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倫元
摘 要 丘陵地區實行宜機化改造,既能解決農村撂荒地、土地耕種斷代的問題,又能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促進農產品的提質增效。近幾年重慶市丘陵地區土地宜機化改造積累了一些經驗,基于此,在闡述土地宜機化整治必要性的基礎上,介紹了丘陵地區土地宜機化整治一系列的操作規范、操作步驟、補貼標準、整治中應注意的事項。
關鍵詞 丘陵地區耕地宜機化改造;補貼標準;操作規范;重慶市
中圖分類號:S2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08.061
隨著我國城鎮化速度加快、經濟水平提高和產業結構逐漸調整,農村大量勞動力涌進城市進城打工、經商,全家舉遷到城鎮居住的村民也越來越多,農村耕種土地的農民越來越少[1]。丘陵地區土地小塊分散不適宜機械化耕種,農產品附加值低,種地的人越來越少,造成農村存在著大量的撂荒地。近年來種地的人越來越少,撂荒地越來越多,丘陵地區土地現狀阻障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為了改變這一局面,增加農民種地收入,提高農業效益,就必須對丘陵地區的土地進行改造以適宜機械化耕種。
1 必要性
1.1 丘陵地區耕地的現狀需要
重慶市西北部和中部地區以山地和丘陵為主,東南部以山地為主,坡地較多,其中坡度在15°以上的耕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47.1%,單塊耕地面積667 m2
以下的占整個耕地總面積的80%以上,農戶耕地面積分散在3處以上的占60%以上,典型的丘陵山區,地形復雜,山高坡陡。重慶市耕地普遍存在巴掌田、雞窩地,地塊小、零星分散、坡度大和基礎設施不配套等問題[2]。
1.2 丘陵地區農機發展的需要
重慶市243.84萬hm2耕地面積中,丘陵山地占比高達98%,給農機田間作業增加了一定的難度[3]。因土地基礎條件制約,重慶市農機化發展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發展農機化的實踐中發現,制約重慶市農機化發展最突出的瓶頸不是機器問題,也不是機藝融合問題,而是土地條件[4]。
1.3 農業提檔升級發展的需要
丘陵地區田土小而分散,農作物種植面積小不成片,不能形成集約化、規模化經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機的推廣和普及。農業的投入大、見效慢,抗風險能力低,農業種植效益不高,人們在增加農業投入中信心不足。目前丘陵地區因土地少而分散,農村呈現小機器已飽和、小地塊難施展、小規模難見效的困境,農業發展要上一個新的臺階,需要打破此困境。提高農機化水平,開展土地宜機化改造是最好的辦法。
2 改造目的和意義
2.1 穩糧穩面積又能解決耕地撂荒
宜機化改造后的土地被農業種糧大戶承包,種糧大戶要想得到國家種糧補貼,必須進行糧食種植,當地農業服務中心才能同意其申請,這樣就能保證糧食種植面積,保證糧食產量不減少,促進糧食增產。
2.2 對農業生產起到更好的監管作用
從環境安全和質量控制上來講,宜機化改造后的耕地通過農業企業或種植大戶的流轉經營,農業監管部門能對其進行更好的監管。監管作用能保障土壤安全、水源安全,更能嚴控化肥、農藥、除草劑等的使用,起到減肥增效、治理好農業面源污染,保護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2.3 提高丘陵地區農機化發展水平
丘陵地區具有地塊較小、分布零散、耕地坡度大和基礎設施不配套等特點。宜機化地塊整治是通過改造,將各高低不平、大小不一、分散零碎的地塊整合為適合農業機械設備深耕、除草、播種、耕種、機收和運輸等相關環節的標準農田,從而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農業機械化水平。在丘陵地區實施地塊整治,可以提高丘陵山區的農業機械化水平,促進當地農業的現代化發展。
2.4 農業技術能得到更好的施展和追溯農產品質量
