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周
雖然社會大環境讓現在的孩子過早地衣食無憂、少了一些樹立大理想的動力,但家庭仍舊是孩子建立目標和理想的最佳土壤。
有一個初三學生,以前成績很不錯,中考前喜歡上打游戲,因此經常請假在家。他媽媽旁敲側擊地問他:“你以后想干什么?”孩子說:“做電競主播。”
我一聽,機會來啦!于是和他在一次課程前聊起電競這個行業,我問他偶像是誰?他說了一個名字,我讓他描述這個人的特征,他很有興致地說了。聊了三四次之后,孩子主動表示不想聊了。他說:“我覺得做電競主播沒什么好的,我要做游戲開發的工程師。”
我并沒有表現出興奮,而是平靜地問:“怎么想到做這個工作?”他說:“因為做主播既辛苦又只是吃青春飯,做游戲開發則能做得持久,而且有技術含量。然后他自言自語:“以后我要學好英語,我要做英文的游戲開發工程師。”后來這個孩子考上了理想的高中。
有些父母聽到孩子說“我要做科學家”時,就會指著孩子的作業說:“就你這水平,還科學家呢!”于是,孩子覺得自己不配擁有高尚的理想,以后就再也不敢有理想了。家長應該了解到一個道理:當孩子有了某個目標以后,我們不要輕易去否定,而應對他的這個目標做一些梳理和引導,那么孩子就有機會確立一個健康的、符合自己優勢特長的目標。
如果一件事情過去從沒有做過,你很難一夜之間就對它建立熟悉感和掌控感。建立目標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從小到大都沒有過目標,他對目標的概念以及實施的過程都會很模糊、很陌生。
曾有一個男孩,他的家長一直說他沒有目標。后來我問孩子:“你今天回家打算做什么?”他說:“我打算先下樓運動半小時,再回家吃飯,飯后開始做作業。”我故意說:“看來你是個很有計劃和目標的人啊!”他愣了一下問我:“老師,我這也算目標嗎?我爸媽從來不這么認為。”
是的,爸媽認為的目標和日常的計劃無關,只與人生的理想以及考試成績有關。
可是未來的人生太遙遠,而考試成績又讓人充滿壓力,所以我們需要從“小”事做起,先建立“小而美”的目標。
我們要知道一個心理原理:讓我們重復做一件事的動力是什么?是兩個因素:熟悉感和成就感。
熟悉感帶來安全感,成就感帶來自信。如果一個孩子曾經有過一個小目標,并且輕而易舉實現了,他就會有成就感,會給自己評價:“我是一個能實現目標的人。”那么未來他就敢重復去做,于是,他的自信和目標都會如同滾雪球似的越來越足、越來越大。
所以,父母在希望孩子有目標、有理想之前,先要轉換眼光,用多維度的視角去看待目標,包括自己的目標。
比如,你會去處理一份工作,或者你要給家人準備一頓飯,或者你會去見一個朋友……你都可以問自己:我要如何完成這份工作?我要給家人準備一頓怎樣的晚餐?我和朋友見面談些什么?在哪里談?這些都可以是你的目標,有了目標,你的潛意識就開始對目標精準定位,因此你既節約了選擇的時間,也提高了做一切事情的效率。
如此周而復始,你就是一個充滿目標感又高效的人,你可以開始建立更大的理想和目標,并把這個大目標和每日的小目標貫穿起來,一步一個階梯去實現。
那么你的孩子理當如是,也將變得有條不紊、從容不迫。
(摘自《齊魯晚報》)(責任編輯 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