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2012年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以來,各地政府相關部門大力推進新型農民職業化的進程,為促進農村地區產業發展出臺了吸引高素質人才的鼓勵政策,增強職業農民的職業吸引力。在已有學術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基于新型職業農民職業特殊性的考量,提出從基礎環境、職業認同、家庭保障和生活質量4個維度,構建我國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吸引力評價指數模型。運用AHP層次分析法及Matlab軟件進行計算,最終形成了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吸引力評價指數的權重指標體系。
關鍵詞 新型職業農民;AHP層次分析;職業吸引力;評價指數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7.011
新型職業農民在我國新農村建設中發揮著主體功能,更是有效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1]。目前,各地政府也在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新農村建設,不斷加快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構建,吸引更多高素質人才加入現代農業產業中去。長期以來,我國社會各界對農民的身份和職業認可度不高,始終將農民定位于“下里巴人”的社會角色。近年來,雖然我國政府出臺各項措施鼓勵各地大力加強職業農民隊伍的培育,但對于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吸引力如何,或者不同農村地區的新型職業農民吸引力有何差異這一關鍵問題缺少認識,急需建立起一套科學的職業吸引力評價體系,以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各項措施,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
1 ?研究現狀
2012年,我國首次在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揭開了職業農民培育的新篇章。國內學者關于新型職業農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個方面。1)職業農民培育平臺和支持政策的研究。如郭曉鳴等提出加大對農業公共性生產服務組織的支持力度、出臺社保補貼政策等職業農民培育措施[2]。2)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化進程中影響因素的研究。如彭芳等提出,將科技自立自強作為驅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戰略支撐;以農民為主體,健全鄉村科技服務體系;創新和完善新型職業農民科技培訓體系,以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科技素質[3]。3)新型職業農民成長軌跡與培育路徑研究。康紅芹等從畢業發展維度、能動性維度、時空維度、時機維度和相關生命維度分析了新型職業農民成長過程中的影響因素,并分析了新型職業農民的成長軌跡[4]。
在對職業農民的職業吸引力分析方面,相關的研究成果還不多。童潔等提出從職業文化素養、職業技能、職業薪酬、職業認同和職業行為規范5個維度來構建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化一般發展指數[5];余文鑫認為應通過大力培育新型農業、推動生產方式變革、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建設美好家園來增強農民職業的吸引力[6]。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能夠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隊伍保障。因此,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必須吸引高素質人才加盟,只有保持職業農民隊伍的穩定性,提高職業對人才的吸引力,才能有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2 ?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吸引力評價指數模型設計
2.1 ?研究思路
基于我國目前對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主要研究成果,利用文獻資料、專家訪談和問卷調查等方法構建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吸引力評價指數模型。本次研究的具體思路如下。1)確定“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吸引力評價指數”作為本文研究的目標層,明確綜合維度指標。2)在綜合維度指標的基礎上通過文獻研究確定準則層的分類研究指標,即相關研究變量。3)在準則層的基礎上,通過專家訪談確定出具體的觀測指標,即觀測變量。
2.2 ?分析模型與指標選取
2.2.1 ?分析模型構建
通過查閱相關新型職業農民的學術文獻,選擇以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吸引力為基礎,獲取職業吸引力的一級指標。然后通過專家學者訪談,在文獻綜述的基礎上,以張煒等提出的“四維度整體分析框架”為基礎,結合職業農民的職業特性,進行職業吸引力評價基本框架的重新設計,確立以基礎環境維度、職業認同維度、家庭保障維度和生活質量維度來進行職業吸引力分析[7]。為了確保觀測指標具有可操作性,避免出現調研結果與實際情況產生較大偏差,選擇在河南的23個農村合作組織、涉農企業進行實地調研,共計發放調查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83份,調查問卷的回收率達到91.5%。通過對調查數據的分析最后確定出13個觀測指標。
綜上所述,本文以基礎環境、職業認同、家庭保障和生活質量4個維度,建立一個層級清晰、主次明確的遞階結構模型,如圖1所示。
2.2.2 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吸引力評價的觀測指標
2.2.2.1 基礎環境維度(B1)
基礎環境維度主要是評價農村地區生存環境對人才的吸引力程度,是吸引職業農民長期扎根于農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和必要條件。從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情況、鄉村文明建設情況和生態環境建設情況來進行評價。
