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瑾

4月26日,中央財經委第十一次會議對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作出新部署。當前為何要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如何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要明確“施工藍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龍海波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一是有利于更好發揮基礎設施的“乘數效應”,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基礎設施投資進一步擴大內需,進而帶動制造業轉型升級;二是有利于更好凸顯基礎設施的“中流砥柱”作用,不斷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穩定性和安全性;三是有利于更好體現基礎設施的“公共屬性”,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城市高品質生活和幸福美麗鄉村的向往。
既要算經濟賬,又要算綜合賬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投資研究所研究員 劉立峰
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就是要圍繞兼顧短期穩定增長和長期結構調整的要求。既要算經濟賬,又要算綜合賬,最大限度發揮資金的杠桿效應,影響帶動地方政府和社會投資的同步實施,為經濟增長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把聯網、補網、強鏈作為建設重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副部長、研究員 許召元
交通、能源、水利等都是網絡型基礎設施,經過我國長期的持續投資建設,這些基礎設施的基本骨干框架都已建成,下一步的“聯網、補網、強鏈”工作,可能投資規模相對較小,但卻能把原有設施的使用潛力充分發揮出來,能夠更有力地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多低成本、高效率的優質服務。
在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構建過程中要因地制宜
賽迪研究院產業政策研究所(先進制造業研究中心)所長 董凱
加強網絡型基礎設施建設,強調提升網絡效益,體現了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精神,以網絡型基礎設施建設降低要素流動成本、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同時,要聚焦基礎設施領域的突出短板,提升基礎設施投資的有效性,將聯網、補網、強鏈作為重點。當前,我國不同地區的發展基礎和需求存在顯著差異,在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構建過程中要因地制宜,聚焦重點領域和重點應用場景,根據發展需要和產業潛力,統籌規劃、適當超前,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編輯/溫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