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對于學生來說,開個書單,推薦一些經典,有些引導,也有必要,只是不宜強制。孩子也有他們的“私密”,應容許有閱讀的自由。
——部編本中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總主編溫儒敏主張給予孩子“閱讀的自由”,在他看來,如果教育者完全忽視孩子讀書的自由,不容許有“私密”的閱讀愛好,那就難于培養起讀書的興趣。
2
年輕的時候,你可能拿文學當匕首,老年了,可以拿它當拐棍。
——知名作家、編劇劉恒的人生總結。在他看來,批判性體現了文學的主體性和人類自我反省的本性,但首要的是自我攻擊和自我批判,向自身的缺點開刀。而作為一個老人,“我的力量會減弱,肌肉會流失,毫無辦法。”
3
一個需要重視的問題是通往成功的道路過于狹窄,我們只將一種成功視為成功。
——社會學家項飆提醒年輕人應當冷靜勇敢地走出個人成就崇拜的陷阱,“他們會告訴你人生的唯一或最佳道路只有一條,其他的道路都不那么重要”。
4
如果沒有閱讀,我就長成另外一個人,可能當個工人,干完活什么也不想,回家開瓶酒,出門在大街上跟其他幾個工友蹲在路邊抽煙,可能會更快活。我覺得人生沒有閱讀,不是一個要緊的事情。
——做了22 年編輯、被揶揄為中國出版業“賠錢樹”的楊全強如是說。
5
誰不需要流量呢?你現在不也在直播咱們的談話嗎?這場直播你賣出去了多少貨?收了多少錢?
——詩人余秀華來到了俞敏洪的直播間。面對俞敏洪“大詩人也需要流量嗎”的提問,余秀華忍不住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