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澤武(湖北)
周晨光出資為老家樟木村修了一條三公里長的水泥路。水泥路貫穿全村,大大改善了全村人的出行問題,村里人都夸周晨光是大善人,發了財不忘老家,不忘鄉親。
村主任周望是晨光父親老周的堂侄,他有個想法:把這條水泥路命名為“晨光路”,一是給出資百萬為村里修路的堂兄弟一個交代,二是讓村民們永遠記住這位堂兄弟老板的善舉。
周望主任跟周晨光一溝通,周晨光也很高興,說干脆建個小廣場,立塊石頭,刻上“晨光路”三字,再弄點健身器材放這,讓村民有個休閑娛樂的去處。
周望主任猶豫了。周老板知道他一定是因為村里拿不出建廣場的錢而犯難了,周老板當即表態:建廣場不用村里花一分錢,村委會負責落實一塊地皮就行了。
讓周望主任為難的正是地皮的事。要找一塊建廣場的平地必須占用農田。樟木村山多地少,世代耕種的村民視農田如命根子,誰也不愿輕易讓出來。考慮了半天沒轍,硬著頭皮試探著問周老板:兄弟,你是土生土長的樟木村人,對各家的田地也都熟悉,你看哪塊地建廣場最合適?
周老板想了想:老朱叔家路邊上的那半畝地挺好的,既平坦又開闊,又在村中心位置,建個廣場最合適不過了。
周望主任一聽頭都大了。老朱是個孤老頭子,出了名的困難戶,種地是唯一的生活來源,要是把他的地占了,靠什么生活呢?
周晨光的父親老周從周望主任那里得知了這事,還沒等周望主任去找老朱商量,他就把電話打到兒子那里:混賬東西,為村里修條路做件善事,生怕別人不知道,生怕后人不記得,還要立個石碑,還攛掇村委會干部占老朱家的田地建廣場,你這是在真心做善事嗎?你這是為了給自己揚名。趕緊打消這個念頭,你不心疼你的錢,我還心疼你老朱叔家那半畝地呢。
周晨光很不滿意老父親前來干涉,但又不好發作,只能耐著性子跟父親解釋:我哪里是為了給自己揚名,我是想借這個機會,給我的公司做個宣傳,把公司的名字刻在石頭上,鄉親們每天打這路過,都能看到“晨光燈飾”幾個字,這廣告的投入還是很劃算的。
你要是想在村里做廣告,辦法有的是。你一個生產燈具的,在燈具上做點文章,何必弄塊石頭立在那。你把建廣場錢拿出來,我告訴你怎么做,保證廣告效果比石頭上刻字好。老周一字一順。
父命難違。村路命名、建廣場和立石碑的事都擱置了下來,老朱家的半畝地也沒被征用,該種什么種什么。樟木村除了路比以前好走了,村民們的生活一切照舊。
過了兩個月,樟木村來了兩輛滿載貨物的貨車,村里人都好奇地圍過來看熱鬧,不知要搞什么建設。全村只有兩個人知情,一個是村主任周望,另一個是周晨光父親老周。
揭開苫布,才知道是幾十盞路燈,而且還是不用電的太陽能路燈,大伙歡呼雀躍,奔走相告。偏遠的小山村即將告別黑暗,過上像城里人一樣有路燈的生活了。老朱高興得像個孩子,逢人便說晚上都可以到地里干農活了。
安裝路燈是老周的主意,花的是周晨光準備拿來建廣場的錢。村主任周望算了賬,三公里的路燈安裝下來,比建廣場還省下了不少費用。老周覺得這錢花的值。
承諾兒子為他公司打廣告的事,老周自有辦法:制作路燈的時候,每盞燈下面都訂制了一個小燈箱,印上“晨光燈飾”的公司名和主要產品介紹,白天能看得見,晚上燈一亮,看得更清楚。
轉眼要過年了,老周給兒子打電話:兒子呀,你都十年沒回老家過年了,今年路修好了,路燈也裝上了,你們就回老家過年吧。讓孫子感受一下老家的年味,你也回來看看你花錢修的路、裝的路燈給老家帶來的變化,我和你媽準備好年夜飯等你們回來。