農田尤其是良田對于保障糧食安全至關重要,特別是能實現連片規模經營的良田更是糧食增產的基礎。宜機化土地改造能實現耕地的連片規模經營,“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才有施展的基礎。
農業種植大戶或企業生產出來的農產品通過商標注冊,“三品一標”食用農產品加強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讓農產品賣得出、賣得遠、賣得好、可追蹤溯源。
2.5 農村土地宜機化改造后,可實現農村“三變”
農村土地宜機化改造后,可實現農村“三變”(即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宜機化農村土地改造后能盤活集體林地、草地、水域、“四荒地”。
農村宜機化土地改造后,農村“三變”改革還可探索出豐富多樣的“三變”+新模式,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打造一批宜居宜游宜養的特色生態鄉村、特色生態小鎮。還可引進城市資本、人才、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參與“三變”改革,進而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進一步盤活農村閑置資源、資產。
2.6 增收、可培育龍頭企業,可實現“產加流銷”一體化運營模式
通過宜機化整理整治后的地塊,勞動力投入需求減少,生產成本有效降低,每667 m2地單季可增收600元,并可培育糧食,柑橘等生產、加工、銷售的龍頭企業,加強生產基地和加工流通企業的關系,形成以基地農產品為主體的龍頭企業,建立生產—加工—流通—銷售一體化運營模式。
3 整治規范
3.1 既要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又要參照整治規范
丘陵地區農村宜機化改造需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統籌規劃,選擇合適的整治方案,避免“一刀切”的方式。在田土整治過程中,需要結合畜牧、水產、養殖業等其他農業項目,協調地方農委、農綜、國土和水利等有關部門綜合考慮進行。
通過近年來丘陵地區農村宜機化改造,在重慶市農業農村委的主導下,重慶農業機械推廣站和重慶市質量標準研究院整理出比較完善的方案和技術標準,編制出臺了《丘陵山區宜機化地塊整理整治技術規范》(DB50/T 795—2017)。該標準的出臺有利于重慶市宜機化土地整治工作的開展,加速重慶市農機化進程,推動農村土地流轉,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5]。
3.2 土地宜機化改造總的遵循原則和標準
通過近年來土地宜機化改造的探索,目前已經形成了“田改田、土改土,提倡旱改水,嚴禁水改旱,積極發展糧食生產,適度配套多種經營”的原則。遵循“宜機化、水利化、生態化、田園化、規?;?、標準化、智能化”的總體要求,按照“整村推進,改土帶田,田土并舉,借土下田,土種經果,田種糧油,糧經不誤”的模式,同時兼顧過去“田成方、路成網、樹成行、溝相連、渠相通”的做法進行宜機化農村土地改造。按照規定先建后補,財政按照連通、緩坡、梯臺3種類別的宜機化改造項目進行補助,標準是地塊連通每667 m2補助1 000元以內;緩坡改造每667 m2補助
1 500元以內;水平條田、梯田和坡式梯田每667 m2補助2 000元以內,項目驗收合格以后,兌現獎勵補助。
3.3 丘陵地區土地宜機化整治技術規范
1)坡度測量。僅選取坡度在25°以下的田土進行整改,坡度大于25°的田土整改難度較大、成本較高;再根據坡度進行土地性質劃分,坡度為0°~5°劃分為水平田,坡度為5°~10°劃分為緩坡田,坡度為10°~15°劃分為急坡田,坡度為15°~25°劃分為梯臺田。
2)礫石清理。清理礫石后便于種植,將土地中的礫石清理并收集。田土中的礫石多,不易運輸出去,所以直接就地鋪設成供機械設備通過的通道。礫石硬度高,鋪設成的通道能夠承受較大的壓力。
3)修建通道。修建農業機械通過的通道,使作業的農業機械能夠進入到田地中,通道的寬度為3.5 m,
