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察
法國著名歷史學家菲力浦·阿利埃斯的經典名著《兒童的世紀:舊制度下的兒童和家庭生活》,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它提出現代的“兒童”和“童年”的觀念不是人類社會與生俱來的,而是隨歷史和社會演變逐漸建構而成的。繼該書之后,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和英國學者大衛·帕金翰也各自出版了專著,對電子媒體的出現是否會導致現代社會童年的瓦解消逝等問題進行了論述與剖析。
中世紀的人們肯定難以想象,數百年后的今天,兒童已成為家庭的絕對中心。兒童教育拓展到了生理、心理、道德、智力等各個層面,受到了高度的重視,是整個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是該“還孩子一個純真快樂的童年”,還是該拼盡全家財力、物力、人力,讓孩子有一個先起跑的童年,甚至要“贏在子宮里”?今天的人們喋喋不休,各執一詞。但這些探討與爭論都是源于成年人對于兒童和童年生活“是怎樣”“該怎樣”的想象與界定,建立在成年人對自身成長經歷的回顧和認知之上。而作為爭論焦點的兒童,其自身在這些爭論中的主體性并未得到真正的發現與重視。
美國學者尼爾·波茲曼曾提到,針對他提出的電視等電子媒體風行侵蝕兒童和成年間疆界、導致“童年消逝”的觀點,很多孩子曾表達過不同意見,有的孩子更指出“一周五天上學才是荒廢童年”。這表明,孩子們對于兒童和童年的含義和特質有著自己的認知和立場。兒童是真實鮮活的存在,而并非只是受成人庇護、由成人擺弄的懵懂無知的弱勢群體。在當代社會,他們也應有表達、選擇和參與的權利。家長、學校、媒體、政府以及整個社會應該擺脫先入為主的觀念,不能盲目自大、越俎代庖。要真正地發現當今時代下的兒童,關注他們的樣貌,聆聽他們的聲音,尊重、保障他們的權利,平等地與他們進行交流,幫助引導他們找到個性化的真實自我、成長為理性而負責的主體。這才是現代社會成年人所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
現代兒童的觀念也許是建構而成的,人們對兒童的認識以及情感的表達方式也許在隨著時代與社會的發展不斷變化。但關于兒童與童年,總有一些特質是人所共知、千百年來不曾改變的。正如《兒童的世紀》一書所引用的17世紀晚期一幅版畫作品上的說明文字寫到的那樣:“這是天真無邪的年紀,我們都應該重新回去,可以對未來充滿憧憬,那就是我們的希冀。”25A510A4-E565-4070-ABF8-0CE04216C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