年三十,周晨光推掉一切應酬,帶著老婆孩子驅車幾百公里回到老家樟木村。正是華燈初上的時候,路燈的光亮似天上的繁星,順著公路在山溝里蜿蜒排開,把山溝裝點得如仙境一般,每盞路燈下,“晨光燈飾”的廣告燈箱十分醒目,周晨光心里不得不佩服老父親高明的創意。
開車行走在新修的水泥路上,周晨光腦海里浮現出兒時走在泥濘山路上的情景。當年自己考上大學走出山溝,曾發誓等發財之后一定要給村里修條公路。這么些年,自己努力打拼,掙到了不少錢,當初的愿望得以實現,心里充滿了自豪感。
村公路走了一半,周晨光看見前面路燈下站著一個人,借著燈光一看,是鄰居老朱叔,忙停下車上前打招呼。老朱叔也認出了周晨光,高興地握住他的手:我聽你爹說你要回來過年,特意在這等你,順便看看地里的莊稼。你這位大老板拿出那么多錢為村里修路,做了件功德無量的大善事。要是在過去,該給你立塊功德碑,現在雖不興這個了,但全村男女老少都會永遠記得你的好。
老朱叔或許并不知道,幾個月前,這功德碑差點就建了,要不是老父親的及時制止,老朱家路旁這半畝地早已變成鋪著水泥磚的廣場了。想到這事,周晨光感到羞愧難當。
因為順道,周晨光請老朱叔上了自己的車。到了家門口,父親老周不讓老朱叔走,非得留他一起吃年夜飯,老朱拗不過,就答應了。
兩杯酒下肚,老朱的話多了起來,直夸周晨光打小就機靈,又是村里第一個考上名牌大學的孩子,如今辦企業又成功,發了財還不忘老家。
“要是我家那小子還在,我也該當爺爺了。”老朱突然間嘆了口氣,面色變得凝重,不再說話。
老朱曾有個兒子,跟周晨光同年。這小子不愛讀書,初中沒讀完就跑到附近采石場打工,才干了幾個月就出了事故,被滾落的石頭砸中了頭部,當場身亡。采石場老板是個二混子,出事后就跑了,經過多方努力,才得到幾千塊錢的賠償款。不久,他老婆受不了失去兒子的打擊,自殺了,好端端一個家庭就這么完了。
后來,周晨光考上了重點大學,父親老周高興過之后又為學費發愁,眼看報到的時間一天天臨近,但晨光的學費還差兩千塊沒有著落。鄰居老朱看在眼里,他把自己僅剩的兩千塊錢從銀行取出來交到老周手上。老周心里清楚這是他兒子的賠償金,死活不肯要。老朱說:孩子上學的事耽擱不得,別讓孩子知道這錢是我給的就是了。說完放下錢抹著眼淚走了。
周晨光至今還記得老朱叔兒子的模樣,但學費的事老父親還是第一次跟他說,他責怪父親:“事情過去快二十年了,怎么今天才告訴我?”

“別怪你爹,是我不讓他說。”老朱叔一臉莊重,“咱們朱家老祖宗曾留下遺訓,做了善事生怕別人不知道,不是真心做善事;做了錯事恐怕別人知道,才是真正的大錯。”周晨光自幼好讀書,知道老朱叔說的這位老祖宗是明末清初著名理學家朱柏廬。朱柏廬留給后人的《朱子家訓》里有這樣一句話: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老朱叔酒喝得有點多了,周晨光堅持要送他回家,看著老朱叔踉蹌的身影和破爛不堪的房子,感到十分心酸,他掏出手機給周望主任打電話:哥,等過完年,你幫忙找幾個人,把老朱叔家的房子里里外外徹底翻修一下。記住,千萬別讓老朱叔知道這錢是我出的。另外,村里公路命名的事就此打住,誰也別再提這事,村民們愛怎么叫就怎么叫,只要不叫“晨光路”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