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珍
當前,國際貿易深受新冠疫情、局部戰爭以及單邊制裁影響,原本順暢的貿易渠道屢屢出現收不到貨、付不了款,甚至莫名其妙成為違約責任方而被起訴等狀況。因此,在國際貿易紛亂局勢下,外貿企業不僅要善于依法行事,還要敢于據理力爭,更要勇于開疆拓土,尋找新的市場機會。
首先,外貿從業者要有對違約事件是否屬于“不可抗力”的基本判斷。當前,我國已經就國內貿易因疫情出現糾紛的法律訴訟判決提出了指導意見。而在國際貿易上,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否屬于普遍認可的不可抗力,目前各國沒有統一的意見,但是在實際業務中,如果外貿合同中約定了“重大疫情屬于不可抗力事件”,那么就可以按照合同約定處理;如果合同中沒有寫明疫情屬于“不可抗力”,那么就要看貿易伙伴的國家是不是屬于《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公約》的締約國。如是,則可以根據該公約第79條第1款“不可預見、不可避免、不可控制”這一約定處理,符合這個條款,涉外貿易訴訟也就能有法可依了。
其次,從業者要有在貿易糾紛中敢于維護自身利益的勇氣,具體而言就是要爭取解除合同或者免除一部分的義務。比如,一家外貿紡織公司因為疫情導致無法按時交貨給某國的貿易伙伴,那么公司可以通過申請“不可抗力事實性證明”來維護權益。一旦申請到了這個證明,當事方就可以部分或全部免除合同違約責任。這個至關重要的“不可抗力事實性證明”,其出具單位是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也即中國貿促會。中國貿促會出具的“不可抗力事實性證明”已得到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海關、商會和企業的普遍認可,在國內外具有較強的公信力和執行力。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貿易糾紛不屬于“不可抗力”直接所致,比如賣方的生產成本大幅增加,繼續履約會造成較大虧損,那么,也可以參照《國際商事合同通則》中的“艱難情勢規則”與買方協商處理或變更合同,從而減少損失。
第三,從業者要有維護原有貿易渠道的耐心,還要有勇于尋找新的國際市場的雄心。疫情、戰爭、制裁等是造成當前國際貿易困局的主要原因,因此,外貿企業要有正面迎接困難的決心,“不可抗力”條款只能排除企業的損害賠償責任,但是買方仍有權采取要求賣方交付替代物、降低價格等救濟措施。基于此,外貿企業還是要盡量與原有業務伙伴達成諒解,并在以后的貿易合同中注意“不可抗力”責任的規避。中國老話“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就是這個道理。與此同時,隨著世界局勢面臨“百年未遇之大變局”,外貿企業要有開疆拓土的信心,積極尋找新的國際市場和新的業務伙伴,力爭國際貿易的“多邊化”,以“東邊不亮西邊亮”的靈活,應對波詭云譎的國際貿易態勢。
盡管國際貿易深受國際政治、戰爭、疫情等因素的影響,但是要看到,如果沒有國際貿易,世界將是“一潭死水”。即使再難,也會有跨國跨地區的貿易。因此,外貿企業還是要直面問題、奮力前行,以積極心態,在全球范圍內把貿易“進行到底”。AE61DB40-0F21-488E-B50F-6187098F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