通道優先使用土地改造中收集的礫石鋪設,再使用三七灰土進行鋪設。
4)田塊布局。根據田塊的性質不同確定其長度和寬度。對于水平田,利用推土機將水平田推平,長度為100~600 m,寬度為30~60 m,每個水平田塊均與通道連接;緩坡田塊的長度為80~200 m,寬度為30~45 m,每個緩坡田塊均與通道連接;對于急坡田,使用推土機將急坡田的坡度減小到12°,將急坡田分成若干急坡田塊,急坡田塊的長度為65~150 m,寬度為25~35 m,每個急坡田塊均與通道連接;梯臺田塊的長度為50~150 m,寬度為25~35 m,且每個梯臺田塊均使用推土機推平,每個梯臺田塊均為水平,每個梯臺田塊均與通道連接。
5)挖坑翻土。對于水平田和緩坡田,使用翻土機進行挖坑翻土,深度為1.3 m;對于急坡田進行挖坑翻土,深度為0.8 m;對于梯臺田挖坑翻土深度為1 m;翻土之前,將田地上0.1~0.4 m的表層土收集起來,翻土完成后,再將表層土覆蓋在田地上。
6)培肥。翻土機進行翻土時,自動向表層土中加入石灰氮,并自動在表層土的下方填埋秸稈,自動向表層土下方的生土施加氮肥、磷肥和糞肥。
4 應注意的問題
1)切忌盲目追求土地宜機化改造項目的實施。一定先要有農業種植企業或種糧大戶來流轉土地,流轉土地后農業企業或種植大戶通過申報當地區縣宜機化農村土地改造項目,達到國家規定的宜化機改造要求后,農業企業或種糧大戶再進行耕地經營。若鎮村主體先進行農村土地宜機化改造,宜機化改造后的土地有可能無人來流轉,造成暫時閑置,這樣就對土地造成更大的浪費。
2)村社土地流轉前要有科學規劃。應提前進行“四集中”“五統一”規劃,即集中農村宅基地規劃用地、集中建設用地、集中基本農田用地、集中林地及其附屬物用地。宜機化整治的土地交由村民小組統一管理、村民委會統一調配。按照統一規劃、統一風貌、統一配套設施、統一環境打造和統一建設工匠“五統一”要求,科學規劃集中居民點,融入鄉村文化元素,打造鄉村風情院落,推動美麗鄉村建設,把農村居民點打造成亮麗的一道農村風景線。
3)農業企業流轉土地入駐前應每年繳納一定的誠信金。農業生產受國家政策、天氣、生產技術和市場行情等多方面的影響,農業收入也受到影響,有些不守誠信、實力不強的農業企業也因此跑路,找不到人的情況實有發生,有時即使找到人也無濟于事,因此為了避免此情況的發生,有必要繳納誠信金。
5 結語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既要穩定糧食面積、增加糧食產量,又要增加農業效益。結合目前農村丘陵地區土地耕種的現實情況,土地實施宜機化改造是今后農業的發展方向。重慶市農業部門在實踐中總結經驗編制出臺了《丘陵山區宜機化地塊整理整治技術規范》,對今后丘陵地區耕地的宜機化改造有很好的指導作用。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的現代化,通過土地宜機化改造,丘陵地區農機化水平將得到更進一步的提高,基本可實現農業機械化,推動農村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建.土地宜機化整治對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影響的研究[J].四川農業與農機,2018(6):9-10.
[2] 敖方源,秦大春,周兵,等.重慶市丘陵山區宜機化地塊整理整治實踐[J].農業工程,2017(7):122-124.
[3] 何定明.改地適機,要得:南方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的重慶探索[N].農民日報,2017-06-09(1).
[4] 秦大春,周兵,敖方源.重慶市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實踐[J].農業工程,2017,7(1):29-31.
[5] 蔡晶晶,王桂顯,敖方源,等.提高標準健全體系 全面推進丘陵山區宜機化改造[J].農機科技推廣,2020(11):27-33.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