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元旦過后,從產地到港口,現貨動力煤價格迅速扭轉了此前的頹勢,出現了似乎脫離動力煤市場基本面的、超預期的階段性上漲,甚至迫使主管部門再度出手干預。
目前看來,我們對2021年底國內動力煤市場基本面的認識和研判可能存在片面性,忽視了其中的一些問題。例如,2021年出現或繼續演變中的動力煤生產、運輸、庫存等環節的諸多“結構性”問題,及其引發的國內動力煤市場“不適”(2021年可供資源缺口后遺癥、動力煤社會庫存結構變化、優質現貨動力煤資源偏緊等),盡管隨著2021年10月份開始的原煤產量增速加快得到逐漸修復,但是受優先保障發電供熱用煤需求等因素的制約,并未調整和修復到位。
從動力煤消費層面看,在2021年四季度宏觀經濟景氣程度逐漸下降的背景下,中央及地方政府提前釋放的各種投資、對高耗能企業的環保檢查和能耗雙控略顯松動,使得2022年以來社會用電需求增速的放緩勢頭有所收斂,在當前水電生產淡季、南方地區近期氣溫偏低的背景下,火電出力及電煤消費好于預期。
元旦過后,隨著原煤產量增速放緩,以及冬季動力煤消費高峰、保障北京冬奧會煤炭需求的“階段性”集中釋放,諸多“結構性”問題對國內動力煤市場的影響得到體現,其中優質現貨動力煤資源偏緊,成為元旦過后現貨煤價階段性上漲的主要推手。
2021 年以及當前國內動力煤生產、運輸、庫存等環節的“結構性”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原煤產量增加時段的結構性問題。2021 年的原煤產量,不僅增加總量低于消費需求,而且在增量時間上存在較為明顯的不均衡性問題。首先,2021 年原煤產量增加的不均衡問題,按照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 年全國原煤產量同比增加18343 萬t,但分時間段看,這一增量存在較為明顯的“結構性”問題,主要體現在:2021 年1-2 月份同比增加12361 萬t、占全年增量的67.4%,2021 年3-9 月份同比減少1787 萬t,2021 年10-12 月份同比增加7769 萬t、占全年增量的42.4%。這一結構性問題、特別是2021 年3-9月份較為突出的供不應求局面,對國內動力煤市場運行基礎的沖擊和影響,很難在短時期內得到根本性修復。其次,2022 年前2 個月煤炭產量的增量和增速均將受到制約,從2021 年12 月下旬開始,隨著煤炭保供取得階段性成果,特別是隨著2022 年元旦、春節、“北京冬奧會”和“2022 年兩會”的陸續呈現,各級政府及其主管部門對煤礦安全生產和環保的檢查漸趨嚴格,節日放假等外部因素對煤炭生產的影響將再度轉強;與此同時,包括山西省在內的部分地區開始“糾偏”煤礦超能力生產現象,也制約了原煤產量的增加。
第二,動力煤需求品質的結構性問題。主要體現在:一是,發電用動力煤的品質需求相對大眾化、可替代性較強,而非發電企業用動力煤的品質需求相對較高(低水、低硫、高熱值)、可替代性較差;二是,2021 年10 月份以來,動力煤保供忽視了水泥、化工、造紙等非發電供熱企業的動力煤需求,在發電供熱用煤得到更多保障的情況下,非發電供熱用動力煤購銷數量占現貨動力煤市場的比重有所提升,對現貨煤價的邊際影響增大;三是,“小眾”的優質現貨動力煤的購銷鏈條更容易受到外部因素干擾(鐵路公路運輸、環保檢查、價格預期等等)。
第三,新增產能區域分布的結構性問題。主要體現在,據不完全統計,2021 年全國新增煤炭產能的64%以上來自內蒙古西部地區(見附圖1),全國原煤產量增加和供應的重心自然向鄂爾多斯地區偏移,進而造成國內動力煤的需求更容易出現階段性、集中性的面向內蒙古鄂爾多斯地區的資源擠兌,造成這一重點產地煤炭資源緊張、煤炭出礦價格上漲,并撬動“三西地區”煤炭出礦價格的整體上揚,對國內動力煤價格形成較強支撐。

第四,核心產地動力煤品質的結構性問題。主要體現在:一是,2021 年新增煤炭產能和產量的品質較差;二是,在優先且強力保障發電供熱用煤供應的背景下,包括鐵路運力在內的各種供應資源普遍向發電供熱用煤傾斜,非發電企業用煤的供應被邊緣化、品質問題也被忽視;三是,在前述2 個方面問題已存在的形勢下,2021年12月中旬至今,更多選煤廠因為環保問題停產、限產,加之主要產地煤炭供不應求局面的影響,導致煤炭的入洗率明顯下降,進而造成優質動力煤資源緊缺。
鐵路煤炭運力的結構性問題。受政策措施強力保障發電供熱用煤需求的影響,全國鐵路煤炭運量特別是2021 年10 月份之后的鐵路煤炭運量,出現了顯著向發電用煤傾斜問題(見附圖2),鐵路電煤發運量所占比重由2021 年1-9 月份的平均76.3%、2020 年的平均72.9%、2019 年的平均73.6%,提高到了2021年四季度的80.6%。這一結構性問題的發展變化,預示非發電供熱企業的煤炭采購需求受到制約、庫存不能得到有效補充,不得不對動力煤采購保持較強“剛性”。

第一,不同行業動力煤社會庫存的結構性問題。按照供需平衡的基本常識,與2020 年相比,2021 年底的國內動力煤社會庫存結構已經發生顯著改變。一方面,按照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 年全國可供資源(國內原煤產量和煤炭進口量)總量同比增加2 億t 左右;全國商品煤消費總量同比增加2.2 億t 左右(其中,電煤消費總量同比增加2.3 億t 左右);理論上,2021 年全年煤炭資源缺口為0.2 億t 左右,全國煤炭社會庫存量應該減少0.2 億t。另一方面,相關數據顯示,2021 年底全國統調電廠的煤炭庫存量為1.68 億t,高于2020 年同期0.36 億t。
也就是說,2021 年底的國內動力煤社會庫存出現了較為突出的向發電供熱企業轉移現象,甚至出現不同環節或節點動力煤庫存的失衡傾向,突出體現在非發電企業的動力煤庫存減少,這也致使水泥、化工、造紙等行業的動力煤采購難以降溫,為動力煤市場的平穩運行埋下隱患。
第二,全國主要港口動力煤庫存的結構性問題。當前全國上下游主要港口的動力煤庫存有以下2 個方面的結構性問題:一是,動力煤庫存的絕對量低于往年,有數據表明,2022 年1 月底全國主要港口動力煤庫存低于2021 年同期453 萬t、低于2020 年同期1703 萬t;二是,在主要港口動力煤庫存的絕對量低于往年的同時,北方港口動力煤庫存占全國主要港口的比重約40%,處于偏高態勢,導致下游接卸和中轉港口調節供應的保障能力下降。
第三,北方港口動力煤庫存的結構性問題。北方港口動力煤庫存的結構性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2 個方面:一是,近年來,受“三西地區”煤炭產品質量整體走低的影響,北方港口動力煤庫存中的優質動力煤資源占比不斷下降;二是,由于發運到港成本與港口銷售價格倒掛、政策干預的不確定性、預期價格走勢悲觀等原因,2021 年12 月份以來主要供應北方港口現貨動力煤資源的貿易企業的發運積極性下降,進而造成北方港口動力煤庫存中可供交易的現貨動力煤庫存占比明顯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