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婧茸



因采訪之需,日前小編來到葉放老師的“南石皮記”。正值盛春時節,院子里的紫藤開得正旺,隨著和煦的春風溫柔地擺動。記者不禁想,如果有這樣一個院落伴隨四季三餐,那是何等幸福?
1962年出生于蘇州畢園的葉放,現居蘇州南石皮記。他是狀元之后,一個熱愛藝術與美食的當代文人,他不僅研究美食,更用自己的生活態度踐行美食主張。在記者采訪時,他談笑風生,點香弄茶,儼然一位生活的詩人。
美食,是蘇州人的美好生活之道
葉放說,美食是蘇州人的風骨,是蘇州人的生活態度,是蘇州人的情境情懷,是蘇州人的價值觀。即便是蘇州市井人家,也講究精細吃食。
“蘇州人是‘愛吃的。而這種‘愛吃不是‘饞老的那種,而是徹徹底底的一種‘極端精致。很多外地人都無法想象,蘇州人吃一只蝦都可以分出蝦腦、蝦仁、蝦子三部分入菜,蝦殼入湯。因為對于蘇州人,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食不厭精。蘇州善于將平常之物做得精巧。陸文夫也曾提到,蘇州“家常菜都比較簡樸,可是簡樸得并不馬虎”。
葉放告訴記者,在他的家族“私房菜”中有一道菜叫作“水燜蛋”。別看這普通的原料和食材,可做法卻大有乾坤。雞蛋不加水,放油多便煎成蛋餅,油少便做炒蛋,蒸制即是蛋糕。而他家的這道水燜蛋,首先湯要高湯,起油鍋,雞蛋加高湯打散后入油鍋透底翻炒。放蛋液,動作一定要慢,形成蛋面,接著在成形的面上輕劃十字,最后淋上精料制成的澆頭,澆頭的鮮汁便全部滲透到蛋的縫隙里。澆頭的原料非常有講究,有蝦仁、干貝、南腿、豆干、扁尖、筍丁等時令菜,鮮美無比。
在蘇州這個充滿優雅氣息的城市中,美食,是蘇州人的生活之道;精致,則是蘇州人的生活哲學。
如果過了這季,那就請明年再來
令食,應時令之食。在葉放看來,蘇州味道里的最大特點是“時令”二字。
老子在《道德經》里說“道法自然”,孔子在《論語》里也說“不時不食”,順應季節時令變化的食材理念,是蘇州人美食的哲學思想,蘇州人樂于與大自然和諧相生。
自然有力量。從小在園子里長大的葉放,親眼所見,食材映照的四季變化。時令菜的道理是他從小便得知的。葉放說:“味蕾會告訴你,蘇州的春天來了。”
葉放舉例說,在蘇州即使是“一塊肉”,也因四季不同而吃法各異。春天吃醬汁肉,用紅米上色,艷紅搭配青團,紅紅綠綠是春啊!夏天伴隨荷花的芬芳,一塊被荷葉擁在懷里的粉蒸肉香糯怡人,讓人胃口大增。秋天吃醬方和櫻桃肉,油重色深,貼補秋膘,滿嘴留香,是生活的快樂。冬天是蜜汁火方,外甜里咸,加火腿入味,任窗外凜冽寒風,一塊火方下肚,暖意滿身。
在葉放心中,蘇州的味道,是來自新鮮的材料與師法自然的烹調。“這是出生在風水寶地、魚米之鄉的蘇州人對大自然的敬畏,吃‘時令,是蘇州人長久以來,保障食物烹調始終有當季時的滋味的最佳方式。所以過了這季,那就請明年再來吧!”
以食為天,食物與味如生命與美
美食給葉放的生活帶來了質感。隨著歲月,推開時代的門,攜帶著百般姿態,一往直前。葉放認為,美食是任何時代,都缺少不了的詩意。
曾經江南宅邸菜讓葉放的味蕾經受園林般精致的熏陶,在精致美食滋養下成長起來的他,對食物具有天生的靈性。葉放說,小時候最大的樂趣就是點菜。在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的第三集《宴》中,葉放將典籍中的傳奇美食,如《紅樓夢》中的茄鲞,“文會宴”中的玲瓏牡丹鲊、金齏玉膾搬上銀幕,讓身處現代的觀眾,一樣可以穿越時光感受從前蘇州美好的生活態度。
如今的蘇州海納百川,各地菜肴層出不窮。這讓葉放很欣喜。雖然會時不時懷舊,但他開放地接受各地美食。近年來,葉放會在世界各地游歷生活,這讓他對這個時代的美食也有了更深的感受。
葉放尋找的美食分兩個層面,一是不惜工本去吃最地道的特色美食;二是要嘗嘗家常菜風味,去小街小巷找夫妻檔、父子檔用心做的美食;三是,和當地人一起吃當地小吃,體味風土人情。
“食物與味道,詮釋著時代和人類的生活內容、生命方式。美食,把人類的生存必需,演變成一種欣賞享受。從吃飽到吃好,從隨便吃到講究吃,隨著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以食為天的中國人對吃喝自有一番道理,可以說,每個人都是美食家。”
美食是藝術,食而為美美而為食
在葉放眼中,美食是一種人與吃喝的關系,也是一場自然與生命美學的體驗。美食是一種審美的態度,也是一種美術的方式。他把美食稱為自己藝術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位“知音”。
“美食與美術是同行,都是藝術,美食可以說是美術生活的一種方法論,它能傳遞一個人的審美、氣質、品位與趣味。”
葉放是從園子中走出的畫家食客。在他看來,“造園是以泉石為材的技藝,烹飪是以食物為材的技藝,都是需要藝術思想的創作,共同以審美意義和價值的境界為追求。色、香、味、意、形,是食之美的元素,食而為美。材料、烹飪、器具、環境、饕客,是美之食的條件,美而為食。”
葉放告訴記者,他從1995年開始策召雅集,每回雅集,必有小宴。把玩、會意、興境,以雅為趣的小宴是雅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回雅集小宴,從菜肴名目到烹飪手法的策劃,再從出品造形到器具方式的設計,對我而言,都是一次快樂的創作,我很享受這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