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濱,栗繼祖
(太原理工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
當前,我們的社會正在進入高度工業化的社會,在人們生活和工業場所附近的風險在不斷增加,工業事故頻繁發生,國內外許多研究人員試圖找出與工傷事故有關的各種因素,從而提高安全績效。研究表明安全與礦工的行為相關[1],行為與礦工的工作壓力[2]、心理資本[3]等心理有關。因此,研究礦工心理并建立安全預警機制對降低不安全行為具有重要意義。現有的研究認為個人的不安全行為是直接影響事故及傷害的原因之一。許多研究者從事故誘發者和事故非誘發者之間的認知、性格、動機等方面研究了心理特性的差異。誘發人類行動的心理構成是動機,個人的安全和不安行為也是動機的一種。McClelland(1951)將成就動機定義為人類實現具有挑戰性的目標或完成一項艱巨任務的愿望。1980 年代初,一些研究人員引入了成就目標方法來研究成就動機[4-5]。成就情境中表達的成就動機可以根據個人追求的目標類型來解釋,這是個人的一個特征,稱為“成就目標導向”[5]。成就目標導向被劃分為2 種維度,即掌握性目標和表現性目標[6]。之后,Elliot and McGregor(2001)[7]提出了成就目標的2×2 結構框架。掌握目標和表現目標都與積極的結果以及消極的結果相關,即將掌握目標和表現目標以消極和積極兩個維度進行劃分,最終成就目標理論被分為4 個維度。目前國內對于成就目標導向的研究著眼于教育方面[8],這些研究應用于安全領域較少。鑒于此,將成就目標取向理論引入安全領域,以“成就目標導向-情感反應-行為表征-安全績效”作為研究主線,選用成就目標導向中積極的維度,考慮焦慮與工作投入,構建一個鏈式中介作用模型。從個人的角度來探討成就目標指向性這一動機傾向,以此研究成就目標對安全績效的影響以及作用機制,提高礦工安全管理,為降低事故發生頻率提供借鑒。
1)成就目標導向與安全績效。成就目標導向是指在追求成就的過程中,個體所表現出的一種欲望狀態。在界定成就目標方面,掌握目標是根據個人目前的績效水平與過去水平相比是否有所提高和來評價自己的能力。表現目標是反映自己和他人的表現,比較確定自己的相對位置,據此來評估自己的能力。目前對于掌握目標和表現-回避目標存在共識,但對表現-接近目標存在很大爭議。Elliot 研究得出表現-接近目標具有積極的適應性[9],但是這一說法受到Midgley 等人的批判[10],他們認為這一適應性的過程中充滿著消極,并不能作為積極因素考慮。規范目標理論認為表現-接近目標為不適應性、與負面結果有關的目標指向性,但多重目標理論認為表現-接近目標與適應性和積極結果有關。研究根據多目標理論家的主張[11],設定了掌握-接近目標、表現-接近目標與適應性結果相關的假設。假設如下:H1A 掌握-接近目標取向與安全行為呈現正相關關系;H1B 表現-接近目標取向與安全行為呈現正相關關系。
2)焦慮的中介作用。已有研究發現消極工作情緒會不利于礦工的工作投入,其中褚建平等[12]指出焦慮、急躁等消極情緒會增加礦工發生工傷事故的概率,Bandalos 等人[13]認為現-接近目標導向、掌握目標導向表與焦慮分別呈正相關與負相關關系。之后Daniels 等人[14]的研究結果證實這一觀點。據此,提出假設:H2焦慮在成就目標導向與安全績效之間具有中介作用。
3)工作投入的中介作用。Schaufeli 和Bakker[15]認為,工作投入是一種積極的情感,是長期穩定的持續激活動機,反映員工自身心理狀態以及對于工作的認同感。其認知狀態表現為活力、奉獻和專注。屠西茜等[8]認為成就目標導向通過學生的心理焦慮會影響中學生數學學習投入。李乃文等[16]將礦工作為研究對象,結果表明自我損耗會影響安全績效,影響作用通過工作投入發生。綜上所述,工作投入在前因變量與安全績效之間存在中介作用,所以將成就目標導向作為安全績效的前因變量。據此,提出假設:H3 工作投入在成就目標取向與安全績效之間具有中介作用。
