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宏偉
摘 要 為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切實解決“三農”問題,以云南省安寧市為例,分析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研究發現安寧市鄉村主導產業不明確、規模不大、集體經濟較為薄弱,集體經濟創收的“造血”功能較差、農民收入水平不高等,制約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針對上述問題,從產業發展、集體經濟及農民收入3個方面提出了改善建議。
關鍵詞 鄉村振興;集體經濟;農村產業;云南省安寧市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8.048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充分體現了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又為解決“三農”問題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對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新農村建設及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在國家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下,我國農村經濟水平不斷提升,糧食生產能力達到了新的層次,農民滿足感明顯提升,農村呈現出新的面貌,同時農村公路、教育、醫療、社保及文化等都得到了改善,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打下了良好的物質基礎。但是,“三農”問題仍未得到徹底解決,如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等各種問題依然存在,農村各種資源短缺難以留住人才,而且農村地區產業規模尚未形成,基礎薄弱,集體經濟缺乏“造血”功能,農民收入主要來源仍是外出務工。在這種情況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導致“三農”問題依然突出。基于此背景,結合云南省安寧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建議。
1 現狀
安寧市位于滇中高原的東部邊緣,總面積1 321 km2,其地理位置優越、交通發達,是昆明市通往滇西8個地州并經畹町直接與緬甸相連的交通重鎮。2021年,安寧市有農村集體經濟共80個村(居)民委員會、482個村(居)民小組,年末農村總戶數49 591戶、總人口158 821人。
近年來,安寧市經濟發展有所起色,農民生活條件得到改善,并且成為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對象。在產業發展方面,安寧市的產業主要有萬畝紅梨產業、萬畝食用玫瑰產業、萬畝鮮銷蔬菜產業,已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在集體經濟發展方面,2020年安寧市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44 841萬元,2021年安寧市農村集體取得的征占土地補償費為84 392萬元,總體集體經濟水平偏低。在農民收入方面,安寧市農民大多靠外出務工維持生活,2021年安寧市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為23 530元。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安寧市農村發展現狀有所改善,但總體上仍未達到全面小康水平,產業發展和集體經濟發展中仍存在問題。2022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各個重要方面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為安寧市“三農”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思路和方向[1]。
2 存在的問題
2.1 主導產業不明確、規模不大,集體經濟較為薄弱
振興鄉村,必須讓鄉村有活力,要讓鄉村呈現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三產深度融合的新景象。產業發展是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沒有產業作為支撐的鄉村振興是無法實施的[2]。
安寧市的農業生產中,能作為農民收入主要來源的產業總體較少。例如,紅梨產業,安寧市總面積約800 hm2,種植戶數約3 500戶,戶均種植面積約0.2 hm2,每667 m2平均產值4 000元左右;食用玫瑰產業,種植總面積562 hm2,種植戶數3 216戶,戶均種植面積0.17 hm2,每667 m2平均產值約6 000元;櫻桃產業,種植總面積127 hm2,種植戶數220戶,戶均種植面積0.57 hm2,每667 m2平均產值8 000元左右,櫻桃收入占家庭收入的60%左右。
通過以上數據來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急需進一步深化。農民適應生產力發展和市場競爭的能力不足,傳統農業投入大、收入低,新興產業缺技術、缺資金,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急需加強,鄉村振興任重而道遠[3]。
2.2 集體經濟創收的“造血”功能較差
農村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美麗鄉村的過程中,不能完全依靠政府財政撥款,必須以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作為保障,切實解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問題[4]。
2020年,安寧市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44 841萬元。從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收入構成來看,其中經營性收入即經營收入、發包上交收入、投資收益共4 045萬元,僅占總收入的9.02%。從盈虧情況上分析,安寧市80個村(居)民委員會中,收大于支有盈余的68個,收不抵支虧損的有18個;402個村(居)民小組中,收大于支有盈余的225個,收不抵支虧損的有177個。
安寧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經營能力較差,有經營實體的更少。簡單的資產出租是大多數有集體資產的村組取得收入的主要方式,主要包括出租經營性固定資產(如房屋、設施、商鋪等)和出租資源性資產(如集體土地、山林、水面等)2種。目前,安寧市農村集體經濟較好的村組主要分為以下2種情況。1)涉及征地拆遷的村組有征地拆遷補償款。2021年,安寧市農村集體取得的征占土地補償費為84 392萬元。2)轄區內有礦產資源的村組有資源補償收入。2020年,安寧市農村集體取得的礦產資源補償性收入為4 134萬元。
不涉及以上2種情況的村組,村集體日常支出主要靠上級補助。總體而言,安寧市農村集體經濟較為薄弱,集體經濟創收的“造血”功能較差。
2.3 農民收入水平不高
2021年我國全面實現了脫貧攻堅的宏偉目標,但由于農村發展條件和能力的差異,仍存在著不協調、不平衡問題。2021年,安寧市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為
23 530元,農民收入主要來源于以下4個方面。
