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霄艷
摘 要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戰略部署。河南省洛陽市孟津區白鶴鎮崔窯村作為鄉村振興示范村,在產業、生態、民生等方面發力,結合自身優勢,以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加強農村人居環境,創建和諧美好的鄉風文明,加強村民自治組織為主要措施,使崔窯村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依然面臨著諸多問題,因此從立足實際,瞄準發展定位;健全人才引進機制;全面提升村民環保意識,實現農村生態環境監管常態化等方面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 鄉村振興;農村社會;河南省洛陽市孟津區白鶴鎮崔窯村
中圖分類號:G249.27 文獻標志碼: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8.046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應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將成為解決好“三農”問題、激活農村活力、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措施,對農村的社會變遷具有重大影響,對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意義重大[1]。
1 白鶴鎮崔窯村簡介
河南省洛陽市孟津區白鶴鎮崔窯村位于白鶴鎮東南部,以20世紀70年代發現周代初期(3 000年前)冶銅遺址而著名,其下轄自然村丕盛鎮在清康熙至道光共200余年間,是黃河渡口邙山上的重要物資集散地,商號林立,蔚為壯觀,是清代“新興大鎮”。崔窯村總面積183 hm2,耕地面積83 hm2,轄3個自然村,
5個村民小組,總戶數232戶,總人口903人,其中黨員40人,是第二屆中國鄉村振興何家沖論壇示范村、洛陽市五好黨支部、市區美麗鄉村。
位于洛北萬畝無公害蔬菜、瓜果基地核心區的崔窯村,是白鶴鎮首個無糧村,是白鶴鎮著名的農業觀光村,也是國家級“田園綜合體”核心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崔窯村充分發揮致富帶頭人的作用,結合地理位置優勢,依托國家田園綜合體,推進農業現代化,大力發展集體經濟,持續改善人居環境,打造文明、和諧鄉風,提高村民生活質量[2]。
2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前崔窯村情況
2.1 產業方面
村內集體經濟薄弱,項目資金渠道單一,沒有特色產業,村內出現空殼化現象,村里的青壯年大量外出務工、村里的土地大多荒置、村集體自主收入來源為零。村民收入來源以種植業為主,種植種類單一、規模較小,缺乏競爭力。
2.2 生態方面
定點垃圾桶內長期堆放雜物,垃圾清理不及時,氣味難聞;村內綠植較少,植被覆蓋率低;污水處理、排污設施不健全,部分污水直接排至村道上;農藥、化肥不合理運用導致土壤污染。
2.3 民生方面
村內教育資源匱乏,師資力量薄弱,教育設備緊缺;通組道路、部分主街道沒有硬化,雨天雨水集聚在街道上,村民出行不便;自來水管道老化,設計不合理,部分村民存在吃水困難的情況;村內沒有安裝路燈,村民夜間出行不便。
3 崔窯村在鄉村振興進程中的社會變遷
3.1 產業興旺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依托鄉村特色優勢資源,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我國各地資源稟賦不同、自然環境有異,因地制宜發展產業,能夠讓鄉村發展從“輸血”轉向“造血”,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為了達到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崔窯村創新工作思路,以農業龍頭企業建設為依托,以延長產業鏈和提高商品率為突破口,著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促進生產專業化、經營集約化、管理企業化,將農業再生產過程的產前、產中、產后諸多環節聯結成為一個完整的高質量產業鏈,全力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高質量發展[3]。先后引進芳園綠化、翠豐農業、鑠源農業等農業公司,流轉土地超過67 hm2,用于發展蔬菜、草莓、葡萄、核桃、西瓜種植和花卉苗木培育等產業,發展日光溫室
大棚60余個,培育全民創業孵化基地1個。總投資
1 000余萬元,占地4 hm2的崔窯星級農家樂項目己建成并對外營業。投資150萬元、占地1.3 hm2的車厘子大棚已經建設完工,不斷學習先進種植經驗對樹苗進行培育、施肥,探索發展集體經濟新路徑[4]。
