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敬怡 徐姝靜






“‘三年行動’完成率達到95%,連續17年獲央企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A級。”這是截至2022年4月底,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交出的答卷。
在北京東二環、外交部斜對角線上,一座形似海上鉆井平臺的建筑矗立,這就是中國海油總部。
日前,《國企管理》記者應約來到這里,錄下了這樣一組數據:
渤海油田,連續12年油氣穩產3000萬噸;
南海東部油田,產量突破2000萬立方米大關;
南海西部油田,近5年來首次在第三季度提前完成全年儲量目標;中聯公司全年產量預計同比增長逾56%......
“連續”“突破”“提前”“增長”這些關鍵詞,背后隱藏著哪些奧秘?
震蕩之中的定力
2021年全年,中國海油增儲上產捷報頻傳。然而,從外部環境來講,這一年并不太平。
2021年1月8日被美國政府加入涉軍企業名單;3月9日,中國海油ADR被紐交所暫停交易。隨后的10月22日和12月31日,中國海油分別從紐交所和多交所退市。此外,新冠肺炎疫情反復,為經濟復蘇帶來不確定性,世界石油格局震蕩,新機遇和新挑戰不斷出現;主要經濟體積極做出碳中和承諾,油氣仍將在較長時間內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費所占比例超過50%......
“對于在資本市場中搏擊的中國海油而言,2021年是不尋常的一年。”1月11日晚間,在中國海油2022年戰略展望媒體電話會上,中國海油首席財務官謝尉志如是描述中國海油2021年在全球資本市場上的經歷。
動蕩的環境中更需要定力、魄力和實力。中國海油增儲上產的決心始終沒有動搖過。
自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上提出“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以來,中國海油迅速行動、積極動員,啟動實施“七年行動計劃”,全力推動國內油氣增儲上產,“十三五”期間油氣產量保持較快增長,累計生產原油、天然氣較“十二五”期間分別增長24%和13%,有效發揮了油氣增儲上產主力軍作用。2020年,公司國內原油增產240萬噸,占全國原油增量的80%。
激情歲月中,“我為祖國獻石油”是一種時代精神;位于新發展階段的當下,這句話仍被中國海油奉為堅守初心的責任和使命。
“十三五”期間,中國海油投資金額達4600億元之多,累計生產原油3.83億噸、天然氣1166億立方米。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常年保持在40%以下,資產規模穩健增長,發展質量持續增強,累計實現利潤總額3290億元。
2019-2021年,中國海油國內原油累計增產663萬噸,天然氣累計增產78億立方米,累計增利超百億元。其中,2020年、2021年連續兩年原油增量占全國總增量的80%左右。渤海油田原油上產更是超3000萬噸,成為我國第一大原油生產基地。
“國內是中國海油勘探的主戰場”,謝尉志介紹說,中國海油將堅持“油氣并舉,向氣傾斜”的戰略,穩定渤海、加快南海,并推進陸上非常規油氣開采,并將繼續以尋找大中型油氣田為主線,實現勘探可持續發展。海外勘探方面,將圍繞熱點油氣盆地,堅持價值勘探。此外,中國海油將加大天然氣勘探部署,促進低碳發展,扎實推進南海萬億方大氣區勘探工程;加快陸上非常規天然氣再增千億方儲量工程,爭取在天然氣增儲上產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2022年4月21日,中國海油正式登陸上交所主板,當日股價漲幅逾28%,傲然回歸。
降本增效“絕活兒”
2011年,國際油價全年均值約110美元/桶,直接將中國海油當年的凈利潤拉高至867億元。然而,市場的不確定因素往往會令油企饑飽不均。在2015年,受到國際油價暴跌的影響,中國海油的利潤直接下滑66.9%。
這讓公司認識到排除市場環境不利因素干擾的重要性。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國際油價高幅振蕩,一度觸底成為負數。但中國海油在這一年的凈利潤卻達到了475億元。
“這是我們實行降本增效的結果”,中國海油財務資產部總經理李云貴介紹。“一切成本皆可控”成為中國海油上下共同堅守的戰略信條,集團把降本作為系統、全面的工程來抓,通過提高技術、實施數字化轉型、提高儲量替代率、增加出產比等等,不斷降低成本。
財務上,以“兩金”管控、虧損企業治理等專項工作為抓手,保持“兩金”總量低位運行,堅持“全面覆蓋、重點突出、分類治理、一企一策”的虧損企業治理原則。