4)鏈式中介作用。已有研究證明工作投入影響安全績效,其中消極負向情緒影響工作投入,在消極情緒與工作投入的研究中,司晴等[17]對193 名員工的展開問卷調查,結果表明焦慮能夠影響工作投入。而成就目標導向可以有效減緩焦慮,即當中學生掌握目標導向和表現-接近目標導向較好時,相應地會降低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焦慮程度[8]。結合以上假設,構建鏈式中介模型,即成就目標導向通過降低焦慮,進而提高工作投入,最終提高安全績效。據此,提出假設:H4 安全焦慮和工作投入在成就目標取向與安全績效之間具有鏈式中介作用。
綜上所述,理論模型如圖1。
圖1 理論假設模型Fig.1 Hypothetical model
以山西省某國有煤礦企業的礦工為對象進行了調查,采用匿名調查的方式發放問卷。共發放問卷400 份,回收370 份,剔除許多不答復或不誠實的答復后,359 份用于分析,有效回收率為89.75%。從調查對象的人口學特征來看,男性347 人(96.66%)、女性8 人(2.23%)、無應答者4 人(1.12%)。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35.6 歲,基于當前工作的平均服務年限為7.24 年。從教育背景看,高中及以下344 人(95.82%),大專(含職業院校)12 人(3.34%),3 人(0.84%)沒有回應。
1)成就目標導向量表。通過調整Elliot 和Mc-Gregor(2001)以及Seong Misong 和Park Youngseok(2005)開發的量表來測量成就目標導向,將該問卷劃分為掌握-接近目標導向與表現-接近目標導向2個維度,一共包括10 個題項,每個維度5 題項,采用Likert 5 級量表,選項由“1 為完全不符合”到“5 為完全符合”5 個選項構成。以上2 個維度的系數分別為0.870 和0.829。
2)焦慮量表。采用Bai[18]編制的數學焦慮問卷,通過調整問卷題項形成焦慮勞動并采取單一維度,依然采用Likert 5 級量表(1 為完全不符合,5 為完全符合)。EFA 顯示最終形成的問卷共5 個題項,驗證性因子結果顯示:比較擬合指數CFI 為0.936,相對擬合指數NFI 為0.932,均在可接受范圍,問卷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901。
3)工作投入量表。采用SCHAUFELI 等[15]編制的工作投入量表,經過改編由5 個題項組成,采用Likert5 級量表,選項由“1 為完全不符合”到“5 為完全符合”5 個選項構成,最終形成的問卷共5 個題項,驗證性因子結果顯示:CFI=0.970,NFI=0.966,增值適配指數IFI=0.970,均在可接受范圍,問卷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815。
4)安全績效量表。采用劉素霞[19]編制的量表,共有5 個題項,采用Likert5 點量表計分方式,(1 為完全不符合,5 為完全符合)。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72。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顯示,擬合優度指數GFI=0.982,CFI=0.988,均方根殘差RMSEA=0.076,NFI=0.983,因此模型擬合效果良好。
以上所有變量的量表的Cronbach’s α 值均為0.8 以上,表明選用的量表信度較好。針對量表的效度檢驗,采用SPSS 23.0 中的因子分析進行檢測,最終得出結果:KMO 度量值為0.932>0.800,說明該量表數據適合進行因子分析,Bartlett 球形檢驗P 值小于0.05,表明該問卷效度較好。所有題項只在單個維度上荷載高于0.5,均屬于有效題型。問卷均值M、標準差SD 以及Cronbach’s α 系數見表1。
表1 問卷均值、標準差和Cronbach’s α 系數Table 1 Questionnaire averages, standard deviations,and Cronbach’s α coefficient
各變量之間的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見表2,主要包括變量的均值M、標準差SD 以及相關系數r。
