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藥用植物烏頭常見病害的病原、發病規律及綜合防治

2022-05-22 17:02:44王洪蘇何韋靜杜仕靜方清茂羅冰
南方農業·上旬 2022年4期

王洪蘇 何韋靜 杜仕靜 方清茂 羅冰

摘 要 烏頭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部入藥,是常用中藥材植物之一。近年來,隨著市場需求逐步增加,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烏頭病害發生日益嚴重,已成為附子和川烏藥材產量和品質的重要威脅。其中,以根部病害影響最為嚴重。根腐病是發生最為普遍的病害,發病率高;烏頭白絹病是生產中影響產量最嚴重的病害,發生發展迅速;葉部病害以霜霉病最為嚴重。目前,生產上對烏頭病害的防治以化學防治為主,輔以生物藥劑防治。對烏頭根腐病、白絹病、灰霉病、霜霉病、葉斑病、白粉病、花葉病毒病烏頭常見7種病害的為害癥狀、病原菌、發病規律及防治措施進行了總結,旨在為烏頭生產中病害辨識、病害發展規律和科學防治提供指導。

關鍵詞 烏頭病害;病原;發病規律;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567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7.030

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eaux),是毛茛科烏頭屬植物,其母根和子根均可入藥。據2020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記載,川烏為烏頭植株的干燥母根,有祛風除濕、溫經止痛之功效;常用于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附子為烏頭植株子根的加工品,具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之功效;用于亡陽虛脫、肢冷脈微、心陽不足、胸痹心痛、虛寒吐瀉、皖腹冷痛、腎陽虛衰、陽痿宮冷、陰寒水腫、陽虛外感、寒濕痹痛[1-2]。在中國、韓國、日本、印度等亞洲國家均有廣泛應用[3-5]。烏頭在我國已有近千年的栽培歷史[6-7],主要種植在四川、云南、陜西、山西,湖北、湖南等地[8],其中四川江油是其道地產區,布拖是道地遷移產區[9]。為保持其良種特性,主產區栽培烏頭,在山區用產區子根保種繁殖,在平地用山區子根進行商品化生產[10]。根部繁殖,使病原物在產區和保種區相互傳播,以致病害嚴重發生,病害種類較多。常見的有根腐病、白絹病、葉斑病、霜霉病和花葉病毒病等[11]。這幾種病害常混合侵染,交叉影響,嚴重時可造成附子藥材50%以上的減產,給生產造成很大的影響,給藥農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12]。加之,近年來烏頭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道地產區種植面積有限,為提高道地產區土地利用率,部分土地連年種植而引發了嚴重的連作障礙問題[13]。土傳病害是造成烏頭連作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14]。本文綜述烏頭生產上常見病害的研究進展,從癥狀、病原菌種類、發生發展規律及防治措施等方面進行分析總結,旨在為生產上烏頭病害的防治提供指導。

1 ?根部病害

1.1 ?根腐病

根腐病是發生最為普遍的病害,發病率高。受害初期上部植株萎蔫,葉片下垂,像被開水燙過,嚴重時被害植株葉片自下而上變黃褐色枯焦,嚴重影響子根膨大。在根莖相鄰處的表皮初為水浸狀斑,逐漸擴大并腐爛變褐色,皮層漸壞腐,嚴重時表現為濕腐,略有臭味[15]。該病害在烏頭的整個生長發育期均可發生;在子根表面形成大片黑斑,使附子外觀性狀不符合藥用要求;影響子根膨大,甚至造成腐爛,降低產量。在四川、云南、陜西均有發生[12-13][16-19]。在云南大理,發病率一般為10%左右,嚴重時可達70%[20]。

