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琪 張冰清
北京德恒(沈陽)律師事務所,遼寧 沈陽 110016
世界銀行自2003年開始啟動《營商環境報告》項目,對全球190個經濟體及所選城市的營商環境進行客觀評估并出具報告。2019年10月24日,世界銀行發布《2020年營商環境報告》(數據截至2019年5月1日),營商環境便利度分數和營商環境便利度排名涵蓋了包括“辦理破產”在內的十個領域,以提升市場活躍度、優化和提高營商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為促進及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一系列的司法解釋及相關政策。在“辦理破產”領域主要體現在《破產法司法解釋(三)》。
正是源于這一系列舉措,在《2020年營商環境報告》里中國作為改善最為顯著的經濟體被提及,中國及巴基斯坦等10個國家在2018—2019年度完成了全球范圍內營商環境294項改革記錄中的五分之一。[1]
2018年某省內所有法院共受理破產相關案件3871件,這個數字在2019年為3729件,2020年增長為5449件,詳細情況,見表1。

表1 破產案件概況
從數據統計中可以看出,2018—2020年某省內受理的破產相關案件數量穩中有升,標的額超過50萬的案件比例逐年增加,破產相關案件當事人為自然人的比例逐年增加,審理時長超過180天的案件從2018—2019年趨于平穩,2019年到2020年審理時長超過180天的案件大幅下降,破產相關案件審理效率提升較大。
“辦理破產”自2013年以來,一直作為世界銀行在營商環境評價中十個一級指標之一,而其項下的二級指標“回收率”的計算則涉及到時間、成本及結果三項的相互作用。[2]某省自2019年到2020年破產相關案件的審理時長大幅降低,有利于提升“回收率”指標。
《破產法司法解釋(三)》中加強了對債權人的一系列保障措施,首次對融資類債權的清償順序作出規定,對單個債權人的知情權進行保障,優化債權人對重整計劃草案表決的細節,細化債權人對財產處分的決定權,進一步加強了破產程序中對債權人權益的保護。
《破產法司法解釋(三)》頒布前,對于企業破產后為繼續營業而借款的債權人的清償順序應如何確定,在實務中存在疑問。實務中多數情況下依據《企業破產法》第七十五條第二款及第四十二條的規定,推定破產程序啟動后為企業繼續經營而產生的借款,新借款債權人的債權一般作為共益債務進行優先清償,但對于新借款債權人的債權與已設立抵押擔保的債權清償的先后順序始終沒有明確的規定。[3]
《破產法司法解釋(三)》第二條第一款①《破產法司法解釋(三)》第二條第一款規定,破產申請受理后,經債權人會議決議通過,或者第一次債權人會議召開前經人民法院許可,管理人或者自行管理的債務人可以為債務人繼續營業而借款。提供借款的債權人主張參照企業破產法第四十二條第四項的規定優先于普通破產債權清償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其主張優先于此前已就債務人特定財產享有擔保的債權清償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明確了企業破產后為繼續營業而進行借款的,提供借款的債權人清償順序可以優于普通債權,但不得優于已設定抵押擔保的債權人。債權清償順序的明確不僅是對新借款債權人債權的保護,同時也明確保護對財產享有擔保權的債權人在破產程序清償中的超級優先權。
《破產法司法解釋(三)》正式實施前,對債權人委員會有權查閱相關材料及決議對于單個債權人是否有權查閱相關材料及決議一直有所爭議。大多數管理人在實務中容易忽略單個債權人對于相關材料的查閱權,導致單個債權人與債權人委員會即大債權人之間對于債務人企業的財務材料及程序進展等關鍵性內容的知情權不對等,不利于保護除債權人委員會(至多9名債權人)外,其他小債權人的知情權。
《破產法司法解釋(三)》第十條第一款②《破產法司法解釋(三)》第十條第一款規定,單個債權人有權查閱債務人財產狀況報告、債權人會議決議、債權人委員會決議、管理人監督報告等參與破產程序所必需的債務人財務和經營信息資料。管理人無正當理由不予提供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作出決定;人民法院應當在五日內作出決定。明確規定,單個債權人也有權查閱破產企業的財務狀況報告、債權人會議決議等相關材料。這項規定有利于保障除債權人委員會外的多數債權人的知情權,使單個債權人也能及時了解破產企業相關信息,同時也規定了當管理人無任何理由不向單個債權人提供上述材料時,單個債權人可以采取的救濟措施。
《破產法司法解釋(三)》正式實施前,重整計劃草案的表決通常依據《企業破產法》第八十二條的規定,各組債權人均參加債權人會議,并分組對重整計劃草案進行表決。在破產實務中,部分債權人因財產可被全額清償或者重整計劃草案并不涉及其利益,而對重整計劃草案的表決缺乏積極性。但該部分債權人又限于相關法律規定而需要進行參會和行使表決,這將會導致重整計劃草案表決進程緩慢,或隨意進行投票影響重整計劃草案表決結果,進而導致實質性權利受重整計劃調整的債權人權利減損。
《破產法司法解釋(三)》第十一條第二款①《破產法司法解釋(三)》第十一條第二款規定,根據企業破產法第八十二條規定,對重整計劃草案進行分組表決時,權益因重整計劃草案受到調整或者影響的債權人或者股東,有權參加表決;權益未受到調整或者影響的債權人或者股東,參照企業破產法第八十三條的規定,不參加重整計劃草案的表決。明確規定,在重整計劃草案的表決中,權益未受到調整的股東及債權人不參與表決。這從實質上減輕了管理人在重整計劃草案表決時的工作量,有利于提高重整計劃草案表決結果統計的效率、整體高效推進破產程序的快速推進、縮短程序進行的時間成本,使債權人等相關主體盡快得到清償,企業早日恢復活力、增強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和積極性。