鄉村的發展必然要有興旺發達的產業支撐,只有在鄉村實現突出特點、因地制宜、強化優勢,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又能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鄉村才能煥發活力,經濟才能持續發展。
3.2 生態宜居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既要溫飽更要環保,既要生活更要生態。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成為人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內容。
崔窯村堅持改廁與污水處理同步推進,以改廁為重點,同步推進改廚、改浴,通過鋪設污水管網、新建污水處理站,逐步實現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從無到有到全。2019年完成整村弱電管網、污水管網鋪設,全村200余戶廁所改造為水沖式廁所,強化了村內基礎設施建設;圓滿完成涉及全村的“雙替代”工程;投資100萬元建設日處理量50 t的污水處理站1個。按照“村里村外,不見垃圾;房前屋后,見縫插綠;廁所污水,一并治理;清潔家園,人人出力”的要求,持續開展垃圾清零、治違清亂等工作,墻亮樹綠景美陣地紅的崔窯美麗鄉村樣板成效初顯。2020年對村內主街道路鋪設柏油,完成墻體美化1萬m2,營造干凈整潔的村莊環境;垃圾場改建的丕盛鎮游園2020年9月底完工,跳跳床、網紅橋、組合滑梯等游樂設施一應俱全,讓越來越多的村民享受到生態休閑圈帶來的“綠色福利”,打造文旅融合新陣地。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要充分科學合理利用各種資源,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大力整治鄉村人居環境,才能真正使鄉村成為充滿希望、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5]。
3.3 鄉風文明
高標準提升黨群服務中心、黨建廣場,建成首個村級黨建展館,并進行高標準綠化改造。在村主干道兩側建立手繪文化墻、宣傳墻、知識墻,繪制文明宣傳畫;開展星級文明戶評選,開展農家樂星級服務評選活動,實現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相互促進、協調發展;2021年按照民意測評、黨員互評、支部評定、上報復核、結果公示的程序組織實施先進模范評選活動,評選創業勵志典型3人,激發了廣大村民的激情活力,營造出干事創業的濃厚氛圍;積極設立善行義舉榜,評選、公示十星級文明戶21家,評選表彰最美黨員、好媳婦、好婆婆、優秀退休教師等先進人物27人,助推了鄉風文明的建設。開展環境整治、探訪孤寡老人等活動,凝聚農村新活力。防汛救災期間,廣大黨員沖鋒在一線,及時轉移受災村民,搶修堵塞道路,確保村民的生產生活不受影響。設立黨報閱報欄,定期更換報紙,傳播先進思想,弘揚優秀文化,用報欄里的大事小情傳遞新時代煥發出的新思想,拓寬服務面,加強服務力度,不斷夯實基層黨建工作,真正做到“上連黨心,下接民心”[6]。弘揚鄉土氣息的優秀傳統文化,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風尚,才能使整個鄉村社會更加互助發展,鄉鄰和睦,鄉風文明。
3.4 治理有效
崔窯村積極探索黨員設崗定責、公開承諾、積分管理、無職黨員一編三定、與貧困戶結對幫扶等措施,打造了一支有思想、有本領的黨員隊伍,黨支部凝聚力、戰斗力不斷增強,為村級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扎實做好“黨建引領、‘三治’并進、服務進村”理念中“三治”轉“四治”的工作,持續深化自治、法治、德治,著重挖掘智治作用。加強村黨支部戰斗堡壘,叫響“有困難找黨員,要服務找支部”的黨建品牌。發揮法治保障作用,用好“一村一法律顧問”“一村一警”、網格員、民調員等隊伍。發揮德治教化作用,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發揮鄉賢文化、家訓家風、生活禮俗的教化作用,不斷提升村民道德素養。發揮自治強基作用,加強村民“一約四會”自治組織。高質量實現支部書記、村委主任“一肩挑”,選優配強班子隊伍。聚焦村民關心的民生實事和重要事項,納入“四議兩公開”決策范圍,做到“一事一議”,讓“群眾事”“群眾定”[7]。讓村民牢固樹立法治意識,做遵紀守法的好公民,要弘揚和傳承優良的傳統道德觀,把尊老愛幼、濟貧扶弱、維護公益作為道德標準去衡量。制定村規民約,規范每一個村民的言行舉止,把村規民約、村民自治整合起來,在保障憲法和法律實施的基礎上,把鄉村治理結構中的切合當地實際的村民自治與法治、德治結合起來,形成治理有序的規范體系[8]。
3.5 生活富裕
