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平
文章如泉源,不掘地而自出,不過夢想而已。多數時候,久不動筆,片箋寸楮也難。發條微信,語音替代文字者多。文字蒼白,試圖為之著色,無奈下筆蕪雜,越抹越亂。
如同一料二線三打眼的木匠,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的好文章需要學識、文運、心境的組合搭建。讀書量小,綆短汲深,靈感隱匿,不足激發。再則有些能力,不使用便會消失,被新的能力替代。文字表達力的干癟程度,快于口頭表達的下坡,也即書面語言的退化違誤,意味著口語化程度的增加。具體而言,書寫減速,敘事瑣碎,用詞單調,結構松垮。當然口語表達也不簡單,尤其對于木訥口吃之人,其分為音素與語素兩個結構層次,且具雙重勾連、多個維度。
風騷既息,樂府代興,詩之唐,詞之宋。語言最大的不變是變化。語隨時代,你能抉微你所經歷時代的話語,未必能感知當下流行語的溫度,既已沉浸其間,不時受到干擾,底版為之修改。哪有可能不為世俗染,各處其位的閭閻市儈、鄉曲愚氓,也不乏生動語言。“不幸嫁個讀書郎,閨中夜夜守空房。不如嫁個耕田郎,卿卿我我同喝湯”,“有女不嫁讀書郎,讀書天天在學堂。要想夫妻常相會,除非天天燒學堂”,“高山點豆豆葉黃,人家有郎我無郎。高山點豆豆葉稀,人家有妻我無妻”,“八月十五親個嘴,九月重陽還在甜。郎有心來女有心,哪知好事未能成”,每有所感,即形諸歌詠,平庸生活,由此添加些許悅感。生活其實很好,就差給自己一個微笑,即便看不到他們的表情,也能感受到他們的開心。
要讓一支筆講透所有,忙煞老牛渾未解,不耕禾隴種書田。寫作是門辛酸事業,滿腹學問,撐腸萬卷,稍一懈怠,曲不成調。長春之竹、不謝之花不常有,尚需黃卷青燈、晨鐘暮鼓伴隨,方能自大入細,由粗及精,篤學而有辭采。所謂看書留痕,未必是眉處批注,點畫勾勒,還在于留心留意,抵達沉思默想之境界。書中與智者交談,書外凝情鋪墨,正所謂盲人的眼睛長在手上,常人的想法寫在紙上。文章一道,貴乎多見多聞,淺識短見不足論矣。用自己的嘴巴,議論他人的生活,以他人的大腦,思考自己的人生,所謂交流障礙,無外乎聽他人說話不為理解其旨,只為回應酬對。文字晦澀,未必源自探古,往往另有隱情,有意無意為之。
從口耳相傳到紙質流通,口語有口語的生動;從麻沙之本到屏幕顯示,書面有書面的嚴謹。講求法度,難免刻板,強調口語,可能無腔。如今傳播系統以手機為最,聲音加畫面加文字,五花八門的流行語、表情包已然主流。語言傳播具有代溝,碎片化取代系統性,開短會、講短話、寫短文,長篇大論化整為零,分寸節奏,恰到好處,唯有超強的信息處理能力,方能如此解構自如,搭配正如。有聲閱讀,耳朵經濟,技術發展推動媒介進化,載體變化給知識傳輸傳播帶來深刻影響。即便書寫,也需契合口語化感官轉向后記音表意的接口,空間重疊,自主擁有,聽覺方式的選擇,形塑著口語景觀。語言表達原本多姿多態,不宜限于某一種,越界筑路,日未有艾,書面語言未必退化,轉化而已。08CE8C89-F2FC-4130-9EB6-5ED8C07E1D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