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小玉 劉薛蒂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們生活在一個女性地位“盛況空前”的時代,女性在各領域嶄露頭角。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女性發展也面臨同過去不一樣的挑戰。社會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男女有別的刻板印象和評價機制,依然影響著廣大婦女的生活,對女性的限制、物化和規訓仍然普遍存在。這些話題始終都沒有停止討論—— 女性的家庭與事業該如何平衡?誰應為家務勞動買單?生育養育行為究竟是私人勞動還是社會勞動的屬性?針對這類問題,現代婦女研究者和實踐者均在積極探索,用多元方式呈現女性經驗,努力追求兩性在家庭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和諧共處與平等發展,呼吁國家出臺相應的社會政策,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這些思索與追求在當下仍具積極意義。
一直以來,女性形象是女性通過男權話語看到的男性欲望的“鏡像”。如今,我們是否可以從女性主體意識入手,重新整理、挖掘、重構、闡釋女性形象?從而通過這樣的女性形象展開與言說女性經驗,并在經驗認識中觀察與體悟女性生活與精神的困境及破解之道。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以“女性天才:生命、思想與言詞”命題,策劃系列傳記叢書,邀約國內女性學者創作書寫杰出知識女性的思想與生活,試圖以“女性經驗”為紐帶,打通閱讀者與寫作者之間的壁壘,實現女性在閱讀與寫作中的雙重主體地位,將女性的身體、思想、經驗刻入語言和文本。同時,通過對這些西方杰出女性的觀照,認識與探索中西婦女面臨的共性難題,為我們解決當下現實問題提供新的思路。
女性學者們對于傳記主人公理論的熟知精通與對她們生存境況天然的敏銳、好奇、偏愛、共鳴成就了這套書。叢書共8本,包括《弗吉尼亞·伍爾夫:永恒的英倫百合》(楊莉馨、焦紅樂著)、《蘇珊·桑塔格:大西洋兩側最智慧的人》(柯英著)、《艾麗絲·沃克:婦女主義者的傳奇》(王曉英著)、《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加拿大文學女王》(袁霞著)、《西蒙娜·薇依:為萬般沉默放行》(林早著)、《西蒙娜·德·波伏瓦:書寫與存在》(沈珂著)、《瑪格麗特·杜拉斯:寫作的暗房》(黃葒著)、《漢娜·阿倫特:愛、思考和行動》(王寅麗著)。
這一系列評傳的書寫不僅僅是羅列既往事實,滿足于眾所周知的編年史,而且是以傳記主人公的成長、創作道路、作品與思想評價為切入視角,展現這些影響了人類歷史與思想進程的偉大女性的生命、思想與言詞,呈現她們的生存、成長、啟蒙之路。這樣的精神傳記書寫形式,是希望讀者在閱讀中與她們相會,捕捉她們的氣息,觀照她們的精神生活與成長歷程,并從中汲取力量,以更好地面對現實生活。
早在20世紀初,蕭紅就寫道:“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邊的累贅又是笨重的。”即便這種局面如今大有改觀,但女性在生存、成長和發展過程中,仍需要面對由于性別而導致的諸多束縛與艱難,去忍耐、批判、思考、追求、抗爭和犧牲。
在“女性天才”系列里我們可以看到:伍爾夫對丈夫說:“我不再做飯,不再洗碗,不要生小孩,從今以后你也不要再碰我了。因為我要寫小說了。”阿特伍德家庭事業雙豐收,卻被一些媒體妖魔化——他們認為女作家是非常自私自利的人,把本該用來照顧家人的時間用來寫作。波伏瓦認為女人被迫扮演并非自身的角色,為了女性氣質,女性必須放棄“主體性”,不能擁有對自己生活的理想愿景,不能隨心所欲地去追求自己想要成就的事業,“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時代變遷,跨越國籍,她們面臨的諸多難題,我們如今同樣面對。
在“女性天才”系列里我們還能看到:桑塔格作為一個知識界偶像的輝煌人生,她與病魔的頑強抗爭,堅持工作至人生盡頭;杜拉斯積極介入法國政治社會生活,游過行、賣過報、發過革命傳單,她既是作家,也是戲劇家、導演和專欄記者;沃克從一個鄉下窮人家的孩子、一個黑人奴隸的后代,成長為一個著名的作家,以一己之力將被埋沒的黑人女作家推上經典作家之列;而出身殷實的薇依則自愿為弱者、窮人服務,毅然決然進入工廠勞動……她們的獨立、深邃、堅韌,她們非凡的勇氣和膽識,她們創作的作品、獲得的成就與產生的影響,讓我們看到了女性的力量與智慧,給予了我們奮斗的力量。她們的人生故事意義在此,傳奇亦在此。
回顧過去,著眼當下,改造思想深處的問題比改造物質環境的問題更為艱巨,中國婦女解放的前提在于中國女性群體意識的覺醒。這種覺醒除了需要“啟蒙”,更需要這樣的力量感,需要我們一起為女性問題創造一個友善的輿論環境,需要讓理性的思辨、審慎的言論促成基本的共識,需要在我們社會生活中真切的奮斗與實踐……
婦女事業發展的程度是國家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尺。奮斗是新時代最美麗的詞語,也是新女性最美麗的姿態。相信這套“女性天才:生命、思想與言詞”系列叢書能夠給讀者新的精神啟發,感受女性傳記主人公的自強不息、智慧豁達、堅韌剛毅。在奔流向前的大潮中,新時代女性應呈現出怎樣的精神風貌?從追溯歷史到關注當下各行各業的優秀女性,她們都給出了精彩的答案。
(摘自《中國婦女報》)(責任編輯 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