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家發現了1.8億年前一只恐龍最后一餐的化石遺跡。這些化石發現于阿根廷,屬于一只6米長的植食性恐龍,可以追溯到早侏羅紀。
化石中腸道內有植物的種子(蘇鐵的種子),已經完全礦化。從一些種子化石的外形看,這種恐龍很可能未經咀嚼就“囫圇”地吞下食物。與現代生態系統一樣,植物和植食性動物之間存在復雜的生態聯系。恐龍在遠古巴塔哥尼亞地區的植物種子傳播中可能扮演著重要角色。
侏羅紀的一些植食性恐龍體重高達幾十噸,它們平常吃的東西營養價值如何?
在蜥腳類恐龍繁盛的時代,地球氣候與今天大不相同,不同地區溫差較小,大氣二氧化碳含量高。科學家模擬1.5億年前的大氣環境,設置了潮濕、溫和的室內種植環境,把二氧化碳濃度提高到遠古時期的水平,種植多種中生代植物。隨后采集葉子,干燥、磨碎后用人工發酵系統處理,模擬恐龍的消化過程。
經過實驗,科學家發現在二氧化碳濃度高的環境中,許多植物對于恐龍來說,營養價值比以前估計的高得多。這意味著草食性恐龍的平均食量比預期的要低,同樣規模的生態系統能養活更多的恐龍,種群密度最高可比原先認為的高出20%。
科學家最新發現,66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物種大滅絕之前的大約1000萬年里,食草恐龍和食肉恐龍都在衰落。
古生物學家調查研究整理出1600多塊恐龍化石的名單,其中包括屬于六個科的247種白堊紀晚期恐龍,有食草甲龍、角龍(比如三角龍)和鴨嘴龍,以及食肉的暴龍、傷齒龍和奔龍。這說明,恐龍在小行星撞地球之前就面臨危機,由于它們的滅絕速度超過新物種出現的速度,因此“尤其容易滅絕”。
氣候變冷可能是導致恐龍數量減少的主要原因。在白堊紀末期,北大西洋的溫度驚人地下降了約7攝氏度。
恐龍這個物種在“物競天擇”的進化過程中,憑借其龐大的體型和靈敏的身軀,成為當時動物世界中的王者。但它有一個致命缺陷:恐龍不是一個能“吃一塹長一智”的主兒,數千萬年前,當被子植物進化到開始開花時,其自身的防御性會促使體內滋生毒素,以保證果實存活,物種能夠延續。而恐龍正是在那個時候中了被子植物的毒,而且“傻乎乎”地在腸胃不適的情況下繼續吃這些食物。
雖然這種“貪吃”的毛病可能不是恐龍滅絕的唯一原因,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對恐龍家族來說是致命的弱點。當然推波助瀾的還有小行星的撞擊,但是它只能算作“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因為,在撞擊發生前很長一段時間,很多恐龍已經因為“吃”出來的腸胃不適和身體病痛命不久矣,恐龍物種的大毀滅可能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