目前報道的烏頭根腐病的病原菌主要為鐮孢刀屬Fusarium sp.,半知菌亞門。已有研究發現,在云南大理引起烏頭根腐病的病原菌是腐皮鐮刀菌(Fusarium solani)和尖孢鐮刀菌(Fusarium oxysporum)[15];在四川江油基地烏頭根腐病由腐皮鐮刀菌、尖孢鐮刀菌和層出鐮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混合侵染引起[21]。尖孢鐮刀菌在PDA平板上,菌落圓形,邊緣整齊放射狀,菌絲氈狀,白色。小型分生孢子多,卵形至橢圓形,大小為(8.3~17.7)μm×(2.7~3.8)μm,著生于側生瓶狀小梗上。大型分生孢子紡錘形至鐮形,大小為(35.3~54.6)μm×(2.9~5.8)μm,3~5個分隔;厚垣孢子多,球形,頂生或間生,壁表光滑或粗糙。腐皮鐮刀菌在PDA平板上,菌落圓形,邊緣整齊放射狀,菌絲叢卷毛狀,白色,背面可見清晰的條帶。小型分生孢子眾多,腎形至卵圓形,大小為(9.6~17.3)μm×(3.3~4.7)μm,著生于單出的分生孢子梗上;分生孢子梗細長、瓶狀。大型分生孢子多為3分隔,大小為(21.8~41.3)μm×(3.1~4.7)μm;厚垣孢子球形,單生或雙生。層出鐮刀菌在PDA平板上,菌落圓形,菌絲棉絮狀,菌絲體可產生淡紫色至灰紫色色素;小型分生孢子長卵形或腎形,大小為(8.4~14.7)μm×(2.2~3.4)μm;大型分生孢子(32.2~47.4)μm×(2.1~3.3)μm,1~3個分隔;無厚垣孢子[21]。

鐮孢菌發育的最適溫度為25 ℃,屬土壤習居菌,主要以菌絲體、厚垣孢子在土壤、烏頭種根、田間烏頭病殘體上越冬,作為翌年的初侵染源[20]。越冬病原菌主要從根毛及根部傷口侵入根系,發病部位產生的分生孢子借助土壤、灌溉水、耕作及地下害蟲傳播。在道地產區四川江油,4月初開始零星發生,病情急速上升,6月進入高峰期[19,22]。部分產區為使附子呈現更好的形態和增加有效成分的積累,在清明節前后會采用人工刨根的方式將烏頭植株上較小的側根剔除,“修根”造成的傷口,使病原菌更易侵入,發病嚴重[23]。同時,干旱季節,選擇在夜晚進行漫灌,加速了病原物在田間的傳播,致使發病加重[13]。

根腐病的防治主要采用農業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方式進行。1)農業防治措施。①清潔田園。烏頭收獲后應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減少越冬菌量和初侵染源。②實行輪作、套作。與水稻、玉米等禾本科農作物輪作,與花生、玉米、小白菜等農作物套作,改善田間土壤環境,以克服連作障礙[7,24-25]。③合理栽培和管理。選取地勢較高、排水較好的壤土或者砂壤土地塊,實行高壟栽培[7]。拔除病株,用備用苗補齊缺株。④合理施肥。每667 m2施優質腐熟的農家肥2 000 kg作底肥,或50 kg N、P2O5、KO2≥35%的復合肥,均勻撒施深翻細耙,使土壤充分細碎平整[26];應避免過多施用堿性肥料作底肥;張梅芳等報道過多施用堿性肥料作底肥引起的燒根易誘發根腐病[20]。⑤使用無病種根。發展無菌種根,栽培前對種根帶菌情況進行檢測,確保種根不帶菌。⑥選用抗病品種。冒失苗、紫莖南瓜葉、綠莖南瓜葉、絲瓜南瓜葉和油葉子等不同烏頭品種對根腐病的抗病性不同,選育抗病品種有助于降低根腐病的發病率[23]。⑦減少修根造成的傷口。在保持附子藥材質量的同時,減少修根的次數。⑧合理灌溉和排水。用噴灌、滴灌、滲灌等灌水方法,根據烏頭生長的需水規律、栽培區的降水量及土壤特性進行合理灌水。注意天氣變化,并進行適當的排水[16]。

