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實施后,學生普遍滿意度較高,但也有部分家長擔心教育質量會因“雙減”下降。那么,“雙減”后,學校該如何應對,以保障減負的同時,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日前,本刊記者專訪了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委員、南岸區珊瑚實驗小學校長譚勁。
作為一名小學校長,你是如何理解“雙減”政策的?
常規施肥區:復合肥(15-15-15)40 kg/畝。常規施肥無氮:過磷酸鈣50 kg/畝,氯化鉀10 kg/畝。常規施肥無磷:尿素13.04 kg/畝,氯化鉀10 kg/畝。常規施肥無鉀:尿素13.04 kg/畝,過磷酸鈣50 kg/畝。
“雙減”是改變教育生態,促進義務教育正本清源,回歸教育教學常態的一項重大舉措,是重塑教育形象的一場變革。
“雙減”的重點在于“減”,即減掉過多、過重、機械、重復、低效的作業負擔,減掉“內卷”的學科類培訓。但“雙減”的關鍵在于“增”。增強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激活學校教育更加貼近時代、走近學生的行動力;增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包括課堂教育教學能力、對學生成長特征的判斷力、分層作業設計的能力等,激活教師教育教學的創造力;增效家庭陪伴,讓家長懂得科學陪伴的方法,激活家長科學育兒的內驅力;增色學生興趣愛好,為學生提供多途徑的發展可能,激活學生內在發展潛力。只有做好了“增”,才能實現真正的“減”。
“雙減”背景下,提升校內教育質量,是很多家長關心的問題。在校內教育提質上,有什么好的建議?
一是優化學校課程建設,形成“基礎課程+特色課程”的多元課程體系,讓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有課程(活動)支撐,解決學生“吃飽”和“吃好”的問題。一方面,基礎課程要開齊開足,打好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特色課程要具有選擇性和層次性,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需要。
三是拓寬學習場域,為學生提供學校、社會、網絡平臺等學習空間,讓學生在更廣闊的場域中求知探索、實踐創新,感受學習的無限可能,獲得更多學習樂趣。
“雙減”后,我市義務教育階段實現了課后延時服務“5+2”全覆蓋。現在的課后服務開展得怎么樣,還需要從哪些方面提升?
二是開展育人方式變革的研究,提升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以核心素養為導向,變革教師的教學方式,以教學方式的變革帶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積極探索問題導向、項目驅動、綜合實踐等指向學生全面發展的學習方式,改變僅重視知識學習的局面,培養學生在發現問題中學習知識,在運用知識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兩組治療前VAS疼痛評分無統計學差異,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VAS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均p<0.001)。見表1。
目前,從整體上看,學校課后延時服務的開展規范、有序,將學科作業與活動課程有機結合,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根據地區、學校的資源優勢,設計課后延時服務各類課程,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學生認同度高。
如圖3所示,a、b、c分別為MoO2的5 000倍、2 000倍及100倍掃描電子顯微鏡下顆粒形貌。圖中a可以看出有大量片狀顆粒,厚度不大,但最大長度超過10 μm,。 MoO2顆粒是由高純MoO3顆粒由外及內剝層裂解[7]而來,繼承了MoO3的微觀形貌。從圖3中可以看出,左下a工藝②的MoO2顆粒形狀較左上a工藝①的小,其顆粒外形更接近長方體或立方體、菱形體等,兩者存在差異。工藝②中一段還原溫度及氫氣流量較工藝①大,高純MoO3的反應更進一步,其表層剝層裂解速度更快,易形成更趨近于顆粒狀鉬粉形貌的小顆粒。
下一步,建議政府進一步配置、整合社會資源,引導高質量的專業社會團體進入學校,為學生提供“菜單式”課后服務項目,供學生自愿選擇。同時,可以嘗試優化免費在線學習服務,拓寬課后延時服務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