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奎 因
希望未來書店不只是在博物館中才能看到。

西西弗大連恒隆店
2017 年6 月末,我開始了在書店工作的生涯,至今已有5 年。5 年間,我跨越兩座城市,歷經3 家書店,親身體會到書店進駐商場的“黃金時代”,也見識了疫情對書店的沖擊,疫情后我工作過的一家商場書店已徹底閉店,如今那個商場的原書店所在處仍在閑置,已近兩年。我很喜歡一首歌,里面唱道:“在我的時代,還有唱片行。如同博物館,裝滿了希望。”我希望并且努力不讓書店未來只在博物館中才看得到。
2013 年大學畢業后,我在大連從事了4 年小微金融工作(現稱消費金融),做一名推銷員。2017 年夏,我決定換一份工作,在兩個月的時間里面試了近30 個崗位,始終覺得“這不是我想做的事情”。那年5 月初,由于時間充足,我參加了回聲書店和詩人巫昂辦的一場詩歌課,隨后又在簡匯空間參加了巫昂老師的簽售會,我還記得那本書叫《瓶中人》。活動結束后,我回到如意街,在當時住的樓下吃魚丸米線,突然一個念頭閃了出來,為什么不在書店工作呢?

手畫pop,是當時轉正的必經之路,現已全部印刷標準化
作為一個熱愛文學藝術的青年,面試30 家企業但沒有考慮書店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我參加詩歌分享會的一個多月后,回聲書店關掉了,不然我還很想去試試看。第二個原因與我的小微金融行業推銷員的經歷有關。4 年間,我曾與數萬人開口交流,了解超過3000 人、數百個不同行業的收入。我對大連的生活成本及書店從業者的收入心知肚明,也很清楚一個28 歲的男青年做出這樣的決定,意味著什么。
冥冥之中自有安排,2017 年6 月,我看到一則書店招聘啟事,國內最大的民營連鎖書店西西弗即將進入大連市場開第一家分店,待遇與我的預期差不多,并且這家連鎖書店的規模、體系和商業氣質打動了我。
有趣的是,書店招聘人員的年齡要求是20~28 歲,我恰好在29 歲之前,進入了西西弗書店。之后的兩年,是我扎實練基本功的日子,開店、收貨、陳列,了解每一個書架和展臺,一開始怯生生地向讀者推薦書籍,漸漸熟練到閉著眼睛也能在店里穿梭,每周收約2500 本書,8 個大的一級分類,早上以書店專有的口號“參與構成本地精神生活,引導推動大眾精品閱讀。大連恒隆店,加油!”開始一天的工作,晚上9 點50 分準時隨著約翰列儂的《imagine》薩克斯曲子打掃衛生。每天都累得步履蹣跚,卻開心得一塌糊涂。我至今記得我所在的第一家書店有119 個書架和18 個展臺(除少兒區),我當時管理的文學區是75~101 號,以及105 號書架。現在閉上眼睛,還能想象在店里穿梭的場景。