2)化學防治。①對病土進行消毒。用50 mL·m-2甲醛稀釋液于栽培前10~14 d灑在土壤上,并用塑料布覆蓋,5~7 d后除去覆蓋物,并翻動1~2次,待藥味散盡后再播種,要注意藥味未散盡對種苗有毒害作用,不能栽種。甲醛稀釋液的配制比例:甲醛與水的比例為(1∶6)~(1∶12)。如土壤干旱采用1∶6的比例,否則采用(1∶6)~(1∶12)的比例。用氯化苦作土壤熏蒸,效果也很好。②種根處理。500 %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浸泡5 min,撈出晾干,待用[24]。③病株灌根。發現病株及時拔除,并在病株栽植穴四周和周圍健株用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300倍液加石灰15 kg淋灌,或者用30%惡霉靈As 1 000~1 200倍液,或30%甲霜惡霉靈As 1 500~2 000倍液灌根處理,防止病情蔓延[20,27]。④修根灌根。用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300倍液,修根后淋灌1次[17]。

1.2 ?白絹病

烏頭白絹病是生產中影響產量最嚴重的病害,主要為害植株根部,有為害時間長、越冬場所廣、擴散速度快、防控難度大等特點,對烏頭種植產業構成了嚴重威脅,影響附子及川烏藥材產量[28]。發病初期,根莖部逐漸腐爛,初期葉子正常;隨著腐爛加劇,葉片自下而上邊緣逐步黃化,晴天中午前后葉子萎蔫、下垂,早期早晚可恢復;嚴重時地上部分倒伏,葉子青枯,但莖不折斷,母根仍與莖連在一起,在爛根表面,莖基部和周圍土面出現白絹絲狀菌絲,以及油菜籽大小的菌核,菌核初期白色,后發展為黑褐色,最后導致全株枯死、根部呈亂麻狀腐爛[10,29]。該病害在烏頭的整個生長發育期均可發生,傳播蔓延速度快,導致附子產量大幅降低。在云南、陜西、四川等地均有發生[18,22,27]。在陜西漢中,發病重的年份或田塊可造成20%~30%的減產[27]。

病原物齊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屬半知菌亞門,無孢目。菌絲白色,有絹絲狀光澤,在PDA培養基上呈羽毛輻射狀擴散,有隔膜。在寄主表面形成菌核,球形、橢圓形,直徑0.5~1.0 mm,大的3mm,平滑有光澤,初白色后變棕褐色,內部灰白色,多角形細胞構成,表面的細胞色深而小,且不規則。偶爾在潮濕條件下病斑邊緣產生擔孢子[12]。病菌以菌核或菌絲在土壤中或病殘體上越冬,成為下一生長季的初侵染源。菌核抗逆境能力強,在土壤中可存活5~6年,高溫高濕條件下易萌發。在道地產區四川江油,白絹病4月中旬開始零星發生,病情急速上升,6月進入高峰期[19,22]。近年來環境部門禁止焚燒田間雜草,部分產區為減少勞動成本,在藥用部位收獲后,將非經濟部位遺留在田間的做法,加大了田間土壤中病原菌的越冬菌量;修根造成的傷口方便了病原菌的侵入;干旱季節在夜晚漫灌,加速了病原物在田間的傳播,致使發病加重。

白絹病的防治首先應當做到及時清理田間病株和病殘體,減少病原菌初侵染源,并用生石灰消毒處理病株周圍土壤[7];選用無病種根,在中前用40%多菌靈浸種3 h[10];發現病株及時拔除,用50%多菌靈或5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1 000倍苯醚甲環唑藥液對病株栽植穴及周圍健株灌根,防止病原擴散,減少再侵染[10,17,30];修根時,用五氯硝基苯粉劑30 kg·hm-2與干細土750 kg·hm-2拌勻,施在根莖周圍再覆土;加強栽培管理[31];與禾本科植物輪作,與花生、玉米、小白菜等農作物套作;選用抗病品種,農家肥與復合肥并用,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

2 ?葉部病害

2.1 ?霜霉病

霜霉病是為害烏頭較大的一種病害,流行范圍廣,為害面積大。主要為害植株葉片,造成葉片枯萎,從而嚴重影響產量和質量。發病初期,幼苗葉片呈反卷變厚,葉背出現灰色霉層;病葉變脆硬;隨后,葉背密被一層厚厚的灰褐色霉層,嚴重時葉片逐漸枯萎、干枯、死亡,幼苗期發病俗稱“灰苗子”,成株期發病俗稱“白尖”。霜霉病為害周期長,侵染范圍廣,對該地區烏頭的產量及品質造成嚴重的影響。在四川、云南、陜西均有發生[17,27,32]。在道地產區四川江油,一般發病率為3%~20%,發病嚴重時可達30%[12]。

