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孔小龍終于來到了爸爸工作的化石挖掘現場。要想知道霸王龍真正的樣子,就要從它的化石入手。
對于已經滅絕的生物,單單通過骨骼化石來進行復原,只能拼出個大概輪廓,而其他的生物特點就只能靠“蒙”了。
答案是能輕易捕食大白鯊同樣也很善于賣萌的虎鯨。
看這幅骨架、這口齒,你能想得出是什么動物嗎?
光靠骨骼來復原它們,局限性很大,皮膚、組織、顏色等能否對得上完全就是靠運氣了。
18世紀時有人給瑞典國王進獻了一頭獅子,但是獅子在路上就已經死了,等到了國王那里只剩下皮毛和骨頭,國王沒看過獅子長啥樣,好奇之下就讓標本師進行復原。可是標本師也沒見過,只能胡亂一拼,然后就成了這樣:
答案是喜歡賣萌又愛吃西瓜的河馬。
此后它一直存放在瑞典的一座城堡中,并為游人帶來了快樂。
你看,有皮毛有骨頭并且沒經過塵沙掩蓋的獅子都復原成這樣,那復原幾億年前的恐龍的準確率就更可想而知了。
1902年,一名叫作布朗的美國人首次發現了霸王龍化石,為了盡早地展覽霸王龍獲取利益,布朗的老板一再催促他將化石拼接起來,布朗匆忙地拼成了直立行走的樣子。
后來經過大家多番研究發現霸王龍的腿與盆骨無法支撐其身體直立,所以才慢慢有了現在的樣子。其實現在大家認知的霸王龍,也還是不夠準確。
2020年,四川5歲小男孩楊哲睿意外發現恐龍足跡,成為國內年紀最小的恐龍發現者。楊哲睿的發現讓人們意識到,只要掌握足夠的知識和技巧,普通人也完全有可能找到恐龍遺跡。
2004年,中國遼寧北票發現了一種體型很小的早期暴龍超科:奇異帝龍,化石的尾椎、下頜和其他部位都保留了纖維的印痕,表明這種動物有一層絨毛。2012年,又發現了體型最大的帶毛暴龍科動物,化石上保留著精美的類似小雞絨毛的原始羽毛印痕,這種恐龍也因此被命名為“華麗羽王龍”。
中國的這一系列考古發現讓學界開始懷疑霸王龍的真實模樣。霸王龍會像這些近親一樣擁有精致、甚至還挺華麗的羽毛?還是被一層已經退化、并不起眼的細小絨毛包裹?還是經歷了從羽毛到鱗片的反向進化,順利披上冷酷的鱗甲?
科學家對包含皮膚痕跡的霸王龍化石進行了分析,發現霸王龍的皮膚被光滑的鱗片覆蓋,并無長羽毛的跡象。
古生物學家認為霸王龍之前是有羽毛的,長鱗片無疑是一種“開倒車”的現象,隨著體型的增大,這些白堊紀晚期龐然大物的保溫能力自然更強。為了保持體溫的恒定,羽毛的消失顯得順理成章。
關于霸王龍是否長羽毛,目前認同最多的一個推測是成年霸王龍身上的羽毛基本已經退化,只有背上留有一些羽毛,而幼年霸王龍身上則還保留著類似小雞那樣的絨毛。總之,霸王龍已經不是《侏羅紀公園》里兇狠殘暴的樣子了,它變得更加“萌萌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