依托孟扣路特色農業觀光采摘帶的區位優勢,崔窯村2019年按照“吃農家飯、住農家店、摘農家果、享農家趣”思路,流轉土地4 hm2,總投資1 000余萬元建成崔窯星級農家樂一條街項目。同時,通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開發基地種植建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目前,草莓、精品西瓜、櫻桃、葡萄、石榴、牡丹和鐵棍山藥等特色種植產業不斷發展壯大;通過外出考察引進的百畝車厘子集體經濟種植項目,已帶動80余名村民致富。
4 存在的問題
崔窯村鄉村振興面臨產業鏈單一、農產品種類少、同類競爭嚴重、特色性不強、銷路不暢、科技支撐能力不強、優秀產業技術人才短缺、基礎設施不完善、電子商務發展動力不足和市場化適應能力弱等產業短板問題;規模化發展特色經濟作物仍存在著供過于求導致滯銷等現象;中青年勞動力供給不足、勞動力人均年齡偏高、空心化嚴重、后備力量及技術性人才儲備不足,返鄉創業扶持政策未落到實處,致使人力資源發展難以得到保障[9]。生態建設投入不足,受傳統生活習慣影響,如廁難、環境臟、村容差等問題嚴重,村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不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任務繁重[10]。
5 建議
5.1 立足實際,瞄準發展定位
激發內生動力,發展多功能農業,推進三產融合,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提質,以城鄉融合激發產業活力,以適度規模經營補齊產業短板。尤其是針對產品結構單一的問題,更應集中力量與精力,自主創新與技術引進相結合,充實產品種類,創建良好健康的產品庫。
5.2 健全人才引進機制
建立“鎮選村培”發展黨員機制,致力將35歲以下青年致富能手、外出經商務工返鄉創業人員吸納到黨員隊伍中。實施鄉土人才回歸激勵措施,建立鄉賢數據庫,吸納優秀鄉賢,培育挖掘優秀人物事跡,弘揚正能量。
5.3 全面提升村民環保意識,實現農村生態環境監管常態化
合理規劃,彰顯特色,實施觀光園區、鄉村民宿、特色小鎮等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在嚴格保護中把“綠水青山”轉化為老百姓能夠得到實惠的“金山銀山”,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
6 結語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我國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在生產生活、精神文化、民生保障等方面都取得了極大的成效。農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優秀鄉賢逐漸回歸,鄰里鄉親綜合素質不斷提升,傳承文明、良好鄉風成為一種風尚,村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逐步得到滿足,促進農村社會更加穩定、和諧。針對在鄉村振興進程中存在的問題,也應該高度重視,認真分析研究,不斷增強鄉村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曹錦清,張樂天,陳中亞.文化人類學研究的豐碩成果:《當代浙北鄉村的社會文化變遷》介紹[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文科版),1996(3):79.
[2] 賀雪峰.新鄉土中國:轉型期鄉村社會調查筆記[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 陳學藝.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4] 馬若孟.中國農村經濟[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5] 杜贊奇.文化、全力與國家[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
[6] 劉世定.占有、認知與人際關系:對中國鄉村制度變遷的經濟社會學分析[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
[7] 黃宗智.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M].北京:中華書局,2000.
[8] 珀金斯,宋海文,等譯.中國農業的發展:1368—1968年[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
[9] 許烺光.宗族、種姓、俱樂部[M].薛剛,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0.
[10] 黃宗智.中國農村的過密化與現代化:規范認識的危機及出路[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