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勤麗 譚秀英 羅飛苑 梁敏麗
摘要:兒童孤獨癥又叫做兒童自閉癥,為多種生物因素造成機體大腦廣泛性發育障礙,對兒童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社交能力等均可產生嚴重影響,繼而影響其正常發育。本次研究筆者就兒童孤獨癥臨床高危因素以及護理進展進行綜述,望可為今后該病的預防和護理提供相應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高危因素;護理;兒童孤獨癥
有數據表示,目前國內孤獨癥的發病數量達到上千萬,在這之中兒童所占比重就達到20%左右,有文獻報道指出,在兒童精神疾病中孤獨癥的發生處于前列,同時發病率呈現出逐年升高的趨勢[1-2]。引起兒童孤獨癥的因素有很多,如遺傳、環境、自身等,臨床實踐表示加強兒童孤獨癥患兒的護理,對于改善其孤獨癥表現有著重要意義[3]。本次研究就兒童孤獨癥臨床高危因素和護理進展進行綜述。
1 兒童孤獨癥的臨床高危因素分析
1.1兒童孤獨癥簡述
在臨床中又將兒童孤獨癥叫做自閉癥,其癥狀以及行為特點表現在人際關系障礙(即依戀行為,不管是親人,還是陌生人基本上無差異,對人無興趣)、交流障礙(即語言溝通障礙、非語言溝通障礙)、對外界環境反應異常(有的時候反應過強或者反應過弱)以及行為刻板(不管是對人,還是對動物,反應方式均固定,或者存在自我刺激行為)等[4]。
1.2高危因素
目前關于兒童孤獨癥的病因尚無明確定論,多認為該病的發生是因外部環境作用造成有孤獨癥遺傳易感性機體神經系統發育出現障礙造成。臨床實踐和文獻報道表示其高危因素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遺傳。在兒童孤獨癥發生的高危因素中,遺傳所占比重非常大。父母自身性格、患兒家族家庭病史在很大程度上和兒童孤獨癥的發生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有文獻報道,如果孤獨癥患兒的父母存在冷淡、焦慮、語言溝通能力差、冷淡以及刻板等情況,則發生孤獨癥的概率就會顯著上升,一般表現為刻板行為、社交障礙等[5]。有數據調查表示,孤獨癥患兒有家族史的,其發生率明顯要高。2)神經生物。有研究報道表示,孤獨癥患兒神經生化代謝存在變化,主要表現為顳葉、額葉以及邊緣出現異常血流;左側大腦血流灌注下降等,經孤獨癥的腦影像檢查以及尸檢發現,患兒腦結構存在變化,比如海馬、杏仁核以及小腦等細胞結構發生改變[6]。目前在生物學上,關注比較多的是構筑腦發育神經生長因子、神經通道功能遞質基因和神經營養基因等,臨床實踐研究表示,樹突發育異常容易引起孤獨癥。3)環境:很多文獻資料表示,環境因素也是造成孤獨癥發生的常見高危因素,比如生物異源物質/重金屬損傷、母孕期、腸道微生物、自體免疫、病毒和免疫學、飲食、過敏、營養以及代謝等,這些因素間存在著一定的關系[7]。此外,孤獨癥多發生在腦力勞動者家庭中,大部分存在內向性格以及強迫性行為,在嬰兒期如果受到冷遇、責打或者懲罰等,均容易誘發孤獨癥。
2 兒童孤獨癥的臨床護理進展研究
2.1心理護理
在孤獨癥患兒的護理中,心理護理作為常用方式,經合理方式溝通交流,及時評估患兒的心理狀態,經合理活動和訓練,囑咐患兒多和其他患兒接觸溝通。有文獻表示,對孤獨癥患兒實施心理護理,有利于其臨床癥狀表現的改善,提高其生活護理[8]。根據患兒心理需求,掌握相應的教育方式,多鼓勵患兒,對其異常行為進行糾正,配合實施語言訓練,防止對患兒厭棄、冷淡、責罰或者打罵等,避免其出現各種不快行為。
2.2音樂療法
在孤獨癥患兒的臨床中,音樂療法取得了明顯進展,同時還可有效改善患兒癥狀表現。實施音樂療法,可激發患兒對于音樂的興趣,比如在治療過程中,根據音樂節奏實施念白,在節奏中添加患兒名字,通過這種方式,使患兒對音樂可產生較大興趣,從而自發進入到音樂治療中,繼而增強其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在治療構成中,患兒可模仿研究人員念白和旋律歌唱,使患兒經音樂學習相關知識,借助于節奏進行數數,繼而更好地理解數字概念。通過音樂療法,能夠盡快讓患兒對周圍的事物產生興趣,更加便于其接受,而后和他人構建良好情感,增強其社交能力。
2.3綜合護理
綜合護理包含有多方面的內容,即親子之間溝通護理、日常生活能力護理、聽覺護理以及視覺護理等,經親子間溝通交流,正確引導其活動,囑咐父母多關心患兒,多陪伴在其左右,參與到患兒的康復訓練中。經視覺護理和聽覺護理等,刺激患兒神經,以培養其反應能力和注意能力,正確指導患兒識別不同圖像、顏色等。在日常生活能力的護理中,教于患兒如何完成自理活動,比如如廁、洗手以及吃飯等,對過于復雜的動作進行分解,從而增強患兒日常生活能力。有文獻報道表示,對孤獨癥患兒的的實施綜合性護理干預,有利于患兒各癥狀表現的好轉。
小結
綜上言之,目前兒童孤獨癥已經受到廣泛關注,且對其實施的臨床護理也得到重視,在今后還需進一步對兒童孤獨癥高危因素進行深入分析,結合患兒實際情況提供更具針對性的護理干預,以此進一步改善患兒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支麗娜,李鵬,李軼群. 孕期高危因素與兒童孤獨癥的臨床相關性研究[J]. 基層醫學論壇,2017,21(22):2943-2944.
[2]錢晟,李佳鈺,李靜,等. 兒童孤獨癥的妊娠期和圍產期危險因素Meta分析[J]. 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21,32(3):430-435.
[3]占紅,白淑霞,王金堂. 兒童孤獨癥譜系障礙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 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21,13(2):112-116.
[4]溫瀚英,李芳,魏云,等. 豐臺區學齡前兒童孤獨癥的發病情況調查及相關因素研究[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8,18(A2):18-20,23.
[5]王歡,馬壯. 圖片交換溝通系統訓練結合康復護理對兒童孤獨癥的療效觀察[J]. 護士進修雜志,2021,36(6):556-559.
[6]徐文君,鄧琦. 兒童孤獨癥康復護理中圖片交換溝通系統的作用分析[J]. 現代養生(下半月版),2021,21(12):77-78.
[7]姜明霞,許洪偉,林萍,等. SWOT分析及對策對提高孤獨癥兒童康復護理質量的效果評價[J]. 黑龍江醫藥科學,2020,43(6):11-13.
[8]孔紅梅,吳躍偉,陳蕭潔. 兒童孤獨癥康復護理中圖片交換溝通系統的應用研究[J]. 中國民間療法,2019,27(2):89-90.
湯勤麗 譚秀英 羅飛苑 通訊作者:梁敏麗
廣東省婦幼保健院 兒童保健科 郵編:511400