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嬋淵
前幾天和一位媽媽聊天,聊到給孩子花錢的話題。這位媽媽說,以前聽人說要富養女兒,所以,孩子要什么,都會盡量滿足。可是,后來發現孩子亂花錢。真不知道該怎么和孩子談論金錢的話題。
這個問題可把我難倒了,因為我也有類似的困擾。
所謂一樣米養百樣人,每個家庭的情況不相同,孩子的秉性、心理也都各異。所以,即便是相似的環境,同樣的教育方式,也有可能養出性格迥異的孩子。跟孩子說家里窮,有的孩子可能會早懂事,體諒父母的辛苦;有的孩子可能會覺得自己是負擔,繼而變得敏感、自卑。
我小時候家里條件不好,父母為謀生外出打工,我跟著奶奶生活。奶奶那代人是苦過來的,經常在我們面前說家里窮,要節約。奶奶這么念叨,加重了我的愧疚自責,為少給家里添麻煩,我總是盡量壓縮自己的各項用度,不敢提過多的要求。這種“不配得感”一直伴隨著我,讓我在后來的生活中吃盡苦頭。后來,我經歷過劇烈的心理震蕩,不斷看書學習、自我反思,才慢慢把心態矯正過來。
鑒于自己的經歷,我在養育女兒時,會盡量不在她面前說窮,以免她有內疚感,也努力保證她物質上的充裕,不想讓她有匱乏感。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她的需求增多,加上我自己經濟也不寬裕,所以有時候,也會流露出“家里沒錢,不能亂買東西”的想法。
沒想到我不經意間流露的想法,孩子會感受到并記在心上。有時候買零食,她會冷不防地問:“媽媽,我們家還有錢嗎?”這樣的話讓我警醒,我會耐心告訴她,咱們家沒有很多錢,但是買牛奶、水果的錢還是有的;咱們的錢只買得起健康食品,沒有多余的錢買垃圾食品,也沒有錢買你已經有的玩具。女兒能理解我所說的,基本不提過分的要求。
我們該如何跟孩子談論金錢呢?對于這個問題,我遵循幾個原則:在能力范圍內滿足孩子,不哭窮也不炫富,告訴孩子家里真實的經濟狀況;以身作則,培養積極健康的消費觀;幫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我也會告訴孩子:這個世界很大,有各種各樣的家庭,有的家庭很有錢,有的家庭沒錢;有的比我們有錢,有的沒我們有錢。但無論有錢與否,都是父母努力打拼的結果,都飽含父母的辛苦付出,因此對每一分錢以及對我們的愛,都要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