表2 描述性統計及相關系數分析結果(n=359)Table 2 Results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alysis(n=359)
其中,掌握-接近目標與焦慮(相關系數r=-0.614,概率P<0.01)、表現-接近目標與焦慮(r=-0.568,P<0.01)均呈負相關;焦慮與工作投入(r=-0.405,P<0.01)、與安全績效(r=0.467,P<0.01)均呈負相關;掌握-接近目標與工作投入(r=0.568,P<0.01)、安全績效(r=0.662,P<0.01)均呈現正相關;表現-接近目標與工作投入(r=0.489,P<0.01)、安全績效(r=0.668,P<0.01)均呈現正相關關系。這為后續研究假設的論證提供了初步的證據。
采用SPSS23.0 以及AMOS22.0 構建模型并檢驗,首先對成就目標導向、焦慮、工作投入以及安全績效關系模型進行檢驗,擬合度指標見表3。其中:χ2/df 為卡方自由度比;RMSEA 為漸進殘差均方和平方根;AGFI 為修正的擬合優度指數;NFI 為標準擬合指數;IFI 為增值適配指數;CFI 為比較適配指數。由此,成就目標導向、焦慮、工作投入與安全績效的關系模擬合良好。
表3 結構方程模型的適配度指標值Table 3 Fitness index values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其次利用AMOS22.0 選取Bootstrap 方法重復抽樣2 000 次,構建95%無偏校正置信區間,進行直接效應和中介效應檢驗。路徑檢驗主要著眼于成就目標導向對安全績效的直接作用,分別從掌握-接近目標與表現-接近目標2 個維度進行度量。路徑檢驗結果見表4,標準化的中介效應檢驗結果見表5。
表4 路徑檢驗結果Table 4 Route inspection results
表5 標準化的中介效應檢驗結果Table 5 Standardized mediation effect test results
1)直接效應。表3 表明成就目標導向、掌握-接近目標和表現-接近目標對安全績效的作用路徑系數分別為0.650、0.572 和0.420。成就目標導向和內部2 個維度路徑系數均為正值,表明成就目標導向和安全績效呈現正相關,并且掌握-接近目標與表現-接近目標均為積極適應性。其中成就目標導向對安全績效的直接效應值為0.650,95%的置信區間為[0.237,0.593],不包含0,說明直接效應顯著,所以H1A 與H1B 得到驗證。
2)中介效應。根據相關分析可得成就目標導向與焦慮呈現負相關關系,與工作投入、安全績效呈正相關關系;其中掌握-接近目標、表現-接近目標2個維度與成就目標導向保持一致。焦慮與工作投入、安全績效呈負相關關系;工作投入與安全績效之間呈正相關關系。即工作投入高的員工安全績效高,焦慮路徑系數為負,表明員工焦慮程度增加會抑制員工安全行為。表4 結果顯示,中介效應由3 條路徑產生:①成就目標導向-焦慮-安全績效的中介效應值為0.031,95%的置信區間為[0.033,0.228],不包含0,中介效應顯著,且相對效應值為24.05%,由此H2成立;②由成就目標導向-工作投入-安全績效的中介 效 應 值 為 0.097,95% 的 置 信 區 間 為[0.037,0.158],不包含0,中介效應顯著,相對效應值為6.56%,由此H3 成立;③由成就目標導向-焦慮-工作投入-安全績效的鏈式中介效應值為0.097,95%的置信區間為[0.037,0.158],不包含0,中介效應顯著,由此H4 成立。
研究從資源保存理論的視角出發,考察了成就目標導向對員工反饋尋求行為的促進作用。成就目標導向作為一種動機性誘因,通過激發工作投入這種積極的情感認知狀態,促進安全績效的提高。成就目標導向正向影響安全績效,焦慮和工作投入在成就目標導向和安全績效中間起鏈式中介作用,即高成就目標導向的礦工會減少焦慮,進而增加工作投入,最終提升礦工的安全績效。通過探究成就目標導向與安全績效的關系,拓展了成就目標導向的應用范圍,為安全領域引入新的動機,促進提升安全績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