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梅 王霞
摘 要 鄉村振興是一項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順利實現的偉大工程。民營經濟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新時代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應當積極承擔助推鄉村振興這一社會責任。以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為研究對象,調查民營經濟助推鄉村振興的成效與存在問題,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積極開展民營經濟統戰工作,激發內驅力;找準切入點,做好政策設計與制定;加快涉農金融制度改革,為鄉村振興保駕護航;搭建人才交流平臺,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基礎;整合各個參與主體優勢,激發民營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等對策。
關鍵詞 民營經濟;鄉村振興;驅動;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8.043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發展壯大民營經濟。民營企業在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中發揮著關鍵的生力軍作用,鄉村振興同樣不能缺少民營企業的持續支持。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2022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具體安排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1]。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最大的潛力和后勁都在農村[2]。本文擬通過梳理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以下簡稱新區)民營經濟助推鄉村振興的現狀與經驗,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路徑建議,對促進新區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驅動因素
民營經濟能參與并助推新區鄉村振興,受到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共同影響[3]。
1.1 內在因素
探討民營企業對鄉村振興的助推動力,首先要探究民營企業的原動力。民營企業助力鄉村振興是民營企業發展的重大課題,也是推動鄉村振興的時代要求[4]。民營經濟的比較優勢是能在鄉村振興中有所作為的重要原因,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有利于企業更好地實現可持續發展。民營企業家在鄉村的“熟人社會”中成長,所形成的情感認同也是驅動參與鄉村振興的內在動力。
1.2 外在因素
1)民營經濟參與鄉村振興是對新區居民追求美好生活這一強烈訴求的回應。要實現新區鄉村振興首先需要解決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問題。新區東西部發展不平衡的現實要求必須加快農村地區發展,加強城鄉融合發展及東西部鎮、街協同發展,民營經濟參與鄉村振興正是積極響應了多方力量參與鄉村振興的重大戰略要求。
2)新區農村地區資源要素可以為民營經濟參與鄉村振興提供保障。新區農村占新區總面積的一半,農村地區土地制度改革、產權制度改革落地后,土地等基本要素充足。特別是經過近幾年的財政投入,生態環境基礎、治理基礎等已經建立或健全,一些民營企業參與鄉村振興工作的成功案例也成為吸引其他民營企業的樣板工程。
2 取得的成效
青島市西海岸新區是響應國家海洋經濟發展戰略確定建設的新區,于2014年6月獲批設立,東部是城市,西部是農村,其中農村地區占總面積的51%,東西部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2018年,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升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帶動農民致富、村集體增收,把西海岸新區農村建設成人際和諧、風尚文明的美麗鄉村,中共青島西海岸新區工委(黃島區委)對相關工作進行了具體部署。在新區經濟發展中民營經濟占據較大比重,并在助推新區鄉村振興工作開展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2.1 以資源為依托,吸引民營企業發展現代農業,推動產業興旺
實現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源頭、是基礎。為充分激發民營企業社會責任感,引導企業到村莊開展實地調研考察,全面了解村莊情況,重點在構建現代農業開發體系、農業科技創新與服務、增強旅游民俗發展活力、建設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等方面設計幫扶規劃。經過近年來的發展,以青島康大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為代表,建成業態豐富、效益明顯的三產融合發展的示范園區370個,形成建設、糧食、蔬菜、果品等8條億元全產業鏈,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超過70%。青島藏馬山鄉村(國際)生態旅游度假區發展影視文化、休閑度假等產業,直接帶動藏馬鎮周邊15個村集體的傳統農業區轉變成影視文旅綜合產業區,傳統農民轉變成現代產業工人,傳統村莊轉變成現代化農村社區,實現了產業振興[2]。
2.2 以政府為主導,引導民營企業加強農村人才培訓,推動人才振興
實現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調研發現,目前農村人口流失嚴重,經濟薄弱鎮、街平均人口流出率達22%,很多村留守的都是婦女、兒童和老人,極易造成農村生機和活力的喪失。通過構建多元發展聯合體,為民營企業、鎮區街道和農民搭建組團發展平臺,充分利用各方優勢為當地農民培養各領域人才,助力當地農民高質量就業。西部12個涉農鎮(街道)中10個鎮財政收入突破億元,90%以上村莊村集體收入超過10萬元。新區土地流轉率超過55%,13萬農民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創業,享受土地流轉租金、工資收入、收益分紅,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到2.28萬元[5]。
2.3 以農民為主體,鼓勵民營企業參與鄉村文明建設,實現文化振興
實現鄉村振興,文化振興是引領。近年來,政府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撐,提供組織、管理、保障等服務,精準扶持相關民營企業參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工作。
山東省互聯網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青島分公司與寶山鎮合作,依托寶山鎮地理位置、生態資源等相關屬性,立足優勢,挖掘項目,因地制宜開展工作。以二十四節氣為抓手,圍繞寶山鎮美麗鄉村、惠民工廠、雙建雙揭、德育銀行、藍莓產業、明月蘋果等特色資源,積極推進鄉村發展,助推鄉村振興。民營企業具有市場敏銳性強的天然優勢,以市場為主導,靈活落實及主動溝通聯系相關企業或其他社會團體,將企業規劃與當地特色優勢產業融合發展,最終實現互利共贏。
2.4 以市場為導向,引導民營企業著眼綠色發展,助力生態宜居和生活富裕
