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樂樂
近年來,我國也在積極發展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國家戰略與政策的落實,特別是人工智能的人才培養,重在要有良好的學校課程設置與教材編寫,以及適合青少年學習的相關書籍。
為此,國家教學名師、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俞勇主編了《青少年AI學習之路:從思維到創造》叢書。這是一套專門為青少年接受人工智能教育、學習人工智能編寫的“科普+教育”叢書。
這套青少年人工智能入門叢書圖文并茂,集中介紹了人工智能的發展歷史、未來前景、技術“內幕”、社會應用、實踐操作,讓青少年人工智能愛好者和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工作者全面了解人工智能,并動手開展人工智能實踐。即便是人工智能“小白”,也能經由這套叢書“登堂入室”。所以,叢書非常適合學有余力的小學高年級學生和中學生閱讀。
這得益于叢書的主編俞勇和他的博士研究生即各冊編著者對人工智能和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的深入研究,以及對青少年認知能力與認知發展規律的科學理解。
俞勇多年來的研究方向是數據挖掘、機器學習、強化學習、計算機視覺和自然語言處理等,這些都是人工智能的關鍵技術。
他認為青少年學到人工智能的思維方式比獲得人工智能的知識更重要。所以,叢書旨在通過問題驅動思維訓練,積極引導青少年讀者學習主動思考,進而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
例如,在叢書的第一冊和第四冊分別附錄了各自的參考文獻,以便有興趣的讀者進行進一步的拓展學習和研究。這些參考文獻可謂兩座微型圖書館。讀者可以順藤摸瓜,一探人工智能諸問題的究竟,尤其是那些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青少年。
做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會面臨許多困難,但是俞勇認為這是時代賦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俞勇在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方面有多年的實踐經驗,他特別強調中國的人工智能教育應該進一步下沉到青少年。他希望有更多中國家長和教育者意識到人工智能基礎教育的重要性,重視青少年在思維和軟素質方面的訓練,從而推動整個基礎教育的變革,幫助這一代青少年更好地去探索和實踐。
美國谷歌公司首席執行官桑德爾·皮查伊曾說:“人工智能是我們人類正在從事的最為深刻的研究方向之一,甚至比火與電還深刻。”這句話凸顯了人工智能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重要地位。
人工智能無疑對各國當下和未來的經濟、社會、科技、軍事、教育等發展與國家安全至關重要。而發展人工智能必定要從青少年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