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群
年逾花甲的鄧老伯患“老慢支”多年,經常咳嗽、咳痰和喘息,不僅身體痛苦,還有很大的精神壓力。比如,每次在公共場合咳嗽不停或以紙巾吐痰時,他總覺得周圍的人會嫌棄自己,并有自卑感。因此,他出門的次數越來越少,總是說“出去會討人嫌,還不如在家待著”。家人看到后很擔心,多次勸說后帶他去醫院心理科就診。醫生診查后認為鄧老伯的表現是一種抑郁癥狀,叫做“病恥感”。
所謂“病恥感”,顧名思義就是因有病而感到羞恥,是社會大眾對某種疾病的負面評價和反應,以及患者本人由此內生的自我罪惡感、恐懼、喪失自尊等負性感受。病恥感源于希臘語,原意為“烙印”,是指一種患者因患病而產生的、可感知的被排斥、拒絕、責備、歧視或貶低的內心恥辱體驗。醫學上所稱的“病恥感”,原本是指精神疾病患者所表現的一種負性情緒體驗,又稱“污名感受”,是一種心理應激反應。但實際上,病恥感不僅存在于精神疾病領域,很多疾病都會導致患者出現病恥感,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病和癌癥等。尤其是老年慢性病患者更容易產生病恥感。病恥感可能發生于疾病從發現到治療的全過程,令患者心理備受煎熬。
病恥感的可怕之處在于,無論這些偏見與歧視來自于他人還是患者自己,都會阻礙患者直面自己的心理問題,使患者的身體和心理受到傷害。病恥感會讓患者的依從性(謹遵醫囑積極治療)降低。患者可能會從內心深處否認疾病,隱瞞病情;不接受治療,偷偷藏藥不服用,從而影響正規治療,危害生命健康;認為自己和“正常人”不一樣,有自卑感,不愿進行正常的社會交往。
一部分人認為生病是因為自己做過不好的事兒,會產生“生病是不光彩的事”“有病覺得很難堪”的想法,導致自己不僅要承受疾病對身體的折磨,而且還要應對心理上的拷問和壓力。實際上,生老病死本來就是自然界的永恒規律,這和人品、作為毫不相干。
有的人長期生病,醫藥費支出給自己和家庭帶來的經濟壓力較大。他們覺得是自己拖累了家人,從而產生了病恥感。有些患者會得到親朋好友經濟上的幫助,因此容易產生不好意思、自責、羞恥的心理。此外,有些人或是出于好心,或是出于同情,會以可憐、同情、惋惜的心態與患者進行交流,從而對其造成精神壓力,導致其產生病恥感。
老年患者如果有病恥感,應在家人陪同下去正規醫院心理科進行正規治療。如病恥感不是特別嚴重,則可以嘗試用以下方法改變錯誤認識進行“自救”。
俗話說:“人吃五谷雜糧,沒有不得病的。”得病不是錯誤,不是丟人的事,是正常的現象。每個人一生中或多或少、或輕或重都會得病。雖然部分疾病可以預防,但并不能夠完全避免。疾病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疾病的發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對待疾病科學的態度是:不恐病,不輕視,早治療。
要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去正規醫院找專科醫生積極治療,不要聽信小道消息。這樣既可使疾病早日得到康復,又可避免花冤枉錢。當然,有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目前在全球范圍內都尚無徹底的治愈辦法,但即便是終生服藥、帶病生存,患者同樣可以和正常人一樣過上高質量的生活。此外,這些常見病普遍存在于老年人當中,許多老年慢性病患者都在頑強地與疾病戰斗,并非您一人如此,因此大可不必有病恥感。
有些老年病患者不愿意去正規醫院就醫,一怕遇見熟人問這問那的尷尬局面,二怕醫生的詢問及復雜的檢查,于是熱衷于嘗試保健品、偏方土方等,擅自盲目治療。這種做法往往會花費大量錢財,導致病情越來越重,同時也會進一步加重病恥感。還有些老年患者對于鋪天蓋地的養生信息抱有“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頓頓吃野菜,有病不求醫,結果是拖垮了身體,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提醒老年人患病后應該端正思想,接納疾病,積極治療。
病恥感患者的自卑心理非常強烈,總覺得自己跟別人不一樣,周圍人投來的都是歧視的目光,其實是自己歧視自己。廣泛結交病友是擺脫病恥感的好方法。與患有相同或相似疾病的人在一起,有共同的語言,可以敞開心扉毫無顧忌地談論病情狀況、治療經驗、內心感受等,能夠彼此感同身受,相互理解、安慰和鼓勵,可以逐漸降低自卑心理,擺脫病恥感,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