實現鄉村振興,民生先行。生態宜居是基礎,生活富裕是根本。新區管委創新統戰工作方式,立足現狀,多層次、多渠道地采取措施,推動和促進了民營經濟發展的同時,助推鄉村振興。2016年,新區工商業聯合會提出“雙聯雙扶”工作品牌,開啟了精準扶貧直通車。深化“萬企幫萬村”“千企幫村”“百企幫村”活動,打造“雙聯雙扶”精準扶貧工作品牌,旨在通過參與公益事業,進一步增加商會、商會黨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青島藏馬山鄉村(國際)生態旅游度假區圍繞生態振興做文章,大力發展影視文化、休閑度假等產業,直接帶動周邊15個村集體收入增長了400倍。青島風河源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采用“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設施藍莓+獼猴桃”等新方式帶動農戶參與獼猴桃種植,周邊農戶種植面積達26.67余hm2,吸引農民工返鄉就業150余人,幫扶農民年創收總額達310萬元。青島花都藝博園的園區規劃以深化人與自然和諧為理念,集文化、產業、科普和旅游項目為一體。在完善、提升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拓寬了當地居民的就業渠道。在運營期,藝博園的管理人員、勞務人員及商家等新增就業500余人,實現人均年收入4萬~5萬元。各個功能區吸引大量游客,為入駐園區的商戶、周邊經營戶、服務行業經營者等創造了大量商機。通過各園區的帶動與示范,逐步實現當地農民增收,生活富裕。
3 存在的問題
3.1 政策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
相關部門對國家鼓勵民營經濟積極參與鄉村振興政策的解讀和宣傳力度不夠。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的具體實施意見、措施需要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現有政策存在可操作性不強、執行或落實力度不夠等情況,民營企業的收益達不到投資預期,難以真正激發民營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如,一些項目需要進行基礎性設施建設,民營企業期望地方財政給予一定的補貼投入或政策優惠,從而起到引領和帶動作用。
3.2 規劃有待繼續完善
調研發現,一些鎮(街道)在引進民營企業參與鄉村振興時,僅關注短期的經濟效益,忽視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極易造成資源浪費。土地資源、林業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在引進項目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時候,應多方論證,做好科學規劃,有針對性地結合當地經濟社會基礎、鄉土文化淵源、資金保障條件等差異化規劃功能分區,避免盲目發展造成閑置浪費。
3.3 方式有待創新
創新民營企業助推鄉村振興的路徑方式是提高鄉村振興工作成效的關鍵。從前期調研情況看,新區民營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的方式主要是種植業、鄉村旅游等常規項目,各鄉鎮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復性建設,應當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統籌科學規劃,合理利用區內土地等資源,多樣化、區別化創新民營企業參與助推鄉村振興的模式,以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3.4 資金缺口較大
農業具有投資需求額度大、投資周期長、見效慢等特征,初期需要進行大規模基礎工程建設和大量資金投入。現有的投資、融資政策尚難以最大限度地吸引民營企業大量進入農村發展相關產業。
4 路徑建議
4.1 積極開展民營經濟統戰工作,激發內驅力
引導民營企業助推鄉村振興,要不斷激發民營企業的內驅力,引導民營企業樹立企業自身發展與農村地區發展相統一的目標。積極制定鼓勵政策并開展大力宣傳,深入挖掘先進典型,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做到典型引路,吸引民營企業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工作。積極營造民營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的社會環境,重新審視民營企業在推動和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尤其是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培養民營企業的責任意識,明確參與鄉村振興的有形收益和無形的回報。要為民營企業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加大服務創新、技術創新、融資制度創新力度,全方位支持民營企業參與
鄉村振興。
4.2 找準切入點,做好政策設計與制定
結合地區實際情況,為民營企業靈活參與鄉村振興制定配套政策,提供政策支持,為民營企業參與鄉村振興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繼續改革完善土地流轉等制度,激活農村生產要素,使農民真正提高收入,保障農村集體組織有可持續性收益,激發多主體積極主動參與鄉村振興。
4.3 加快涉農金融制度改革,為鄉村振興保駕護航
鄉村振興必須有資金保障。建議新區財政部門制定鄉村振興配套政策,專項支持鄉村振興基礎設施建設,為民營企業參與鄉村振興提供資金支持。督查落實鄉村振興專項資金列入財政預算落實情況,并保持這一政策的持續性。完善新區財政部門對民營企業涉農項目的貸款制度;引導各大銀行尤其是涉農銀行對新區涉農民營企業建立臺賬制度、征信體系,各大銀行資源共享,在辦理貸款流程、授信額度、貸款期限、利息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
4.4 搭建人才交流平臺,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基礎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基礎。1)鄉村振興的主力是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的鄉村人。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創業”。建議新區人才服務部門結合各大功能區需求整合資源,就近開展職業培訓,提升農民生產技術水平。2)優秀人才是鄉村振興提質增效的關鍵。加快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能創業的新型職業農民,為農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人才支撐。3)完善社會保障等激勵政策,不斷完善人才引進政策,吸引各類人才返鄉入鄉、創新創業,給愿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人搭建好平臺,提升鄉村振興成效。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報,2017-10-28(1).
[2] 佚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藍圖、總路線圖: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勇、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余欣榮解讀《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J].農村經營管理,2018(10):7-13.
[3] 佚名.打造城鄉融合共同體建設美麗宜居鄉村:關于青島黃島區都市郊區振興之路的探索實踐[J].農村工作通訊,2020(20):52-53.
[4] 費孝通.鄉土中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5] 龔晨.民營經濟推動鄉村振興的價值、驅動因素與對策[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21(3):75-80.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