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 貝
作為先生教學傳承的孫輩,能有幸將先生晚年的學術成果結集出版,是一種學術血脈的延續,也是我對早逝的導師王青教授的一個交代。
求學期間,曾拜讀過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王安國教授的不少論著,被先生深厚的學養以及科學、嚴謹、務實、求真的治學精神深深打動。王先生是我導師的導師,從輩分上來講,是我的“師爺”。得益于這一層關系,讓我有了聆聽先生教誨、跟隨先生學習的機會。
鑒于先生在音樂理論研究、音樂教育、音樂創作等方面的學術成就,是廣大音樂專業人士和愛好者的寶貴財富,我們想出一套先生的全集。2020 年春,我嘗試跟先生約稿。但先生謙虛地說:“我又沒什么大貢獻,哪可出全集?”在我一再懇求下,先生答應將他前兩部文集《現代和聲與中國作品研究》《世紀的回眸》之后,分散發表于多種出版物的文論結集成冊,出一本“王安國音樂文集續編”。這就是《感恩“末班車”——王安國音樂文集續編》的緣起。
先生在自序中以近不惑之年方有機會攻讀改革開放后我國首屆音樂學研究生為界,回顧了自己1979 年以前在黔山秀水的生活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搭上了改變人生命運的“末班車”以后的學習、工作情況。這列載他到這“廣闊無垠的遠方”來的時代的“末班車”,給他帶來了寬闊的、全新的人生閱歷;高水平的學術環境和國家搭建的專業平臺;個人行為方式的變化和生存境況的極大改善以及最重要的收獲——個人精神世界朝向“自由王國”的解放。先生感恩這個偉大的時代。而這本文集收錄的文章絕大部分都完成于2007 年退休以后,也是記載先生晚年主要學術成果的“末班車”,與他生命歷程趕上的“末班車”有不同意味的重合,因此,文集也以自序標題《感恩“末班車”》命名。
這是一本兼具學術性、趣味性與人文情懷的音樂文集。全書收錄了先生近10 年來發表的重要文章共60 篇,集中呈現了他成熟人生的學術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全書分為音樂文論、音樂教育、書序書評、隨筆抒懷四個部分。音樂文論部分收錄了先生在作曲技術理論方面的重要文章九篇。作為音樂理論家,作曲技術理論是他的“老本行”。文章一如既往地體現了他根基深厚的作曲技術理論基礎和“對待理論研究工作的不事空談,扎扎實實的科學態度”(吳祖強先生評價)。
在音樂教育部分中,收錄了先生14 篇文章。這些文章體現了他為音樂教育事業特別是基礎音樂教育的改革發展做出的貢獻。2000 年,受教育部的委托,先生帶領團隊參與國家義務教育及普通高中課程標準的研制和循環修訂等一系列相關工作,前后投入長達20 多年。將研究工作的重心從作曲技術理論轉移到基礎音樂教育,這些文論體現了先生始終堅持“人文性、審美性、實踐性”的音樂課程性質和“以美育人”的教育宗旨。正如居其宏先生在王先生著作《世紀的回眸》序中所說:“無論是安國在其學術生涯的中后期選擇了基礎音樂教育,還是我國基礎音樂教育在面臨世紀性挑戰和機遇的關口選擇了安國,都是一種歷史的幸運、現實的幸運和未來的幸運。”
書序書評部分收錄了先生為朱踐耳、居其宏等學者和年輕老師的文集寫的序或書評共24 篇,體現了先生寬闊的視野和胸懷,特別是對后學不遺余力的扶持與幫助。
隨筆抒懷部分收錄了13 篇先生的感懷,充滿了可貴的人間情懷,頗具可讀性。其中《師恩不忘——追念我的導師謝功成教授》讓我印象深刻,文章寫于2020 年2 月4 日,距謝公仙逝已有一個多月。先生寫文章通常又快又好,我也曾親眼見他出口成章,有一次交稿時間緊迫,他口述我幫忙記錄,成文后幾乎無改動。唯獨這篇文章卻醞釀了很長時間,后來先生解釋謝公除藝術成就杰出外,其人格魅力也非常大,要將自己對恩師的景仰加愧疚之情表達出來很難,40 年前諸多往事在腦海中不斷閃現,枯坐電腦旁遲遲不能成篇,初稿草成后不知又改了多少次。文中對點點滴滴往事的追憶,讓人真切感受到先生對恩師厚重的深情。
《感恩“末班車”——王安國音樂文集續編》已順利出版,作為編輯,我深感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能編輯一本這樣有分量的書實屬榮幸;作為先生教學傳承的孫輩,能有幸將先生晚年的學術成果結集出版,是一種學術血脈的延續,也是我對早逝的導師王青教授的一個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