烏頭霜霉菌Peronospora aconiti Yu屬鞭毛菌亞門、霜霉目,專性寄生[33-35]。藏卵器生于病葉組織內,亞球形、卵形或不整形,平滑,具1~2層膜,直徑25.8~51.6 μm。卵孢子球形,淡黃褐色,平滑,單生,不充滿藏卵器。卵孢子壁很厚,厚度約為2.84~5.04 μm[36]。菌絲密生于葉背,灰色或灰紫色。無色孢囊梗自氣孔伸出,單生或叢生(1~5根),無色,主梗占全長的3/5~2/3,基部常膨大。頂端叉狀分枝3~6回,常呈直角,稍彎曲或直。孢子囊橢圓形或檸檬形、卵形或亞球形,近無色至淡褐色,少數有乳頭狀突起[35]。

病菌以卵孢子在病殘體或種苗上越冬,通過流水或雨水傳播,寄生到寄主植株上,萌發芽管侵入植株組織內。在道地產區四川省江油市,霜霉病自2月下旬烏頭出苗開始發生,4月初至6月收獲為發病盛期[19]。通常在3月份上旬,烏頭幼苗就開始發病,4—5月,隨著氣溫和相對濕度升高,達到發病盛期。6月份,栽培地烏頭植株成熟,準備采收,加上氣溫升高,不利于病菌的萌發傳播[34]。部分產區為減少營養消耗,在清明節前后進行人工摘尖和掰芽,造成的傷口及此類農事操作過程中植株上產生微傷口,有利于葉部病原菌的侵染[13,16]。

目前烏頭霜霉病的防治以化學手段為主?;瘜W藥劑防治:在霜霉病未發病時,用多菌靈等藥劑進行預防,在霜霉病發病初期直接使用50%烯酰嗎啉進行防治,同時復配多菌靈、精甲霜錳鋅或霜脲錳鋅等藥劑,達到最好的防治效果,并且7~10 d內再次噴藥,連用2~3次,以期最大限度殺滅霜霉病病菌并阻止其蔓延[32]。

2.2 ?葉斑病

烏頭葉斑病,為害植株葉片,俗稱“麻葉”,造成烏頭植株葉片焦枯死亡,繼而大量脫落,嚴重影響了附子的產量和質量。發病自莖基部葉片開始,逐步蔓延至全株葉片。發病初期,在葉片上有針頭大小的褐色斑點,逐漸擴大至圓形或橢圓形病斑。葉背面病斑顏色稍淺,后期病斑上密生細小黑點,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嚴重時,葉上病斑數目極多,相互匯合連片,葉片干枯脫落[12,26]。在四川、陜西、云南有發生的報道[12,27,31]。

烏頭葉斑病病原物為半知菌亞門,球殼孢目烏頭殼針孢(Septoria aconiti Bacc)。分生孢子器球形,直徑90~100 μm,孔口小而不明顯,分生孢子線形,無色,隔膜多而不明顯,長45~48 μm[29]。在道地產區四川省江油市,葉斑病自3月初開始發生,5月中旬到達發病盛期[19]。

清除田間病殘體。1)選育抗病品種。2)化學藥劑防治:發病期用40%多菌靈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或1∶1∶150波爾多液每10~15 d噴治1次[10]。3)誘導植株抗性。陳芳等報道用5 mmol·L-1的水楊酸(SA)對烏頭葉片進行處理,可誘導附子抗葉斑病[2]。4)避免連作。張歡強等報道連作會加重葉斑病的發生[14]。

