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重慶市沙坪壩區,有一個很“特殊”的磁建村社區——這里集中居住著161名聾啞群眾。7年來,重慶市公安局沙坪壩區分局磁器口派出所社區民警何巧,踐行共產黨人初心使命,躬身為民,架起一座連接聾啞群眾和社會溝通不“堵車”、矛盾不“加塞”的橋,溫暖了聾啞群眾,溫暖了社區群眾。2021年,何巧榮膺“全國道德模范”榮譽稱號。
出生于1984年的何巧,外表纖弱,性格恬靜,但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輸的韌勁。她的家鄉在四川綿陽,祖父、父親都是接受黨教育多年的共產黨員,祖父是村支書,父親是社區干部。“我記憶里,爸爸常常不在家,即便在家也總在客廳接待群眾、解決問題,有他出馬,啥事都能‘擺平。”從長輩身上,何巧朦朧地感知到,“奉獻”就是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心有信仰,行有力量。
2012年,何巧投身警營,成為父輩初心的“傳承者”。
何巧被分配到分局特警支隊,她和男民警們一樣在訓練場上摸爬滾打,在巡邏路上日曬雨淋,在急難險重任務面前沖鋒陷陣,不言苦、不喊累,是支隊出了名的“女漢子”。2014年,何巧被調入磁器口派出所。磁建村社區有161名聾啞人,因生活圈子狹窄,加上自卑封閉,與社區其他居民存有隔閡,矛盾糾紛曾一度頻發。因為工作難度大,磁建村社區如同燙手山芋,哪個社區的民警接手都頭疼。
“再復雜的結也得有人去解,讓我去試試吧。”何巧向領導請戰,請求去磁建村任社區民警。從此,何巧開啟了與聾啞群眾的不解緣分。
不過,緣分的開始并不順利。當何巧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紙筆,來到聾啞群眾集中居住的樓棟入戶時,讓她始料未及的是,好多聾啞群眾因文化水平有限,根本無法用文字順暢交流。看著聾啞群眾用手語焦急比劃,何巧不知所云,尷尬得滿臉通紅。
“當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我難道還要帶上翻譯出警嗎?”何巧下決心學習手語。她不僅自費報名參加重慶師范大學手語培訓班,找來手語教材和視頻自學,還主動找社區聾啞群眾拜師學藝。
就這樣,從問候到稱呼,再到話家常、聊心事、調查情況,何巧僅用了3個月時間就掌握了手語。有了溝通的媒介,聾啞群眾有什么想法和需求都愿意找她“訴說”,也逐漸認同了這位和藹可親、笑眼盈盈的女警察。
有了手語的幫助,何巧解決聾啞群眾的問題也得心應手起來了——79歲的聾啞老人付某患有老年癡呆,傍晚外出時走失,何巧連夜幫助尋找,凌晨3點把老人送回家中;聾啞老人王文玉、夏孝梅夫婦因病生活不能自理,何巧主動幫忙聯系福利院妥善照顧;轄區兒童李祖源的父母都是聾啞群眾,何巧當起了他的家庭老師……
跨越了溝通障礙,細心的何巧發現,社區聾啞群眾缺少一個相對固定的交流活動場所。在派出所的支持下,2019年初,原來不到10平方米的警務室擴建到近50平方米,并掛牌成立“巧姐無聲警務室”。警務室專門為聾啞群眾設置了調解室、談心角、學習室等功能區域。便民臺上,聾啞群眾專用的助聽器、手寫板、急救藥品等一應俱全。
疫情期間,何巧手繪防疫知識圖解,挨家挨戶上門手語宣傳疫情防控要求。何巧小小的身軀仿佛蘊含著無窮的力量。近3年來,她參與調解130余起涉及聾啞群眾的矛盾糾紛,成功率高達100%;為轄區聾啞群眾排憂解難240余件,轄區群眾的安全感、滿意度始終保持在96%以上。
隨著對聾啞群眾了解的不斷深入,何巧發現他們中的很多人內心敏感,容易產生自卑、迷惘等負面情緒,加上與外界溝通的渠道不暢,法律意識不強,遇到問題往往不知如何正確處理。
2019年底,服務聾啞群眾的棋牌室開張了。這本是一件好事,但新的問題又來了:聾啞群眾本身存在聽覺障礙,嗓門大,加之年齡大了,對時間不敏感,夜深了還在打牌娛樂,導致棋牌室噪音擾民的投訴激增。得知此事后,何巧一邊安撫雙方的情緒,一邊通過張貼海報、上門家訪等方式,對聾啞群眾進行法制宣傳。在何巧的耐心引導下,聾啞群眾規范了活動時間,加強了音量管控措施,生活噪音大大減少。隨后,何巧四處協調,又找到了一處更寬敞、隔音效果更好的活動場所,從此棋牌室再也沒有引發噪音擾民的投訴。
2020年8月,聾啞老人傅某被酒醉的鄰居無故打傷后,覺得自己是殘疾人,惹不起對方,打算自認倒霉。何巧了解到這一情況后,鼓勵傅某要勇敢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她立即展開調查,核實情況,讓傷人者向傅某賠禮道歉,給予經濟賠償,取得了傅某的諒解。傅某流著淚“說”:“聾啞群眾也有自己的尊嚴和權利,何警官讓我挺起了腰桿,堂堂正正活著。”
為了給更多的聾啞群眾普法,2020年10月29日,何巧首次把普法課堂搬進了社區活動室,向“學生”講授《民法典》《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法規,還列舉發生在身邊的事例幫助大家理解,效果極佳,活動室時時響起歡快的笑聲和陣陣掌聲。
社區里有個14歲的聾啞少年小李,他曾一度對未來很迷茫,認為自己是殘疾人,自暴自棄決意輟學。何巧了解情況后,一方面聯系專業心理咨詢師對李某進行心理疏導,另一方面在生活上予以細心關照,小李終于去學校繼續上學了。何巧還針對社區聾啞青少年開設了“巧姐無聲微課堂”,邀請少年們看勵志影片、開展文體活動,幫助他們樹立樂觀陽光的人生價值觀。
在何巧的倡導下,社區8名中青年聾啞群眾成立了一支“無聲義務巡邏隊”。如今,只要走進這個社區,就會看到這些聾啞群眾戴著鮮紅袖標,信心十足地巡邏在轄區樓宇、街巷間,成為街區一道特別的風景。
現在,何巧關注聾啞群眾的目光放得更遠了。她常常與各行業的專家教授們交流探討,為更多社區、重慶市乃至全國的聾啞群眾尋找更高效便捷的交流方案。何巧計劃與相關行業的專家教授共同制作一份《手語交流手冊》。她計劃先在公安系統內部推廣,時機成熟后普及到各部門和窗口單位,方便工作人員更便捷有效地為聽力障礙群眾提供咨詢辦事服務。何巧還與西南政法大學合作,將磁建村社區設立為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讓未來的法律工作者在這里學習手語。
一言一行見初心,一舉一動擔使命,在聾啞群眾看來,民警何巧把為民服務的腳印留在了平凡的崗位上,把共產黨員的口碑印在了老百姓的心里。
(摘自“平安重慶”微信公眾號)(責任編輯 張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