經過不斷調整,到2021年,“兩金”占流動資產比例持續下降,存貨周轉率和營收賬款周轉率均超行業良好水平,虧損企業戶數與虧損額“雙降”。
“做大分母,做小分子,自然就實現了降本增效”,李云貴介紹,這是中國海油國際一流財務管控目標中的一部分,公司近年來努力實現的目標是“打造世界一流財務管控體系”。打造以財務內控制度體系、財務共享體系、財務管理報告體系、財務數智化體系、財務人才隊伍體系“五大”體系的能力建設,其中,制度體系為根本、共享體系為基礎、管理報告為途徑、數智化為手段、人才隊伍為保障,構成相互承接,有機結合的整體管理架構體系。
李云貴進一步介紹,降本增效管理體系不斷深化,效果顯現比較明顯。2020年,公司實現降本120億元;2021年繼續實現成本下降110億元,公司實現凈利潤875億元,創歷史新高。“我們正處于加速建成中國特色國際一流能源公司的轉型階段,可以說,在不斷探索中,中國海油實現了高質量發展”。
“1+4+N”激活力
如今,在中國海油,年人均創效達到360萬元。這一數字是央企平均水平的6倍。
“中國海油的業務不是純市場化,但是思維、基因、政策引導都有市場化的考慮參與其中。”中國海油企業管理部主任徐永昌介紹,“健全市場化的經營機制,首先得益于抓住了三項制度改革這個’牛鼻子’”。
2021年7月,中國海油將目光投向干部人事、勞動用工和收入分配,在5家所屬單位開始推行“1+4+N”改革試點。
這是繼2003年之后中國海油再次對三項制度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為做好這一輪改革,中國海油2020年11月便組建起改革課題研究組進行專項研究。經過多輪調研、訪談、座談后,改革方案出臺,配套下發28個制度文件及實施細則,“1+4+N”三項制度改革新模式被構建起來,三項制度改革的決心之堅、力度之大亦由此可見一斑。
所謂“1+4+N”,“1”就是以《深化三項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為總綱領,“4”是指在三項制度之外,用好績效考核這根“指揮棒”,“N”則是圍繞實施方案出臺一系列配套措施,為加快建設中國特色國際一流能源公司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相比較而言,新一輪三項制度改革對管理人員的選聘使用更加體現了高素質、專業化、年輕化的導向,用工制度的改革更加體現了效率優先、公平公正的要求,分配制度的改革更加強化市場的作用,突出效益的影響。”中國海油人力資源部負責人表示。
2021年7月底,一場中層領導人員競聘在中國海油研究總院舉行。105人次競聘51個崗位,新提拔任用17人,5名干部因未競聘成功或放棄競聘而退轉。
張厚和是競聘成功的中層領導人員之一,也是中國海油兩次三項制度改革的親歷者。2003年改革中,他從項目經理成為首席兼專業經理,這一次,則成功競聘上崗規劃研究院院長。
中層領導干部“起立、坐下”,實行公開競聘、擇優選拔,是中國海油此輪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動干部能上能下常態化的舉措之一。這既是中國海油干部隊伍結構的現狀使然,也是激發各級領導班子活力的必然要求。
中國海油各級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存在平均年齡偏大、年齡分布集中、專業結構不合理、綜合能力不足等問題,成為制約公司競爭力提升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
為優化領導干部結構,中國海油在公司上下全面推行“兩制一契”——對經營類班子/經理層成員實行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中層及以上領導干部實行聘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其中后者在國有企業三項制度改革中屬于首創之舉。
“國資委要求的是對各級企業經理層成員實施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我們自我加壓,對干部全員推行契約化管理,實現優進劣退,激發干部員工干事創業的活力。”中國海油人力資源部負責人介紹。
一直以來,國有企業用工制度因為流動性差無法激發企業發展活力被各種詬病。對于中國海油而言,之前的用工制度也暴露出種種弊端,已經無法滿足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改革勞動用工制度勢在必行。