2.3 ?灰霉病

發病早期在烏頭葉片表面出現不規則的小黑點;隨著病害發展,斑點變大,有時候可呈圓形、中間凹陷的壞死斑;在病斑中心可發現灰色菌絲和分生孢子。潮濕環境下,病害迅速發展蔓延至整個植株。干燥和高溫條件下,發展緩慢,甚至停止發展,而在侵染部位形成棕褐色斑點[37]。在四川省有發生為害的報道[19,37]。

烏頭灰霉病由葡萄孢屬、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引起[37]。在PDA培養基上,菌絲最初呈透明白色,96 h后變為深灰色。分生孢子單細胞,橢圓形或卵球形,直徑(7.1~13.4)μm×(5.2~8.6)μm(平均10.3 μm×6.6 μm)。小菌核呈圓形、球形或不規則狀,直徑(1.1~7.1)mm×(1.0~4.8)mm[37]。

在道地產區四川省江油市,霜霉病自2月下旬烏頭出苗開始發生,隨著氣溫升高,3月中旬到達發病盛期,直至6月中旬收獲病害發生變化不明顯[19]。

2.4 ?花葉病毒病

花葉病毒病發生較為普遍,江油地區發生較高的年份或田塊發病率最高可達70%~80%[12,38]。受害植株葉片先出現濃綠、淡綠相間的花葉斑駁癥狀,嚴重時變形、皺縮、卷曲,直至枯死;植株生育不良;地下塊根畸形瘦小,質地變劣[38]。

通過分子鑒定,初步確定引起江油烏頭花葉的病毒病為(cucumber mosaic virus,CMV)[38-39]。病毒外殼蛋白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結果表明該病毒為CMV的一個新的株系,命名為CMV?FZ株系。病毒病自2月苗期就開始出現,且整個植株生育期內,變化不顯著[22]。

花葉病的初浸染源主要是帶病種根,出苗后至4~5葉時開始發病,5—6月為發病高峰期。蚜蟲為再浸染的主要途徑,當其大量發生時,發病率顯著增加[12]。同時,可通過汁液摩擦進行傳播。

生產中,應培育和選用無病毒種根,減少病原菌初侵染源。農事操作過程盡量避免與植株間的摩擦;加強傳播介體蚜蟲的防治,以切斷傳播途徑。

2.5 ?白粉病

白粉病,為烏頭植株葉上的重要病害,5—9月在烏頭生長中后期發生,發病時在植株上部幼嫩葉表面或背面產生白粉,再向下蔓延至莖稈和下部葉片。植株發病后葉片扭曲向上,葉背產生褐色斑塊,橢圓形,約2 cm,逐漸焦枯。白粉分布于葉的兩面,集中于葉脈處。于7—8月葉兩面生黑色小點,9月產生大量黑色小點(即子囊殼)。病菌于病殘體上越冬,次年在氣溫和一定濕度下,病菌萌發產生白粉,多在多雨潮濕季節或通風透光不良情況下發生。白粉形成后隨風傳播,天晴時傳播特別快[29]。在四川、云南等地有發生[17]。

防治方法:1)發病初期用25%粉銹寧2 000倍液、托布津1 000倍液、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20%苯醚甲環唑1 500倍液噴灑[10,17];2)收獲后集中處理病株殘葉,減少越冬病原。

該研究系統梳理了近年來發生在烏頭上的6種真菌性病害和1種病毒性病害。其中對期經濟部位產量影響最大的是白絹病,發生發展迅速;其次是根腐病,發病率高、為害范圍廣;霜霉病是發生和為害最嚴重的葉部病害。隨著中藥材需求量的增加,為提高產量,部分地區適宜種植烏頭的區域有限,導致連年種植面積增加,造成土壤病原物積累。同時,種根帶病及修根、摘頂、植株殘體就地擱置和夜間漫灌等農事操作均是根腐病、白絹病等病害在各產區嚴重發生的重要因素。

對于烏頭病害的防治,應堅持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植保方針和“科學植保、公共植保、綠色植?!崩砟畹幕A上,將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態防治和科學用藥等防控措施相結合,進行綜合治理。1)烏頭病害防治以預防為主,除加強種根的防疫工作外,選育健康種根、培育抗性品種、實行輪作、清理田間病殘體、消毒土壤、減少病原并錯開病害發病高峰進行相應農事操作,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烏頭病害的發生。2)加強藥農的科技培訓,提高藥農的科學種植水平,特別是施肥、農藥使用和農事操作注意事項等方面的培訓。3)各產地應因地制宜,建立綠色防控基地,為生產出品質、綠色、安全的中藥材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 ?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一部)[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20.

