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冰冰

2016年8月中旬,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神舟十一號飛船之前,馮春萍在火箭塔架上進行采訪并與火箭合影。? ? ? ? ? ? ? ? ? ? ? ? ? ? ? ?(受訪者供圖)
著名哲學家康德曾經說過,這個世界唯有兩種東西能讓我們的心靈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頂燦爛的星空,二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從萬戶飛天,到“神舟”巡天、“嫦娥”奔月、“問天”落火,中國航天人將古往今來對宇宙的向往,逐一變成現實。
中國航天科技國際交流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航天報社原社長馮春萍參與航天新聞報道與航天文化傳播事業已經30多年了,她在工作中真切體悟著偉大的載人航天精神。“能與中國航天這一崇高的事業結緣,并見證、參與了多項航天重大發射任務的首飛,與航天人共同經歷成功后的舉杯相慶、失利后的發奮崛起,這是何其有幸!我愿意以‘弘揚航天精神、傳播航天文化’為己任,在航天這片沃土上持續耕耘,講好航天故事、傳播航天精神,真正讓航天科普走進千家萬戶。”馮春萍說。
66年來,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走出了一條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伴隨著航天事業的發展,培育形成了“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和探月精神。在馮春萍看來,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是航天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具體體現和繼承發展,是偉大的民族精神與航天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航天事業之魂,也是中國航天企業文化之魂。
回首自己近30年的航天新聞從業生涯,航天發展歷程中生動鮮活的一幕幕浮現在馮春萍眼前:不管是在戈壁大漠里放飛“神舟”的激動,還是茫茫草原里迎接航天員返回的興奮,抑或是在椰樹海濱守護“胖五”王者歸來的那份緊張和不安……馮春萍始終懷揣一份航天人的理智與新聞人的熱情,忠實地記錄著航天發展的“高光時刻”和“歷史節點”。
當被問及對哪個航天工程最情有獨鐘時,馮春萍脫口而出:載人航天工程。這些年,雖然工作崗位有所變動,但對載人航天工程那份“特有的愛”卻從未改變,從“神一”到“神十三”,她參與了絕大多數載人航天工程任務的發射或返回報道,忠實記錄著“神舟”不斷超越自我的歷史瞬間。在她的筆下和鏡頭中,見證了很多航天設計師的成長。由此,馮春萍也在工作中收獲了一批“航天朋友”的獨特情誼。
記得1999年11月發射神舟一號飛船的時候,馮春萍和大多數國人一樣,對載人航天工程幾乎一無所知,很多專業名詞、術語更是第一次聽說。時任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火箭總設計師劉竹生等專家給了馮春萍極大的幫助,他們親自給她上“科普課”,細致地講解里面的門門道道,把她引入了載人航天的大門。11月20日凌晨,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一飛沖天。隨后,發射成功的喜訊也經她的報道廣泛傳播。1999年11月20日從此成為她脫口而出的日子。此后,馮春萍便與“神舟”結下了不解之緣。
2003年秋,中國航天迎來舉世矚目的一刻:首位航天員楊利偉即將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遨游太空。
馮春萍繼參加過神舟三號飛船返回報道任務之后,再次來到內蒙古四子王旗飛船著陸場。因為是首次載人上太空,所以這次任務非同尋常。雖然航天人始終秉承著“確保成功”的信念,但是“載人航天,人命關天”。每一個研制者都感到了沉甸甸的責任,同時莫名緊張。她在現場目睹了航天人的嚴謹和務實,也感受到航天員把生命交給航天人的那份厚重的信任。
當楊利偉從飛船返回艙走出時,作為記者的馮春萍與他近在咫尺。面對面看到楊利偉從天外平安歸來,她和現場的所有人一樣,興奮到了極點,情不自禁地為中國航天事業所取得的驚人成績歡呼與喝彩。那一刻,馮春萍深深地感受到了這份事業帶給她的獨特的滋養。
從神舟一號開始,她的采訪足跡遍及載人航天工程的各大系統,先后見證了研制過程中的許多次大型地面試驗,如:返回艙著陸沖擊試驗、返回艙空投試驗、海上漂浮試驗、熱真空試驗、振動試驗、火箭發動機長程試車等,還到過遠望號測量船隊、火箭總裝與飛船總裝現場、飛船降落傘制作車間、發動機裝配車間等。這種“沉浸式采訪”,讓她深刻領會了載人航天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深刻內涵。
2016年11月3日,我國現役最大推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迎來首飛。這枚火箭,對中國航天發展意義重大。當時我國正在研制的火星探測器、空間站核心艙、嫦娥五號探測器,都將靠它飛向太空,它承載著中國航天更高更強的希望。當天傍晚,已到點火時間,火箭卻沒有像往常一樣按時起飛。一時間,現場空氣凝重起來。馮春萍在現場,與在場所有研制人員、參觀人員一樣,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她知道,作為我國運載能力最大、研制規模最大、技術跨度最大的一枚火箭,“長五”的研制難度遠遠超過現役火箭,其中的新技術應用幾乎達到100%,這本身就已經是一個創舉。難度大,風險自然就高,但沒有想到,經過研制人員10年艱苦攻關終于迎來的這歷史性的一刻,此時卻遇到了挫折。她在心里想象著火箭兩總凝重的表情以及他們緊張忙碌解決問題的身影,想象著他們承受的千鈞壓力。最終,在經歷發射前跌宕起伏的近3小時排除故障之后,火箭呼嘯著飛向太空,現場一片歡騰。
正是這次被稱為中國航天史上最驚心動魄的“長五”首次發射,讓她再一次充分感受到航天工程的風險與成功的來之不易,對航天事業的偉大與航天研制人員的艱辛又多了一份理解。
一次次堪稱完美的成功發射,是每一名航天人用心血與汗水甚至生命成就的。在航天人心中,祖國的分量最重。
就像很多航天人都喜歡的一句話: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生生不息的載人航天精神永遠是中國航天事業持續前行的不竭動力。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號飛船飛行乘組歷時半年之久的太空“出差”,平安順利返回地球家園。馮春萍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出征儀式的隊伍里送航天員出征,在神舟十三號乘組返回這一天,她守在電視機前觀看了完整的回收過程直播。
東風著陸場也是她曾經去過的地方;航天員從太空歸來的每一個步驟,都是她所熟悉的。如今的各項技術更加先進,返回艙精準完美落地,就是最好的體現。巨大成功背后,航天精神的光芒始終在閃爍、在傳承。
神舟十三號的壯舉,再一次掀起了全民關注航天的熱潮,也必將再一次激發起全民族探索和創新的熱情,鼓舞全國人民奮進“十四五”、建功新時代。
今年,喜迎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中國空間站即將迎來6次發射任務。馮春萍說,對航天人而言,必將“無限風光在險峰”;對于航天事業而言,更多的耕耘者將再出發,一幕幕傳奇將在他們手中續寫,更多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值得全社會去憧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