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靈芾 顧杰 張麗芳

近年來,隨著微信的普及,微信群、朋友圈已經成為現代公眾日常聯絡和參與社交的重要方式。不少人認為,只要微信號的使用者和管理者是自己,那便是“我的微信我做主”,聊天、“發圈”都可以“隨心所欲”,但“隨心所欲”的后果,卻往往不那么“美妙”。
2021年2月,水果店老板錢某從水果批發市場趙某處購買了5箱水果,錢某打開水果箱后發現,水果存在腐爛等質量問題,遂找到趙某理論,過程中雙方發生了口角甚至互相推搡,派出所民警出面協調,雙方達成和解。
本以為事情已結束,未料到當天晚些時候,錢某的女兒虞某一氣之下,將趙某的抖音肖像圖片分別發到了有500人和267人的水果批發微信群中,并發送諸多類似“爛人”“爛貨”等具有侮辱性的話語,詆毀趙某所售產品。錢某作為母親非但沒有制止女兒的做法,反而在微信群里進行附和、謾罵。這些言語在近800人的客戶群體中的傳播,不僅損害了趙某的名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趙某的水果批發生意,故趙某訴至法院,要求虞某和錢某二人在兩個微信群中公開道歉,并賠償原告精神損失費1元。
名譽權是民事主體所享有的一種重要人格權,其關系到一個民事主體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所處的地位以及應受到的信賴和尊重的程度,是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乃至其他社會活動的基本條件。對于自然人而言,名譽權更是關乎其人格尊嚴。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條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本案中,二被告在人數眾多的微信群中,以惡毒言語對原告進行謾罵、侮辱,事實依據充分,侵犯了原告的名譽權,也造成了原告一定的精神損害,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最后,法院判決支持了原告的訴訟請求。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說網絡世界中大家彼此都是“陌生人”,那么微信群、朋友圈可稱得上是“熟人”社會,關聯的人大多是與當事人存在特定關系的個體,如本案中涉及的兩個固定的客戶微信群,還有同一小區的住戶群、家長群等,相關信息一旦通過朋友圈、微信群傳播,將直接影響被侵權人的日常生活甚至商業行為,也可能引發惡性商業競爭,對被侵權人造成的影響更大、更惡劣。
2021年7月,原系戀人關系的田某與繆某發生情感糾紛,氣憤的繆某將田某的肖像圖片和不雅音頻剪輯在一起制作成視頻,并配以“毀了所有一起下地獄吧”“暴風雨來臨了”等文字,發布在其朋友圈公開展示。田某認為,被告的行為足以降低自己的社會評價,給自己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遂起訴至法院,要求被告向原告道歉并消除影響,同時賠償原告精神損失費10萬元。
在另一起同樣是由情感破裂引發的名譽權糾紛案件中,王某則是將張某的肖像圖片配以文字,制作成貶低性質的表情包發布在微信群中,同時發送了大量帶有指向性的辱罵語音和文字,相關的微信聊天記錄多達22頁。“對不起,我錯了,當時實在是太憤怒了,才會說出那些話。”盡管王某事后表示了歉意,但張某認為,微信群成員及雙方的共同好友不僅在線上“圍觀”了這些內容,更在線下不時提及、討論,使自己無法正常生活,給自己造成了極大的精神傷害。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伴隨著新型媒介的快速發展,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都能經由微信傳播,成為侵權載體。對涉及微信的名譽權糾紛,證據的固定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這里的證據,往往都是指電子證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一十六條規定:“電子數據是指通過電子郵件、電子數據交換、網上聊天記錄、博客、微博客、手機短信、電子簽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信息。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錄音資料和影像資料,適用電子數據的規定。”微信聊天記錄、朋友圈發布內容均屬于電子證據,需符合一定的法定形式,不能加以修改、編輯,盡量保持原狀并向法院提交原始載體。如果自己無法獲取,可以通過公證方式保留電子證據,或者申請權威部門調取后臺數據方式獲取電子證據,如此方能被法院認定。上述兩個案件中的原告均提交了完整的電子證據,這對于法官認定事實提供了客觀基礎,其訴訟請求最終均得到了法院的支持。
高某與凌某原系戀人關系,后因三觀不合分手。分手后,高某先后多次在兩人均為群成員的幾個微信群內,發送污穢言語和利用凌某肖像制作的侮辱性圖片、視頻攻擊凌某,相關信息迅速在兩人共同的微信好友間傳播開來。
高某的行為進一步引發了他人對凌某品行的懷疑和猜測,朋友間議論紛紛,多名微信群成員和微信好友對凌某進行線上和線下的騷擾,導致其無法正常生活、工作。人際關系破裂的凌某不堪其擾,始終情緒低落,后去醫院就醫時被診斷為重度抑郁癥。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條規定,侵害自然人人身權益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精神損害賠償。涉微信群聊、朋友圈的侵權行為影響的人群,多與被侵權人關系密切且特定,更容易由線上轉移至線下,在現實社會中擴散,致使被侵權人的社會評價降低,并衍生騷擾等行為,對被侵權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和恐慌,產生的精神損害后果更為嚴重。故原告在起訴時,往往會要求對方支付精神損失費。
但值得注意的是,精神損害與財產損害不同,無法根據實際可計量的比例計算。因此,在計算精神損害賠償金數額時,根據相關的司法解釋的規定,對于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認定,應當考慮以下因素:(一)侵權人的過錯程度,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二)侵權行為的目的、方式、場合等具體情節;(三)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后果;(四)侵權人的獲利情況;(五)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六)受理訴訟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在上述案件審理中,法院對每個案件均依照上述規定作了綜合考量,有7起案件最終判決支持了原告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訴訟請求。
(摘自《人民法院報》)(責任編輯 張宇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