1)農業生產收入。有產業支撐的村組,農戶從事產業生產的收入可占家庭收入的40%~90%,這部分農戶約占安寧市農戶總數的20%。沒有形成產業的村組,農戶種植、養殖業收入有2種情況。①從事傳統的種植、養殖業,即傳統糧食、油料、蔬菜等作物種植和小規模的豬、雞等畜禽養殖生產并取得收入。在目前工農產品剪刀差較大、生產成本較高的情況下,這種傳統的種養業很難維系生產,甚至日常生活都會難以維系。②從事特色種植業和規模畜禽養殖業,即農戶主要從事特色水果、鮮銷蔬菜、鮮切花、綠化苗木等的種植和規模畜禽養殖、水產養殖等生產并取得收入。從事特色種養業的農戶收入一般較高,經營成本、風險也較大,但占總農戶數的比例較小,約占總農戶數的10%,特色種養業的收入約占這部分農戶家庭收入的80%,甚至高達100%。
2)其他經營收入。從事生產加工、運輸、商業、餐飲業及服務業等的農戶數約占總農戶數的10%,其他經營收入約占這部分農戶家庭收入的80%,甚至是全部。
3)村集體分配收入。因礦山資源開采,部分村民小組能取得固定的資源返補費,基本每年都能獲得。這部分農戶集體分配收入占家庭收入的20%~30%。
4)外出務工收入。外出務工收入目前是安寧市農村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2021年安寧市農村外出勞動力54 920人,外出務工收入109 840萬元,人均6 916元。
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安寧市農民收入來源雖然較多,但收入水平并不高,農民增收難、農業發展質量差、效益競爭力低、農民增收后勁不足已經成為安寧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的難題,要想解決這一問題,縮小城鄉差距,必須從農民收入入手,讓農民有穩定的收入,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3 建議
3.1 發展農業產業
1)加強農業產業發展項目的調研和謀劃。由街道負責部門牽頭,組織農業科技人員、村組干部、村民代表、黨員代表及農村種養殖大戶等進行“一村一品”的調研,并結合市場發展的需要,提出切實可行的“一村一品”農業產業發展項目謀劃。
2)做好農業產業發展項目的示范和帶動。在產業發展項目調研和謀劃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村組干部和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組織好產業發展項目的示范,充分發揮農村種養殖大戶、農業龍頭企業、村組干部和黨員的示范和帶動作用[5]。
3)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農業產業的發展做好技術培訓、農資采購、產品銷售等方面的服務。
4)加快統籌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大力發展休閑農業,發展農產品的初、精加工,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
3.2 壯大村集體經濟
1)加強村級組織建設,選培好班子。在村組干部的選培上,一定要堅持標準,選擇事業心強、懂經營、會管理、不怕吃苦、秉公辦事、廉潔自律及具有發展集體經濟意識、開拓精神和無私奉獻精神的人作為班子成員。
2)結合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成果,對集體資產分類進行分析,尋求發展集體的有利條件。農村集體資產包括屬于村集體的資源性資產(土地、山林、水源、礦產等)、貨幣資產、對外投資及固定資產等,這是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基礎,應分類研究,探索如何利用。
3)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和發展模式探索。應根據集體資產的情況,結合發展項目的調研和謀劃,利用好集體的土地、山林、水源、資金等方面的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選擇獨資創辦、聯合創辦等切實可行的發展模式。通過招商引資,建設農產品交易區、農產品加工區,大力招商引資辦廠,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發展三產經濟。可以利用農村閑置地發展農貿市場、小餐飲業、提供攤位場地出租等增加集體收入。
4)制定和創新激勵機制。要制定和創新發展集體經濟的激勵機制,提高村組干部發展集體經濟的積極性。
5)抓好農村干部的培養教育。通過市場經濟知識、產業發展模式、經濟發展思路等方面的教育,使村組干部轉變思想觀念,提高領導的工作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用好的典型、經驗激發他們解放思想、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增強他們發展集體經濟的恒心和本領。
6)加大考核和扶持力度。市、街道二級要高度重視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工作,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納入對村(居)委會的年度工作目標考核,使農村集體有一定穩定的收入來源,徹底消滅無集體經營性收入的村組。同時,市財政每年預算配套一定的扶持補助資金,作為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項目的獎補資金。
3.3 增加農民收入
1)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加快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的股權量化工作。要加快農村集體資產股權、房屋產權、林權及土地承包經營權改革,不斷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權益,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明確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和土地經營權,加快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
2)加強職業培訓和職業介紹。市、街道二級職能部門要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做好職業培訓和職業介紹工作,加快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的培訓,提高農民增收的技能,不斷加大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力度。
參考文獻:
[1] 姜長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努力規避幾種傾向[J].農業經濟問題,2018(1):8-13.
[2] 劉合光.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點、發展路徑與風險規避[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9(3):25-33.
[3] 姜長云.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若干重大戰略問題探討[J].經濟縱橫,2019(1):10-18.
[4] 王小華,楊玉琪,程露.新發展階段農村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問題與解決方案[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7(6):41-50.
[5] 張海鵬,郜亮亮,閆坤.鄉村振興戰略思想的理論淵源、主要創新和實現路徑[J].中國農村經濟,2018(11):2-16.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