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利
杜甫的《石壕吏》中有這樣一句話:“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比绻哑渲械摹白摺崩斫獬勺呗?,那就大錯特錯了。那么,“走”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呢?這得從它最初的字形和意義說起了。
“走”的甲骨文字形像一個人擺動雙臂、邁開大步奔跑的樣子。金文字形在其下增加了一只腳,有的字形還增加了表示行走、道路等意思的“彳”。
“走”最初的意思相當于現在的“跑”。漢代劉熙《釋名·釋姿容》:“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笨梢?,從行進速度來看,“步”“趨”“走”一個比一個快:“步”是慢慢地走;“趨”是快步走;“疾趨”即“走”,則是跑。
“走”表示跑的意思在古代很常用?!俄n非子·五蠹》:“兔走觸株,折頸而死?!笔钦f兔子奔跑時撞到樹樁上,撞斷了脖子死去了。《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與日逐走?!薄爸鹱摺毕喈斢谫惻艿囊馑?。除此之外,我們今天仍在使用的“飛禽走獸”“走馬觀花”等詞語中,實際上也保留了“走”的最初意思。
“走”有時特指“逃跑”。本文開頭提到的“老翁逾墻走”,則是老翁翻墻逃跑的意思。
“走”在“跑”的基礎上發展出“奔向、趨向”的意思。因為跑、奔向等都帶有移動、離開原地之類的含義,所以“走”后來又發展出“離開”“物體移動”“通過”“偏離原樣”“親友之間來往”以及委婉地表示人死等諸多意思和用法。
據考證,唐代以后,奔跑的意思主要由“跑”來承擔,“走”的主要意思則逐漸由“跑”變為“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