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兵

我成長于一個極為普通的農耕家庭,自然無法與書香門第的氣質相提并論,可也有其不容輕忽的價值,如今念想起來更是感恩于這個家庭的家風對我的教育和影響。
父母都是白手起家的農家子弟,在上世紀70年代結婚初期遭遇了巨大的困境,但他們攜手度過了婚姻生活中的第一道難關。到了1984年,父母靠著多年的勤儉節約和辛勤打拼積攢的一些錢,建起了院子里第一棟全是紅磚結構的房子。父親雖然擔任過村里的一些職務,但這方面的收入低微,他也從不以此自傲。家里主要的收入是靠農耕和種植蔬菜瓜果售賣。記得兒時,晚上寫完作業,我們就要幫助父母捆扎豆角之類的蔬菜,第二天一大早,父親騎車帶去鎮上甚至縣城出售。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讀高中開始,母親就一直在村里小學的后勤服務,為全校師生做飯,無論是夏日暑熱難耐,還是冬日寒風凜冽,她盡心盡力地持續工作了20年,贏得了師生一致的稱贊。我們三兄妹讀書花費不少,但父母很有計劃,省吃儉用,所以也基本上可以應付得過來。
后來到了2003年,因為家里只有一層樓的房子而且不夠用(我讀高中時哥哥結婚了,我每次寒暑假回家都是借宿在鄰居家里),所以又一鼓作氣借錢修建了一棟兩層樓的房子。從那一年起我離開衡陽到上海讀研究生,讀書那6年自然在經濟上對家里也沒什么貢獻,全是靠父母精打細算將這些債務還清。
我們三兄妹讀書都不錯,原本應該都可以從鄉村走出來,可是勤奮用功的大哥上世紀90年代初考中專失利,又生了一場病,讀高中沒多久就中途輟學了。天資聰穎的妹妹為了減輕父母的經濟負擔選擇了去讀中專,學歷自然也影響了她在更高的平臺上發展。我和妹妹參加工作、成家之后相對比較獨立,父母這么多年大多數時間都在照顧哥嫂的兩個孩子,自然在經濟上也是補貼他們較多。父親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哪個孩子困難一點,做父母的就應該向他傾斜”。他們以自身的言行與選擇印證了這種價值觀,我和妹妹也深深認可這種觀念,并無任何不平之感。我后來一想,這其實是最符合道德的原則,也跟美國政治哲學家羅爾斯講的公共政策中的差異原則(照顧弱勢者)有異曲同工之妙。這種觀念對我的影響甚為深遠,對于社會中的相對弱勢者或者邊緣者有感同身受的共情能力,愿意去更多地聆聽他們的聲音,了解他們的處境。
母親對我影響最大的是她對金錢的態度。我家自然是不算富裕的家庭,但母親一直傳遞給我的觀念是:金錢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選項,情義比金錢更重要,人也不是錢掙得越多越幸福,只要夠開支就行了。母親尤其不喜歡那些像守財奴一樣活著的人,她和父親對待親友很慷慨,從來不是算計和交易型的活法。所以母親很不喜歡哭窮,她覺得人活著就應該有志氣,哭窮不會讓人活得更好。我工作這么些年,父母也幾乎從未開口跟我說過類似“入不敷出了,你寄錢回來”的這種話。我們三兄妹從小到大的成長,母親很少在我們面前訴苦,講述她的艱辛與壓力,更極少談及養育我們的不易。我很晚才知道母親早年時所經受過的巨大苦難。
母親自然沒有讀過孔子對弟子說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這樣高深的話,但她以其言傳身教,讓我在很小的時候就朦朦朧朧懂得了這個道理,后來讀到這句話時,一下子就能結合自身的生命經驗來“頓悟”。母親的這種金錢觀耳濡目染之間悄然塑造了我的性情,對于物質和金錢沒有一種拜金主義的狂熱和焦慮,也沒有一種過度節省的小氣和吝嗇。這其實也是母親對我豐厚的饋贈,有了這樣一種金錢觀,我就不會總活在一種作繭自縛的不安心靈之中,日常生命自然會朝一種超越世俗的方向努力。
父母對鄰居和親人都很慷慨仗義,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總是盡量幫助別人。我記得高二那一年的大年夜,窗外風雪交加,家里其樂融融,在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中,我們正準備享用母親精心準備的年夜飯。隔壁鄰居家的男孩哭哭啼啼地敲開了我家的門,告訴父親:“我父母吵架、打架之后,父親離家出走了,母親在家也尋死覓活的?!笨此莻€樣子已經快到崩潰的邊緣。父親二話不說就穿上大衣和雨鞋,帶著雨傘同這個十幾歲的男孩先去他家安撫了他母親,又到鄉鎮甚至縣城去找人。那時候沒有手機和電話,父親就憑著對這個鄰居的習性和平常行事方式的了解,終于在縣城火車站找到了。等一身雪花、滿臉疲憊的父親終于回到家的時候,已經快到新年鐘聲就要敲響的時刻。這件事情對我影響很深,父親這種急人之所急、解人之所困的俠義之行,無疑對我產生了示范的作用,那一刻,我明白了作為一個男人在關鍵時刻應該有的擔當和責任。
我工作后每次回家之前,母親都會囑咐我帶一些糖果回去,到家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由母親將這些糖果分贈給院里的兒童,這時候的母親往往是樂呵呵的,掩飾不住的喜悅,母親考慮很周到,每家每戶都要照顧到。她也從不在鄉鄰面前吹噓在外工作的兒女,性格外向開朗而做人低調和氣。后來我明白了,這就是她價值排序中最重要的“懂禮”,也就是從細節里的為人處世告訴我應該怎樣做人。
韋伯曾說:“人是懸在由他自己所編織的意義之網中的動物。”其實意義之網有時候并不全然是個體能夠選擇或者編織的,一個人出身的原生家庭對其行為舉止和思想意識都有著或多或少的影響。我想家風就是一個家庭里由一些具有典范意義的事情和言語舉止所構成的意義之網,它讓我們懂得了人之所以為人應該具有的價值觀念、處事方式和生命尊嚴,它更讓我們明白生命意義的根源與歸屬,它才是人生真正的第一課。
(摘自《文匯報》,本刊有刪節)(責任編輯 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