快修訂《科普法》及其配套實施政策,以法制化、標準化強化各類科普主體責任,并在國家層面建立協調機制,將科普指標納入國家各類規劃,切實做到科創和科普兩手抓、兩手硬。
我認為,要以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為目標,下沉科普工作重心,把科普主戰場放在基層。科普工作者的主體應該是具有一定水準的科技工作者與工程技術人員。激勵廣大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和文藝工作者,創作高質量科普作品,以短視頻、曲藝、小品、脫口秀等大眾觸手可及和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與文化下鄉和社區文體活動相結合,大范圍傳播科學知識,將科普工作做到田間地頭。

汪品先
中國科學院院士
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
用科普形式表達科學成果,不是降低、而是在提高科學水平。過去有一種誤會,以為講得越深水平越高,而“深”的標準就是不容易懂。事實正好相反,科學家只有理解透徹,才能夠用簡單的語言表達。
真理是簡單的,只能一字不漏念稿子的科學觀點,往往不見得是真理。在學術的高處,科學的研究和普及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應當無縫銜接。
高質量科普需要科學家的參與,做科研的專業人員有著做高質量科普的天然優勢。但令人痛心的是,很多科普讀物往往大同小異,許多都是“二手貨”。
在我看來,中文科普質量不夠高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一手貨”。源頭幾乎都來自外文,第一個人翻錯了,大家就都跟著錯。因此,科學家參與科普,可以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科普對于中國的意義,不僅僅在于科學傳播,更在于科學與文化的融合。我認為,科學的源頭創新,需要有文化土壤。源頭創新和一般的科學進步不同,往往要從科學之外得到啟發,這就是文化。
牛頓的蘋果、阿基米德的澡盆,都不屬于科學范疇,而創新思維就從那里萌芽。反過來,科學創新一旦實現,又會對文化進行反哺,成為社會文化進步的推動力量。
如今,科普正在變成新的消費需求,也從一個新的側面推進著科學與文化的結合。我認為,華夏文化不能永遠“啃老”,不能總是打“孔子牌”——只有將現代科學融入傳統文化,創造出劃時代的作品,才能為振興中華提供立足國際的軟實力。

錢鋒
中國工程院院士
華東理工大學教授
國家科技創新平臺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載體,優化國家科技創新平臺對推進我國科技自立自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通過調研,我發現當前多數科技創新平臺對國家和行業創新需求了解不充分,創新能力不強,輻射帶動能力不足。現如今,科技創新平臺主要以學科發展為導向,尚未形成以目標、短板、應用為導向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關鍵核心領域布局不突出,創新價值和貢獻作為有待提高。此外,科技創新平臺管理層次復雜、決策鏈冗長。科研成果評價導向與國家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不匹配。多元化投入機制尚不完善,合理的收益共享機制尚未建立,無法有效調動各方參與積極性。
目前,多學科交叉融合尚未成為科技創新常態,需求驅動的協同創新鏈尚未形成。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工程應用及產業化缺乏融通協作,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尚不健全,創新人才數量、質量有待提升。
因此,我建議通過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進一步優化國家科技創新平臺,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并有針對性地強化頂層設計,科學構建創新平臺管理體制;優化平臺布局,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大化;改革運行機制,更好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疏通科技創新鏈條,構建良好科技創新生態;完善人才評價體系,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團隊。

曹曉風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
種業科技包括良種、良田和良法的綜合研發和利用。我國在作物產量、品質、抗逆等重要性狀形成分子機制方面的研究已達到國際一流水平,但僅有優良種子是不夠的,還需要良田的承載和良法的支撐。
種業科技涉及植物學、作物學、微生物學等生命科學與土壤學、物候、表型組學、智能機械和信息學等多學科知識創新和技術集成。為此,我建議國家增加支持跨學科交叉的種業基礎理論研究及關鍵技術的探索創新方向,加強針對“良田”和“良法”的研究,鼓勵優秀一線科研人員特別是青年和女性科學家組成跨學科研究團隊,長期穩定滾動支持,定期考核研究狀態并設置一定的淘汰率和適時引入新團隊補充機制。
此外,由于我國長期重林輕草,林草與農業分屬兩個部門管理,科研布局不平衡,農林草統籌還不夠。比如近年來大豆和牧草大量依賴進口,被認為是“卡脖子”問題,其本質是我國耕地面積不足、總產能有缺口,邊際土地利用亟待提升的問題。
因此,我認為相關研究應該找到問題的關鍵點,全國一盤棋進行整體戰略布局。在此基礎上因地制宜,在維持主糧作物科研投入的基礎上,逐步加大對蔬菜、果樹、牧草、中草藥等經濟作物和生態林草的科研投入,提高非主糧作物的成果轉化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