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鋒
清代末年,科舉制度逐漸廢止,很多文人紛紛轉向白話小說創作,涌現出很多載入中國文學史的名作。魯迅先生將這一時期出現的四部作品——劉鶚的《老殘游記》、曾樸的《孽海花》、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和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合稱為“晚清四大譴責小說”。四位作者中,劉鶚(丹徒)、曾樸(常熟)、李伯元(武進)都是江蘇人,他們的這三部作品也收入“江蘇文脈整理研究與傳播工程”所推出的《江蘇文庫》中。
劉鶚(1857年—1909年),字鐵云,筆名鴻都百煉生。他原籍鎮江(丹徒),出生在南京六合,但從小居住生長的地方卻是淮安。至今在淮安老城勺湖東南的西長街312號,還保留著一座擁有140余間房屋的大宅院。此宅是劉鶚父親劉成忠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所購買,劉鶚在此度過了幼年和少年時光。如今,這座宅院以“劉鶚故居”之名,與坐落于淮安區上河鎮大后村的劉鶚墓一起被列為淮安市文物保護單位。
無論是按照當時的眼光,還是現在的標準,劉鶚都算是一個“奇人”。他雖出身官宦家庭,卻不愿走科舉道路,而是廣泛研習水利、算學、醫學、金石、碑帖、書畫、甲骨、天文、音律、訓詁等學問,且在各方面均有成就,光著作就有《勾股天元草》《歷代黃河變遷圖考》《治河七說》《鐵云詩存》等多種。以甲骨文為例,1899年甲骨文被王懿榮重新發現后,劉鶚也產生了收藏和研究甲骨的興趣。1903年,他精選自己珍藏的甲骨匯編成《鐵云藏龜》一書,這是我國最早公布甲骨卜辭的文獻著作,對羅振玉、王國維均產生影響。劉鶚在興辦實業、治理黃河等方面也頗有成績,幾乎參與過當時所有的新興事業。他涉足過中國最早的鐵路、礦山、石印書局和大型商場,還在南京浦口購買地皮,準備依靠鐵路開商埠,卻不想因此獲罪,被流放新疆,最終病死于烏魯木齊。
劉鶚一生沉浮,忙忙碌碌,做了很多事。在他看來,《老殘游記》也許只是無心插柳,卻不料成就了他流傳后世的經典。
1903年,劉鶚的好友、革命黨人連夢青被清廷追捕,避禍上海。劉鶚想資助連夢青,但連耿介清高,不愿接受。劉鶚想了一個主意,他開始寫小說《老殘游記》,交付《繡像小說》連載,所得報酬資助連夢青。《老殘游記》沒有在《繡像小說》連載完。次年,劉鶚繼續寫作,在《天津日日新聞》連載完畢,共計二十回。后來,他又利用經商辦實業的空余時間,陸續寫了《老殘游記》的“續集”和“外編”。
《老殘游記》以一位江湖醫生“老殘”兩個月的游歷為主線,寫他所見所聞的同時,勾勒了一幅晚清社會的眾生相,對社會矛盾進行深度揭發,展現清末山東地區生活面貌。
自序中的一句“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道出小說主旨,面對“棋局已殘”的封建末世和人民遭受深重苦難的哭泣,老殘“搖個串鈴”,浪跡江湖,自甘淡泊,俠肝義膽,盡其所能,解救民生疾苦。劉鶚在醫學方面頗有造詣,早年曾在揚州懸壺濟世,“老殘”正是他本人的真實寫照。老殘的所為,當然也寄托了劉鶚拯世濟民的抱負。
魯迅認為,《老殘游記》的藝術成就,反映在語言運用方面有獨特之處,“敘景狀物,時有可觀”,千佛山的美景、桃花山的月夜,黃河凌汛的壯觀……《老殘游記》對景色自然逼真的細致描摹,在中國通俗小說中是極為罕見的。又比如第二回“明湖居聽書”一段,更是曾選入中學教科書的神來之筆。大鼓藝人王小玉說書,其聲音忽而“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又“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盤旋穿插”,繼而“揚起,像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劉鶚用一連串生動貼切的比喻,繪聲繪色地呈現了王小玉的精彩表演,使觀眾身臨其境。
(摘自2022年3月18日《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