近3年來,中國海油主動解約人數僅占全部離職人數的3%,員工退出力度不夠。內部存在新勞制、社聘制、控股直簽等多種用工形式,員工流動困難。此外,將員工劃分為管理、技術、操作三種序列,其中管理人員占比高達35%,與其他中央企業存在較大差距,同時技術隊伍規模也與企業高質量發展不相匹配。
為解決這些問題,中國海油此次勞動用工制度改革在簡化用工制度、強化退出管理、優化總量控制等方面重點發力,建立健全以合同管理為核心、以崗位聘任管理為基礎,人崗匹配、進出通暢、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用工制度,力求端掉“鐵飯碗”。
為優化崗位序列設置,此次改革在原管理、技術、操作3個序列的基礎上,新增業務序列,作為所有崗位的基礎序列。改革中“起立未坐下”的、符合“非優必轉”條件的中層干部轉入業務序列。同時,對于那些不適合從事管理工作,并且具有業務或技術特長的干部,可以選擇從管理序列轉到其他序列。
徐海波就是其中之一。在此次改革中,他從研究總院黨群工作部群團經理競聘到工程研究設計院機電儀室主任。能夠專心從事專業技術工作,他覺得十分滿足,“能發揮自己在海洋工程設計方面的特長和優勢,為海洋石油工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貢獻價值。”
“以前,大家擠破腦袋都想上管理崗位,現在有了‘兩制一契’‘非優必轉’等措施的約束,管理崗位不再是‘鐵交椅’‘香餑餑’,各個序列之間流動起來,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中國海油人力資源部負責人表示。
“中國海油有著1300多億元的資產,300余家公司,能保持精干高效,靠的就是‘企業的自律’”。徐永昌介紹,截至目前,中國海油企業管理層級控制在4級以內,法人戶數由壓減工作之初的649戶減少至506戶,壓減比例達22%。
“三年行動”完成95%
2021年底,中國海油圓滿完成全年改革
任務,三年改革完成率達到93.1%。到2022年4月底,這一數字達到了95%。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是有效破解發展難題、推動公司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積極應對能源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汪東進如是說。
按照國務院國資委整體要求,中國海油制定印發了中國海油改革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共有10個部分72項改革任務,改革臺賬細化130個改革小項,明確了中國海油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推進公司產業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加快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積極穩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等8個方面重點改革任務。
為保障改革取得實效,中國海油加強組織領導,黨組成員親自掛帥,推動重點改革任務落實,主要負責同志是推進改革的第一責任人,既部署謀劃好深化改革“最先一公里”,又打通改革舉措落實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逐級壓實責任,傳導壓力,層層抓落實。
“中國海油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通過成功實施產業重組、體制機制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切實增強公司的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有效推動我國海洋石油工業高質量發展。”汪東進表示。
中國海油的改革不是來勢洶洶式的,而是把握穩健的節奏,進行漸進式、不動聲色但精準的改革。正是這樣的改革,給了中國海油40年源源不斷發展的生命力。
國企改革,意在優化經營機制、激發員工潛能。隨著三年行動實施,中國海油各項改革均走深走實,公司治理效率效能持續提升,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加快培育。“2022年,改革將全面落地,“三能”制度機制進一步完善,有效支撐集團公司高質量發展。”徐永昌表示。
編輯/車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