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仁江
在與人交談中,最后一句話讓別人說,看起來是不起眼的事,但有時候卻會產生特別效果。我們來看看生活中的實例:
著名語言文字學家黃侃在北大教書期間,住在北京白廟胡同里,因為白天人聲嘈雜,他習慣在晚上讀書。有天晚上,黃侃與友人在探討“國學”問題,隔壁突然發出一陣陣噪音,嚴重影響他們的學術交流,黃侃很生氣,便找對方理論:“晚上是休息時間,你們這樣吵鬧會給別人造成嚴重影響。”對方覺得黃侃態度不太友好,便語氣很沖地說:“如果覺得我們給你造成了影響,可以心平氣和地提意見。像你這樣態度強硬,只會惹惱我們。”黃侃想了想便閉嘴離去了。友人不解地問:“你被他嚇到了嗎?為什么不反駁回去?”黃侃擺擺手說:“看得出來,對方不是不講道理的人,所以我不必再逞口舌之快。讓他說最后一句話,這樣會讓他感覺舒服,下次自然會注意,不會再打擾我們?!?/p>
黃侃最后一句話讓別人說,是給對方留面子。別小看這最后一句讓別人說的潛在作用。你給別人留足臺階和面子,自然會讓人感到舒服和滿足。與此同時,你給人留的面子,也給人留下思考的空間,給往后的交流留下余地。你給別人留臺階,以謙讓贏得別人的認同,別人自然不會跟你翻臉斷交。
陳奕迅參演電影《每當變幻時》,導演羅永昌分給他的角色是一個魚販。初次試妝時,陳奕迅系上大圍裙,戴上塑膠手套,穿上魚販水靴,但是導演不滿意,說:“你光搞這副行頭還不行,你得跟魚販一樣,擼起袖子,掌握刀法如神的殺魚技術?!标愞妊覆环骸拔沂莵硌輵虻模植皇莵須Ⅳ~的。要是學魚販子熟練殺魚,那請魚販子不就得了?!睂а萋牶笥行┥鷼猓骸澳憧纯?,有哪個魚販的皮膚像你這么白的?你演其中的角色,就得跟角色一樣。不然,還要你去熟悉生活干嗎?”陳奕迅聽著,心想不能再跟導演犟下去,否則還怎么跟導演合作演好這出戲。后來,陳奕迅用兩周時間裸露著身子,在太陽底下練習殺魚,皮膚黑了,殺魚動作也嫻熟了,最后得到了導演的認可。
陳奕迅最后一句話讓別人說,是不想激化矛盾。別輕視這最后一句話讓別人說的效果。在意見分歧時,把握火候,及時閉嘴,不跟對方爭個我高你低,更容易使雙方達成一致,實現團結協作。如果非要在交談時多說最后一句,顯示自己并不比對方低,那么,爭來的是“氣”,而輸掉的是“理”,失去的是交往合作。
二月河寫完《康熙大帝》后一舉成名,來找他采訪、簽名、聊天的人一撥又一撥。他對此非??鄲?。有一天,二月河正在寫作,有兩個人找上門來要采訪他,說:“我們是記者,想采訪你,請給點時間吧?!倍潞訉懽髡谂d頭上,便謝絕道:“我沒時間,讓你們白跑了一趟,實在對不起?!睕]想到,其中一個記者不耐煩了,說:“我看你是擺名人架子,太冷酷無情了?!倍潞赢斎徊皇菙[架子,但他并沒有跟對方爭執,而是抱歉地笑笑,關上了門。那兩人見二月河沒跟他們爭執,就緩步離開了。事后,二月河跟人說:“我真的沒有像薛寶釵那樣的本領,人人跟前應酬周到,若真有了‘隨和’和‘好人緣’的評價,那我的書也就沒有了?!?/p>
二月河最后一句話讓別人說,是想盡快結束爭論。對于二月河來說,跟寫作的大事相比,別人的誤解和多說一句話,都是無關緊要的小事。我們在平時的生活和工作中,常常會遇到因為小事而意見分歧的情況,這時候讓別人多說最后一句話,對我們來說并不會產生多少損害。相反,你把最后一句話讓給別人說,不但會很快結束爭論,避免無謂的爭論浪費時間,而且更顯出你的大度和謙和。
最后一句話讓別人說,是談話中的“小事情”,卻有“大效果”;在一些需要謙讓、息事寧人的非常關頭,有著非同凡響的特殊作用。
(摘自《演講與口才》202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