1)基礎設施建設(C1)。從農業生產性基礎設施和農業生活性基礎設施2個維度來進行分析,主要涉及農業基地、農田水利、農村道路、農村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現有基礎設施建設的成就及未來的建設規劃,會影響到涉農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從而影響到職業農民的職業收益和職業穩定性。
2)鄉村文明建設(C2)。鄉村文明建設主要涉及鄉規民約、鄉風鄉俗、典型選樹、鄉村文化和基層黨建等,是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好方法,可引導農民擺脫小農經濟思想束縛,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反映。鄉村文明建設情況關系到職業農民的社交群體和鄰里關系,進一步影響個人工作和生活狀態,從而影響到職業農民的組織向心力和凝聚力。
3)生態環境建設(C3)。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涉及農村區域水、土、氣等環境質量要求,對農業、工業、生活等的污染防治,對森林、植被、河道等的生態保護,以及村容維護、環境綠化、廁所改造等。農村生態環境的質量,尤其是對農業生產性污染和農村生活性污染的有效治理,關系到涉農職業人員的工作生活環境,影響職業農民的從業意愿和職業選擇。
2.2.2.2 職業認同維度(B2)
職業認同是指行為主體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目標、社會價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影響行為主體對于某項職業的忠誠度、責任心、成就感和事業心。本文從薪酬收入水平、職業社會認可、職業保障水平和職業發展前景4個角度對其進行評價。
1)薪酬收入水平(C4)。依據美國心理學家亞當斯在1965年提出的社會比較理論,員工總是將自己的付出與所得同他人進行比較,比較的結果會影響到未來工作行為選擇。因此,本文通過職業薪酬收入占行業平均收入的比重、職業薪酬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和薪酬收入水平的穩定程度對薪酬收入水平進行考量。職業薪酬的水平直接影響從業人員的獲得感和滿足感,與從業人員的職業穩定性存在正向相關性。
2)職業社會認可(C5)。職業社會認可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評價,主要涉及職業農民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社會聲望認識。一般而言,職業的社會認可度可以從職業社會地位、親朋好友評價、媒體的宣傳引導和職業的工作技術特性等方面進行分析。職業的社會認可是一種主觀性較強的評價,社會認可度高的職業吸引力就越強,獲得待就業人員選擇的機會越大。因此,從業人員對于新型職業農民這一職業的認可度,將會影響未來從業者的職業選擇。
3)職業保障水平(C6)。社會職業保障體系是保障農村從業人員的基本生活、免除農村勞動者的后顧之憂的重要舉措。參考我國職業保障體系的內容,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保障水平可從職業的福利待遇、醫療保險、失業救助和養老保障等方面進行分析。職業保障水平的高低關系到從業者再生產遇到障礙時,給予勞動者及其家屬的基本生活、生命的必要保障,是增強職業吸引力的必要手段。
4)職業發展前景(C7)。職業發展前景是對職業道路的探索和建立、能否取得成功和成就的終身職業活動分析,可以根據現有的產業發展水平和動向,對未來的方向、水平、規模等進行預測和推論。本文從微觀角度出發,以職業生涯通道規劃、職位晉升難易程度、生產經營技術先進性和政府對該產業支持力度等對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發展前景進行評價。該指標是衡量職業吸引力的前瞻性指標,與從業者的職業選擇正向相關,對職業吸引力有持續引導的作用。
2.2.2.3 家庭保障維度(B3)
家庭保障是社會的一種傳統保障形式,主要依靠建立在血緣關系基礎上的家庭,通過家庭成員的和衷共濟來抵御自然災害和其他社會、經濟風險。在我國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職業農民的崗位選擇有限的情況下,本文從家庭成員長期扎根于農村意愿、子女農村教育就業的質量、農村居住便利程度3個角度來進行評價。從某種意義上看,家庭保障力度越高,職業穩定性就越高,該職業的吸引力就越強。
1)家庭成員意愿(C8)。家庭成員的意愿是影響個人職業選擇的重要因素。基于社會存在著對涉農勞動者的職業低下認知偏向,多數農村地區居民對子女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支持有限。因此,本文從家庭職業傳統、個人成長經歷、父母期望、興趣愛好和教養方式等方面對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選擇意愿進行評價。
2)子女就業教育(C9)。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許多家長都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和“望子成龍”“鯉魚躍龍門”的心理,期望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和職業選擇平臺。因此,鄉村教育質量、就業質量會影響職業農民的工作意愿,從而影響涉農職業人員的穩定性。
3)居住便利程度(C10)。職業農民的工作地點在農村地區,其居住環境、居住條件、生活設施的改善,將大大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提高從業人員扎根于農村生活的意愿,從而提高職業的穩定性。本文從農村住房建設許可、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農村就醫便利性和便民服務項目等方面進行分析。
2.2.2.4 生活質量維度(B4)
在宏觀層面,生活質量的評價可以從社會、經濟、環境等方面選取指標進行評價,如人均純收入、人均消費支出、電話擁有量、平均壽命和交通通訊支出等指標。本文從微觀視角選取了人們感知較強的3個角度:交通便利程度、生活成本開銷和休閑娛樂設施。農村生活質量直接影響職業農民對農村生活的熱愛程度,也是影響其對工作地點和從事職業選擇的重要參考。
1)交通便利程度(C11)。交通便利程度是指所在地區的交通狀況,即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要、交通出行方便、節約時間的程度。其影響因子包括人口與公交線路配置比例、道路橋梁設施的完善程度和車輛與道路交通建設比例等。
2)生活成本支出(C12)。為了保證相對客觀,本研究剔除了個別影響較大的因子,如農業生產性投資、住房建設投資等,僅從農村日常基本生活的必要開支和人情往來兩個方面進行分析評價。
