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焰新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
我們研究地球,就是為了人類更好地生活。無論是科學研究、學校發展,還是參政議政,我一直在思考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建設“美麗中國·宜居地球”。當前最大的實事就是實現高質量發展,讓人民生活過得越來越好。要以創新發展作為第一動力,綠色發展作為最亮底色,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切實保護好生態環境,增進人民福祉。
近年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結合自身學科優勢,在推動可持續能源、深部高溫地熱能、深層鹵水資源的勘查與開發利用等方面,持續發力,成效明顯。與此同時,學?!半p碳”工作也亮點紛呈。
2021年4月,學校啟動“碳達峰、碳中和”規劃編制;5月,組織召開長江經濟帶“碳達峰”和“碳中和”研討交流會,與企業合作成立長江流域碳中和產業技術創新中心;9月,啟動籌建國家深部零碳資源技術創新中心……
在我看來,高校是教育領域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同時,高校也是“雙碳”創新的最佳場景。高校環境育人是碳中和人才培養的最好模式。為此,我建議,制訂“高等學校校園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鼓勵高校將校園碳中和建設與人才培養密切結合,在資金和政策上給予充分支持,并建立校園碳中和評價體系,讓高校師生成為“雙碳”的踐行者。

鐘志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新能源技術和智能技術的不斷涌現為汽車交通發展創造了新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如降低能耗、優化系統功能、提高性價比等。應對這些挑戰需要新材料,以及與新材料相適應的新結構、新工藝、新裝備和新研發與商業模式協同發力,以實現汽車交通的高質量發展,這就對跨界融合創新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
高強鋼、高性能鋁合金和高性價比復合材料等是汽車新材料的典型代表,它們可以在保證碰撞安全性等重要性能的前提下有效實現輕量化。但是,任何新材料的單獨應用都很難實現最優工藝性和性價比。不同材料應用在不同部位或系統更有實際價值,高性價比復合材料如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用于車身,以滿足防腐和安全等要求。新材料和新功能的應用還要求汽車零部件乃至整車的結構創新,以最大限度發揮材料的效能并提高其制造工藝產品綜合性能。
汽車整車和部分零部件采用的新材料和新結構需要相應的新工藝、新裝備來實現智能高效制造。部分鋁合金零部件需要整體壓鑄技術才能實現更好的性價比和產品品質;部分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需要自動化纖維敷設裝備來實現高節拍生產,并保證產品品質一致性等。這些對傳統制造工藝和裝備的升級乃至革新,將顯著推動汽車技術進步,并對整個產業發展帶來深遠影響。同時,這些先進工藝和智能裝備的發展也會帶來新的挑戰,需要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深入研究,實現技術突破。

付小兵中國工程院院士解放軍總醫院生命科學院院長
以科技助力健康中國建設全面推進,需要在醫療服務各個方面持續加大對科學技術的運用。
目前,醫學和光學電子納米技術、大數據等綜合學科的結合極大地推動了醫學新技術、新設備和新藥品的發展,增強了醫學救治和醫療服務能力。在努力提高我國醫學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方面,還要集中力量發展一些前沿學科,如包括基因組學、蛋白組學、代謝組學、微生物組學在內的生命組學及其技術等。再如,在醫療器械方面,要在數字化、遙測化、微創化、網絡化、智能化、小型化方面下功夫,在大數據與智能醫學方面,努力建立個性化診療模式。
只有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才有可靠支撐。以創傷醫學為例,我國創傷醫學原來在國際上默默無聞,現在發達國家提出要“向東方看”,為什么能實現這一轉變?原因就在于,我們在有關創面治療基礎研究與臨床治療關鍵技術上實現了創新和突破。
我們要深刻認識到,以科技創新推動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最終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具體到病患群體,醫學科技工作者要幫助他們解除痛苦,讓他們有機會和健康人一樣享受更美好、更有尊嚴的生活。

郝吉明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
我國在綠色低碳領域極具發展潛力,可以形成許多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們可以將綠色技術創新作為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應對氣候變化的動力引擎,積極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不同地區氣候因素、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等不同,綠色技術創新不存在統一模式,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地制宜予以推進,實施差異化綠色發展戰略。應針對不同經濟發展狀況和資源環境基礎,提出適合本地區實際的發展策略,并建立分區域的綠色發展監測和評估體系。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太陽能資源豐富,許多農民的房屋屋頂“變身”光伏電站,基本能夠實現自發自用、余電上網。農民還可就近參與電站基礎運維工作,這就形成了一套“光伏+就業”的疊加效益模式。這樣既減輕了農民用于能源消費的支出,還給農民創造了就業崗位。在城市,可以嘗試在地鐵、公交等交通樞紐的屋頂、頂棚上建設光伏電站,不僅能實現節能用電,還可以對綠色建筑建設起到示范作用。
推動綠色技術創新,不僅意味著“做減法”,即降低能耗、減少污染;還要追求“加法效應”“乘法效應”,通過“綠色技術+”實現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生態價值的多重提升。為此,要加強頂層設計,推動綠色創新體系與綠色產業政策、市場機制、環境政策之間的協同配合,實現超前布局、統籌規劃、科學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