[2] ? 芳陳,慕小倩,梁宗鎖,等.水楊酸對附子葉斑病的誘導抗性及作用機理研究[J].西北農業學報,2007,16(2):245-249.

[3] ? Rai M, Rai A, Kawano N, et al. De Novo RNA Sequencing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Aconitum carmichaelii to Analyze Key Genes Involved in the Biosynthesis of Diterpene Alkaloids [J]. Molecules, 2017, 22(12): 1-23.

[4] ? Zhao D, Shen Y, Shi Y,et al. Probing the transcriptome of Aconitum carmichaelii reveals the candidate genes associated with the biosynthesis of the toxic aconitine-type C19-diterpenoid alkaloids [J]. Phytochemistry, 2018, 152:113-124.

[5] ? Zhao D, Shi Y, Zhu X,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 Biomarkers from Aconitum carmichaelii,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sing a Metabolomic Approach [J]. Planta Med, 2018, 84(6-7): 434-441.

[6] ? Zong X, Yan X, Wu J L,et al. Potentially Cardiotoxic Diterpenoid Alkaloids from the Roots of Aconitum carmichaelii [J]. J Nat Prod, 2019, 82(4): 980-989.

[7] ? 黃陽國,張艷.附子栽培技術[J].漢中科技,2011(3):43-44.

[8] ? 張梅芳,張金蓮,段彥君,等.附子根腐病的發生及防治[J].云南農業,2016(6):87-88.

[9] ? 王嵐,崔永亮,丁建,等.四川附子的道地性與道地性遷移[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4,30(10):1232-1234.

[10] 馬建烈.四川道地藥材附子栽培技術[J].四川農業科技,2016(3):12-14.

[11] 陳小紅,葉華智,嚴吉明,等.四川藥用植物病害調查與病原鑒定I.主要栽培藥用植物病害[J].西南農業學報,2006,19(1):58-62.

[12] 唐莉,梁麗娟,葉華智,等.附子常見病害的調查研究[J].現代中藥研究與實踐,2004,18(6):29-32.

[13] 劉強,朱彥西,徐鈺惟,等.江油附子病害情況調研報告[J].四川農業科技,2021(2):28-29.

[14] 張歡強,慕小倩,梁宗鎖,等.附子連作障礙效應初步研究[J].西北植物學報,2007,27(10):2112-2115.

[15] 張梅芳,張金蓮,段彥君,等.附子根腐病的發生及防治[J].云南農業,2016(6):87-88.

[16] 楊千千,梁宗鎖.附子規范化生產技術規程[J].安徽農業科學,2018,46(7):51-53.

[17] 張金蓮,段彥君,朱秀梅,等.大理州林下附子規范化種植標準操作規程[J].農業與技術,2018,38(2):15-16.

[18] 張梅芳,段彥君,張金蓮,等.大理州附子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6(23):88-89.

[19] 戴維,葉坤浩,王濤,等.附子病害綜合防治技術[J].農業災害研究,2017,7(8):50-51,54.

[20] 張梅芳,張金蓮,段彥君,等.附子根腐病的發生及防治[J].云南農業,2016(6):87-88.

[21] 陳茂婷,胡琪琪,書劍琴,等.烏頭根腐病病原菌的分離與鑒定[J].微生物學通報,2020,47(8):2450-2457.

[22] 戴維,陳杰,趙丹,等.2015年江油附子病害情況調查[J].安徽農業科學,2015(30):17-19.

[23] 李代永.附子干腐病及防治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0(2):126-128.

[24] 鄧瓊芳,王遠均,王艷萍.江油市水稻—附子套作高效栽培技術[J].四川農業科技,2014(8):12-13.

[25] 岳彩萍,鄒強,黃晶.附子秸稈殘茬對水稻的化感效應[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17):47-49.