3)休閑娛樂環境(C13)。休閑娛樂環境是強化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有力保障,為群眾文化活動提供空間和場所,也是增強群眾文化的影響力和吸引力的平臺。休閑娛樂環境可以從電影院、文娛活動廣場、體育健身器材、群眾休閑活動大樓、夕陽紅活動室和文化劇院等方面進行評價。
3 ?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吸引力評價指數的權重
依據20世紀70年代美國運籌學家薩蒂提出的層次分析方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確定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吸引力評價指標的權重。通過對每一層次評價指標重要程度進行比較和賦值,計算出各個指標在相應層級的權重。
3.1 構造判斷矩陣、計算權重向量并進行數據一致性檢驗
依據前面構建的遞階結構模型,構建5個判斷矩陣。選擇長期從事農業研究和實踐的5位專家組成組織矩陣權重判斷小組,采用九級標度法進行指標權重比較,構建出判斷矩陣,見表1~表5。用Matlab軟件對矩陣進行相應計算,并進行隨機一致性判斷檢驗,若CR>0.100 0則進行修正,直至滿足要求為止。
如表1所示,對圖1中準則層的基礎環境維度(B1)、職業認同維度(B2)、家庭保障維度(B3)和生活質量維度(B4)的重要性進行排序,構建判斷矩陣,并對準則層4個維度的權重進行計算。Matlab軟件分析表明,其CR值小于0.100 0,說明此指標體系的判斷矩陣符合滿意的一致性標準。
同理可得基礎環境維度(B1)下的基礎設施建設(C1)、鄉村文明建設(C2)和生態環境建設(C3)的判斷矩陣,見表2;職業認同維度(B2)下的薪酬收入水平(C4)、職業社會認可(C5)、職業保障水平(C6)和職業發展前景(C7)的判斷矩陣,見表3;家庭保障維度(B3)下的家庭成員意愿(C8)、子女就業教育(C9)和農村居住便利(C10)的判斷矩陣,見表4;生活質量維度(B4)下的交通便利程度(C11)、生活成本支出(C12)和休閑娛樂環境(C13)的判斷矩陣,見表5。各矩陣的CR值均小于0.100 0,指標體系的判斷矩陣均符合滿意的一致性標準。
3.2 構建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吸引力評價指標的權重體系
通過層次分析法及Matlab軟件計算,最終構建了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吸引力評價指標的權重體系,如表6所示。從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吸引力評價指標的權重體系可以看出,職業認同維度、家庭保障維度的權重系數分別達到了0.500 0、0.250 0,這2個維度對職業農民的職業吸引力至關重要。1)在職業認同維度中,薪酬收入水平的權重系數為0.444 4,職業保障水平和職業社會認可的權重系數均為0.222 2。因此,要吸引高素質人才加入鄉村振興和新農村建設,必須提高職業農民的薪酬收入,提升職業農民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聲譽,提高職業農民的社會保障水平。2)在家庭保障維度上,農村居住便利程度的權重系數為0.600 0,體現了職業農民在扎根新農村建設時對改善農村住房建設許可、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農村就醫便利性及便民服務項目的強烈訴求。3)在基礎環境維度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鄉村文明建設的權重達到了0.400 0,充分說明新型職業農民十分看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4)在生活質量維度上,生活成本支出的權重為0.571 4,是提升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吸引力的重要指標。
4 ?結論
為提升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穩定性,應大力增強新型職業農民的職業認同度。需要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農村生產方式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應用新裝備、新技術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發展農業新產業和新業態;提高新型農業產業經營中的經濟附加價值和職業收入;進一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從而最大范圍、最廣程度地吸引高素質人才加入農村現代化建設。只有讓農村成為從業者安居樂業的家園,才能讓新型職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參考文獻:
[1] 劉暢,王思怡,馬國巍,等.農業現代化與農民職業化耦合視角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路徑:以黑龍江為例[J].農業現代化研究,2020,41(4):568-577.
[2] 郭曉鳴,王璐.新型職業農民的成長約束、支持策略及培育路徑優化[J].農村經濟,2021(12):1-9.
[3] 彭芳,羅賢宇,劉新玲.機遇·困境·路徑:科技精準供給驅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三維審視[J].繼續教育研究,2022(1):30-35.
[4] 康紅芹,王國光.新型職業農民:成長軌跡、影響因素及培育策略:基于19個省市39位新型職業農民生命歷程的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3):83-90.
[5] 童潔,李宏偉,屈錫華.我國新型職業農民職業化一般發展指數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8(5):75-81.
[6] 余文鑫.馬克思土地肥力論視閾下農民職業吸引力的邏輯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21(5):117-124.
[7] 張煒,景維民,王玉婧.什么決定了一線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基于隨機森林法對影響要素的檢驗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22):99-108.
(責任編輯:張春雨 ?丁志祥)
收稿日期:2022-01-12
基金項目:2022年河南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基于脆弱性理論的河南農村返鄉創業企業疫后恢復能力研究”(222400410365)。
作者簡介:鄧輝(1971—),男,四川大竹人,碩士,副教授,從事產業技術創新、區域經濟發展及農業經濟管理教學與研究。
E-mail:litlaode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