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萃儀
2021年年末,我去到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館。標識牌上介紹到,這里原名“文華書院”,1901年更名為“里仁學校”,創建于清道光21年(1841年),是瀏陽僅存的兩大書院之一。書院墻壁上有很多動員標語,時代特征鮮明。
1927年9月19日,毛澤東率秋收起義部隊會師文家市,在會師舊址——里仁學校召開了前敵委員會,決定放棄攻打長沙,向敵人統治薄弱的農村進軍,由此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曾經的教室被改造成會議室,操場變成了動員坪。
在會師舊址,我看到了戰士們留下來的旗幟、槍支、衣物、箱子、油燈等物件。舊址里有許多房間,最令我吃驚的,是戰士們統一的宿舍房。一間不大的房屋里,地上擺滿了兩排只有近半人長的小木板,初見時,我甚至都沒能分辨出那是住房。而在旁邊不遠處是幾位指揮秋收起義的領導人的住房,房中也不過是一床一桌一椅罷了,兩條長條凳上橫架一塊長一些的木板便是床。
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先輩們是如何能作出影響后來革命道路方向的英明決策,戰士們是如何能懷著一顆赤誠的心義無反顧地沿著湘贛邊界南下的呢?
在舊址的草坪上可以看到還有一個大水缸,旁邊的木牌寫著“小石子砸破大水缸教學演示”。可以想象當年先輩們集聚于此,用這種簡單的實驗,鞏固心中的信念。小石子是他們,大水缸是挑戰。其中差距,判若天淵;明知如此,一往無前。這樣的心境,用“身在井隅,心向璀璨”形容恰如其分。
巧的是,舊址右側有兩間房被改建了,里面立著建黨百年發展成就展板,上面記載著抗日戰爭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等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大事,也展示著近幾年我國科技高速發展取得的成果。我想,這些一定會是秋收起義時住在這里的革命先輩們心之所向的“璀璨”。一邊是當年的破舊住房,一邊是如今的輝煌成就展。空間上只差一面墻,時間上卻已跨越近百年。
每次參觀革命舊址,我都感覺恍若隔世。我們與先輩們站在同一片土地上,目之所及都是同樣的物件,甚至我們所接觸的門框的那個部位,多年前也有人同樣觸碰過。看著過去的物件,閱讀著當時的故事,環境從細微之處帶給人不一樣的感受。
其實,學習歷史,最難的往往就是我們永遠都無法再次經歷當時,永遠無法完整地記載當時發生的事件,并絕對恰當地分析過去的行為。受制于時間和空間的距離,我們理解一段歷史的過程會變得格外地艱難。正是如此,實地參觀學習就有了很大的意義。曾經,我覺得在互聯網如此發達的時代,去參觀一些已經被網絡完全記載的地方與物件似乎沒有必要。而親身經歷告訴我,只有身臨其境,才能切身感受到當年歷史的余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