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楓

19世紀末建成于紐約曼哈頓的這座建筑,最吸引王平的地方莫過于足有3.6米的挑高。這棟具有悠久歷史的公寓又于2007年進行了室內翻新。挑高開闊又擁有充沛自然光的室內空間仿佛紐約的大畫廊,用來展示王平的藝術收藏再合適不過。建筑本身的豐厚歷史也令王平與先生決定在此安家。

推開她的家門,是一條白色短廊,這也是紐約Loft式公寓的典型結構。玄關墻上掛著藝術家游思的現代抽象潑墨畫,往右看則是藝術家周吉榮描繪老北京的絲網版畫作品,上面描繪著北京胡同與斑駁的紅窄門。時間與空間仿佛在這條短小的走廊上交融,隱約顯露出女主人的收藏喜好與背景。


玄關左面是一整面白墻,王平與先生在這里掛滿了兩人收集的藝術作品。這些作品高低錯落,映射出他們居住在不同國家時的感動,令空間猶如一家小畫廊。一幅由關偉創作的超現實畫作是王平于20世紀80年代在北京收藏的。當時中國的前衛藝術令年輕的王平內心無限澎湃,這幅畫也跟著她從北京一路游歷,直到落地紐約的家中。“我所收藏的藝術品都是我們生活的回憶。”王平說道,掩不住藝術所引發的悸動與回憶。斜倚在墻面的一幅大型畫作是由藝術家張洹用香灰作為媒介創作的民國女孩題材作品The Cousin ,是王平在紐約義賣會上購買的。張洹透過香灰對過去與未來祈愿。在王平的眼里,她從中感受到的是中國女性的傳統美感,也是她記憶中母親那一代女性擁有的堅毅品質。


從廊道左轉,空間瞬間開放明亮起來,格局也相當清晰:全窗式的明亮客廳與開放式的美式廚房相連,同時還配有三個房間。客廳擁有大片玻璃,向窗外望去即可見參差的紐約高樓與街頭動態,呈現出城市鮮活的個性。窗內則陳列著王平收集的古董座椅、佛像、茶具與木桌,仿佛減緩了蓬勃都市的生活步調。兩盞罩著紅色布罩的大立燈營造出傳統中式廳堂的氛圍。中西交融的空間不僅顯示出女主人獨到的品位,也隱約透露著東方審美與當代生活的糅合。


開放式廚房以定制的全白人造石臺面島臺和白木地板呼應空間中極簡的紐約風格。穿過廚房,王平為餐廳選擇了中式家庭傳統的圓形餐桌,墻邊以從安徽古庭院購來的兩扇木隔扇門來點綴用餐區域。在另一個角落,中國古董書柜里擺滿了世界文學作品,柜上掛著王平夫婦收集的20世紀20年代老上海的舊海報,令餐廳氛圍猶如中西混搭的別致小書院。
三個房間分別為主臥室、客房與書房。主臥室的空間大量留白,除了定制的白色大型衣物柜外,王平收藏的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楠木柜依舊如百年前一樣被用于收納衣物。床頭墻上掛著一張王平在周莊偶得的現代風格中國仕女圖,鮮艷橘黃的色調正是她當時的心境。這件作品蘊含著王平對旅行的美好回憶,來自悠悠水鄉的畫作也點綴著她和先生入眠的心情。


書房不僅是人文書香的世界,也是王平的練琴室。先生所收集的外文絕版書、文學經典擺滿了書柜,墻上掛著藝術家吳俊勇的水墨題材新媒體作品。“畫作只是藝術的一種形式。對我而言,音樂也是藝術。對我先生而言,書便是他的藝術收藏。我們還經常購買藝術品作為禮物贈予對方。”王平如此解釋他們夫婦對藝術收藏的理解和實踐。

由于先生工作調動的關系,從1992年起,她就開始輾轉在東京、倫敦、紐約等多座國際都市旅行與居住。她對旅行與搬家總是甘之如飴,這樣的經歷也更令她感受到自己血液中流淌的中國基因,感知到中國藝術、文化與世界的關聯。如今,在這個富有歷史的建筑空間里, 音樂、書香與畫作藝術是重要且充沛的元素。王平和先生在這里以不同的藝術形式融入東方文明的絢爛,擁抱著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