《破產法司法解釋(三)》正式實施前,《企業破產法》第六十九條僅規定,管理人實施對債權人利益有重大影響的,對債務人重大財產的處分行為時,應當及時報告債權人委員會。依據《企業破產法》的規定,管理人在實施重大財產處分行為時,僅需向債權人委員會或向人民法院報告,在告知債權人委員會或人民法院后即可進行處置,并不需要征得債權人會議的同意。
《破產法司法解釋(三)》第十條第一款、第十五條第一款②《破產法司法解釋(三)》第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管理人處分企業破產法第六十九條規定的債務人重大財產的,應當事先制作財產管理或者變價方案并提交債權人會議進行表決,債權人會議表決未通過的,管理人不得處分。明確了管理人在對債務人的重大財產進行處置時,需事先制作方案并經過債權人會議表決通過,方可對該財產按照管理或變價方案進行處置。未經債權人會議對管理或變價方案表決通過,管理人不得對債務人的財產進行處置,保護了債權人對債務人財產處置的知情權,同時也是對債權人最終能夠獲得合法清償的保護。
為更好地優化營商環境,加強對債權人的保護,提升地區營商環境中“辦理破產”這一重要指標的評分,現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破產案件尤其是破產清算類案件,經常因為程序復雜、財產變價困難導致案件審理過程較長,而處理破產案件的時間成本也是提升“回收率”指標的主要一項。2018—2020年間某省內的破產相關案件中,以當事人為自然人的民事訴訟案件為主,案由為破產債權確認之訴占據整體的60%~70%之間,且2020年某省內標的額超過50萬的案件僅占42.12%。如對債權債務清晰、債權人數量較少的情況進行簡化處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減輕債權人的負擔,鼓勵債權人更好地參與到破產程序的各個環節中,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及債權利益。
同時,還可以促進債權人對管理人工作監督的積極性,也能夠減少因債權確認產生的訴訟,避免管理人因未決訴訟而暫緩確認債權的情況發生。有利于加快推進破產案件中整體進程,縮短破產案件時間進程、降低破產案件成本,維護債權人權利、增強債權人在程序中的參與度。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沿海地區經濟蓬勃發展,內陸地區尤其是東北地區經濟相對陷入低迷的狀態,為均衡發展全國經濟,國家大力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某地區由于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經濟發展模式,導致依然存在許多與當前經濟發展狀況不匹配的老國企或廠辦大集體等各類企業。
對老舊企業的清理有利于某省整體經濟形勢的轉好,一批老舊企業相繼破產有利于營商環境的優化,使市場競爭更加積極、良性,增強經濟活力,但也對破產案件的審判工作發起了挑戰。破產案件程序復雜、涉及面廣、維穩壓力大,
《企業破產法》于2007年6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雖然至今已經走過了14個年頭,但仍有許多法院對于破產業務不是很熟悉,甚至有部分法院至今尚未辦理過破產相關案件。
擁有專業經驗及豐富破產審判實踐的破產法庭,能夠加快破產案件的進程,保障債權人、債務人及破產重整案件中投資人的利益,更好地協調破產案件中各方的利益紛爭。專業的破產法庭更能充分發揮法院在破產案件中的監督、指導及推進作用,減少債權人因案件審理時間過長帶來的負面情緒及其他消極影響,對整個破產案件也大有裨益。
《企業破產法》第四十八條第二款規定:“債務人所欠職工的工資和醫療、傷殘補助、撫恤費用,所欠的應當劃入職工個人賬戶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費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支付給職工的補償金,不必申報,由管理人調查后列出清單并予以公示。職工對清單記載有異議的,可以要求管理人更正;管理人不予更正的,職工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根據上述規定,管理人應自行調查拖欠職工的所有相關款項后列出清單并予以公示,職工在債權公示后有異議的,可以采取相關的救濟行為。但在破產案件處理實務中,尤其是在某省內老舊企業及廠辦大集體等疑難企業的破產案件中,管理人對企業拖欠職工的工資、保險費用等事項的調查往往需要職工債權人的配合。
職工債權人在調查過程中積極與管理人進行溝通,共同核定所拖欠的職工債權數額更有利于保障職工債權人自身的權益。如經過共同核對后,職工債權人仍對管理人調查核定的債權數額有異議,職工債權人也能第一時間知悉并迅速啟動救濟措施維護自身的權益,最大限度降低社會穩定壓力。
某省內存在老舊企業及特殊企業過多,時間相近的不同破產案件處理過程中,必然會有清償率的差異、職工債權細節中的不同認定。職工債權人因企業停產、倒閉多年,本就對企業積怨已深,因而通常會采取一些不理智的行為,如上訪、靜坐等。這無形中也給管理人和政府相關部門造成了更大的維穩壓力,如果政府和管理人之間能構建良好的溝通機制,有利于債權人以更平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管理人在了解債權人想法后,在不損害其他債權人利益的前提下可以就債權人的想法與之溝通、協調,更有利于債權人的主張得到認可。
《破產法司法解釋(三)》的出臺、實施及修訂,在保障單個債權人的知情權、通過重整計劃草案等方面對債權人權益保護進行了細化,同時也對我國營商環境指標的提升有所促進。但優化營商環境仍然需要持續性的努力,破產程序中對債權人及債務人等各方主體的保護和規則的細化也仍需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