那段時間,我經常用《一代宗師》里的那句“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提醒自己多學習和思考。而2017~2019 年,確實是實體書店入駐商場的好時候。周末,不到500 平方米的書店平均每天的客流能達到3000 人,比肩接踵,這些人次的成交率能達到12%,平均8 人就有1 個人消費,客單價約75 元。當時發生的兩件事情讓我印象深刻:2018 年春節假期,并沒有預想中的銷售增長,連鎖店日營業額平均不到1 萬元,而我所在的大連門店,全年下來平均每天的營業額是1.5 萬元。而到了2019 年春節的大年初三,大連門店的營業額超過了5 萬元,是有史以來營業額最高的一天。那天晚上11 點走出商場,坐出租車回家,我眼前世界的質感,和玩“俠盜飛車”的感覺幾乎一模一樣,我不知道一個人累到極限是怎樣的,但我的感覺是一種近乎靈魂出竅的感覺。
書店開業3 個半月的時候,我開始上主管班,1 個7.5小時的早班,1 個12 小時的全天班和1 個7.5 小時的晚班,之后休息1 天,雷打不動,循環往復。辛苦不言而喻,晚班和休息日起床,我感覺自己的臉控制不住地下垂,但幸福感和成就感也實實在在。我在小微金融行業見過很多“面目猙獰”的人,書店不一樣,這里沒有可怕的人。我的“神”都在這兒,藝術家、創作者是我的神明,我既推銷他們的作品,也每日每夜與之共處,目光所至觸手可及。與此同時,選擇商業氣息濃厚的連鎖書店,既能與自己喜愛的在一起,也能獲取一條連貫的職業生涯軌跡。對我來說,去書店前要做出這樣一個決定:見更多風景還是去更高山頂?我去過一些獨立書店和小書城,在那里也許不會臉部下垂,甚至可以擼貓、看書和睡懶覺,但那不是我要的生活狀態。潛意識里,我總會選擇最困難、最辛苦的一條路,我從來不是聰明的人,想更強大,唯有如此。
2019 年,盡管連鎖店還在繼續不停地開分店,但明顯增速放緩,人員也開始進行調整,兩名后場主管要調整為一名,崗位名稱也從主管變成副店長。也就是說,以當時的連鎖書店數量來計算,會有200 多名主管變為普通員工。
我是為數不多開心接受人事變動的主管之一,除了大連地區當時已有的5 家西西弗連鎖店,其余的我都參與了開店過程。另外的原因就是我想把這家書店“拆解”一下,寫一本員工手冊,就叫“大連恒隆店的100 個基本”。拿到這個手冊的伙伴,可以最高效和方便地了解此店,了解如何用最快的時間成為一名圖書管理員。了解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并非我們的主張。書店的人員流動很頻繁,很多人因為它很美而入坑,又因為每天“搬磚”太辛苦而離開。當時的培訓材料已經接近上百個,如果能夠做到100 句話說完所有工作重點,即刻開始工作,無疑一舉多得。
雖然我的崗位下調,但待遇未變。不過最后,我還是在變動的兩個月后離開了。那段時間確實輕松而又舒適,有種回到新手村重新刷小怪的感覺。但也一直有個聲音在耳邊回響:“你才30 歲,接下來的日子,你想這樣過嗎?”在體育競技圈里有“養老合同”的說法,當時我的狀況與之類似,大概可以稱為“飲水機管理員”或者“隊內老大哥”。科比曾說:“朋友來來往往,但冠軍旗幟永遠懸掛在那里。”我已經有了自己的“冠軍旗幟”嗎?最終,在2019 年的夏天,我離開了生活6 年的城市,來到北京,繼續書店之旅。
之所以選擇北京而不是其他城市,緣自我喜歡的幾代北京作家。從王小波,到石康、馮唐,再到給姜文做編劇的孫睿。我在17 歲那年,就對石康在《晃晃悠悠》里的那句“阿萊,我將叫著你的名字游蕩在北京大街小巷”情有獨鐘,難以忘懷。
還有,北京的書店真的很多。
至今非常感謝當時電話面試我的運營經理梅老師,我們只聊了10 分鐘,他就給了能給我的最好的待遇,足夠我在北京相對體面地生活,這相當關鍵。我在面試的一個禮拜之后,正式入職這家大型國有連鎖書店。這家連鎖店在大連市也有分店,據了解,大連的薪資待遇恰是北京給到的1/3。
后來發生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2020 年2 月至今,書店變得徹底不同了。
在這家書店的第9 個月,我妥善地把它關掉,接著就到了現在就職的一家同樣屬于國有企業旗下的連鎖咖啡店,專門管理全國大約30 家咖啡店內的圖書區。
現在與5 年前進入書店業時相比,書店的境遇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是讀者買書的消費場景發生變化,據開卷數據顯示,如今只有20%的圖書在實體書店賣出。二是電商平臺的折扣從根本上影響了線下書店。雖然2017 年網購業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當時有很多顧客來書店選書,在網上下單;但即使如此,當時我所在的店仍可以做到年營業額500 萬元以上,現在這個營業額已經難以想象。此外,如今線上賣書更加多元,博主或領讀人將一本書拆開分享,代替了線下書店的試讀環節,節省了時間和交通成本。而線下書店的成本每分鐘都在“燃燒”。
這些外部變化帶來的是工作流程上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每天要做圖書陳列、一級分類、優惠政策、收銀結賬和打掃衛生。現在要把書店看成一個平臺,讀書、經營社群、閱讀分享,拍攝視頻、剪輯和制作海報等,工作重點和作業形式都變了。簡而言之,就是重點從書變成了人。從前大家為場景和環境買單,如今為平臺或人買單;從前書店是基礎設施,要一家一家地開,推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做苦哈哈的“盜火者”和“推石人”。現在只要一家旗艦店+內容+主播就夠了,更強調讓大家會心一笑,消解生活之苦。閱讀很重要的兩個屬性是娛樂性和啟發性。對于這些變化,我沒有覺得不適或抵觸,回到最初的那句話:我的神明都在這里。在從事消費金融行業時,我推銷過這個世上最大眾的產品,如今,我在推廣我最喜歡的產品。雖然它們本身并無高下,但過程還是有苦樂之分的。我在2021 年開了20 多場直播進行閱讀推廣。正在適應如今一名書店從業者,同樣也應該是一名新媒體從業者,疫情加劇了這個趨勢。今年,我還打算制作薦書小視頻,并嘗試變現。只要還想在書店行業,我認為這就是必備技能,是必經之路,越早開始越好。

我的私人書架
在書店的時間越久,越能明顯感到身上的責任也變得不一樣。從最初的“你覺得文學區要怎么調整?”到“你認為這條產品線在這個品牌的未來發展在哪里?”我被問到的問題也在變化。與那時相比,我對書這種商品的看法也更加多元。由于尚有余力,我目前在讀一個漢語言文學的學位,如果順利的話,今后我將不再需要解釋為什么電氣工程專業卻去做書店這樣的問題。再之后,或許會朝著成為編輯或者作者的方向努力。無論如何,今后的日子還會與書為伴。
到現在,我每天仍提前30 分鐘到工作崗位,沉淀在公車或地鐵上聽音樂激起的情緒,這樣才能不讓情緒影響自己,作為一個感性和敏感到極點的人,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盡管這其中更多是蠻力,過上還算不錯的生活,我想除了書店,這世上很難再有別的地方了。
在進入書店工作的第2 個月,我的右腳踝因疲勞過度,留下了舊傷。從此我只能勻速走路或跑步,到現在接近5 年里,我都是一個勻速走路的人。我想,在某種程度上,這就是我的“冠軍旗幟”,也可以換句話說,風霜是我的“皇冠”。
到北京的第一年,我認識了一位廣播行業的朋友,從未見過面,但一直覺得親切。我多次問:“我們從事的行業,將來會不會只能在博物館才能看得到?”在那之前,我很喜歡的一首歌唱道:“在我的時代,還有唱片行。如同博物館,裝滿了希望。”每次聽到難免鼻子發酸,接著又油然生出一種使命感。
我要努力不讓書店只在博物館才看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