[26] 邵軍,閆健全,馬超麗.烏藥高產栽培及病蟲害防治關鍵技術[J].陜西農業科學,2018,64(1):100-101.

[27] 何劍.漢中附子產業高產高效栽培集成技術研究[J].陜西農業科學,2020,66(1):97-100.

[28] 邵軍,劉剛,王嵐,等.“藥肥組合”對烏藥白絹病的防治效果及產量影響研究[J].農藥科學與管理,2017,38(5):52-54,58.

[29] 陳芳.附子病蟲害的發生發展規律及防治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7.

[30] 孔寧忠.核桃林下附子栽培技術[J].林業科技通訊,2015(6):73-74.

[31] 朱趙勇,熊楊蘇,丁麗芬,等.賓川縣附子規范化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5(5):123-124.

[32] 戴維,葉坤浩,王濤,等.江油附子霜霉病防治研究[J].農業科技通訊,2017(11):154-155.

[33] 婷王,陳茂婷,王卓源,等.烏頭霜霉病病原菌生物學特性及致病力[J].江蘇農業科學,2019,47(21):172-175.

[34] 歐洪,李娜,胡亮,等.烏頭霜霉病病原菌rDNA-ITS和28SrDNAD1/D2區序列分析[J].中草藥,2016,47(15):2741-2746.

[35] 余永年.霜霉一新種[J].植物病理學報,1979(2):57-60.

[36] 余永午,王燕林.烏頭霜霉卵孢子的發現[J].菌物學報,1984,3(4):189-191.

[37] Xue L H, Liu Y, Wu W X, et al. First Report of Botrytis cinerea Causing Gray Mold of Aconitum carmichaelii in China [J]. 2017, 101(1): 248.

[38] 何靜,余馬,舒曉燕,等.烏頭花葉病病原物的分子鑒定[J].中國農學通報,2018,34(25):26—31.

[39] 侯大斌,余馬,張洪,等.一種烏頭花葉病病原物分子鑒定方法及防治應用,CN108504781A[P/OL]. 2018-06-01].https://d.wanfangdata.com.cn/patent/ChJQYXRlbnROZXdTMjAyMTAxMDkSEENOMjAx ODEwNTU4NTI0LjAaCGdtemZtemRh.

(責任編輯:敬廷桃)

收稿日期:2021-12-22

基金項目:中央本級重大增減支項目(2060302);四川省重點研發項目(2020YFQ0054);四川省省級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A-2019N-18)。

作者簡介:王洪蘇(1991—),女,四川達州人,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藥用植物病理學。E-mail:861322336@qq.com。

*為通信作者,E-mail:329972176@qq.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一区在线| 伊人久综合| 精品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天堂av综合网| 97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牛牛影视在线二区| 超碰免费91| AV网站中文|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亚洲综合片|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国产第一页第二页|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亚洲精品黄| 日韩a级片视频| 亚洲综合专区|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美女叼嘿视频免费看| 一区二区自拍|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国产 在线视频无码|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 99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露脸真实国语乱在线观看| 本亚洲精品网站| 日韩无码视频专区| 天天操精品| 欧美日韩另类国产|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看免费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第五页| 人妻21p大胆|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三区在线视频| 青草娱乐极品免费视频|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国产视频自拍一区| 亚洲欧美国产高清va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亚洲综合在线网| 成人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高清国产| 亚洲品质国产精品无码| 中文字幕在线看| 成人a免费α片在线视频网站| 中文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小说| 亚洲啪啪网|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看| 韩日免费小视频|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国产福利观看| 91视频99| 99在线视频精品| 992tv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 午夜视频日本|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60岁 |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 a级毛片在线免费| 亚洲av无码人妻| 亚洲第一成年网| 六月婷婷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91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vr| 欧美中文字幕第一页线路一| 国产真实二区一区在线亚洲|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十八禁美女裸体网站| 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的| 人妻免费无码不卡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欧美午夜在线视频|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草国产免费国产|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性色| 色婷婷电影网| 99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综合伊人| 日韩在线视频网| 国产日本欧美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